战略模型:孙正义的第二落点思维

战略模型:孙正义的第二落点思维

该不该追风口?

该不该从基层做起?

该不该买比特币?

该不该游泳横渡长江?

……

很多事情该还是不该,并没有唯一的答案,该还是不该永远要考虑当时人本身的状态这个变量,考虑以我现在的认知状态这样的选择是否合适或最优的,就像“因材施教”,表面上同样毛病的两个人,好老师可能给两个人完全不一样的建议,因为两人的心性和认知水平不一样。

人生是一场“无限游戏”,拉长了看,前一局的失败和平庸,一开始的选择并不能说明什么,两个同处一个位置的人会因为后期的种种做法不同而走出不一样的轨迹,后期的做法才是关键。

人生还是一场“七分实力+三分运气”的游戏,认知不够的人抓到一把好牌也会慢慢打成烂牌,认知足够的人一开始抓到一把烂牌,逐渐也能打成一把好牌。

一、孙正义的第二落点思维

在《飞得更高:孙正义传》的中,唐骏在书前沿写到:

本书启发读者,取得成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避开竞争激烈的领域,积极抢占只有七成胜算的“第二落点”。

足球场中就有抢“第二落点”之说。在一般情况下,“第一落点”是有九成胜算的进攻位置,只要得手,极易进球,但是,也由于对方球员防守严密,进攻者总是无功而返;而“第二落点”由于少人跟防,往往会轻易取得战绩。

足球场如此,追求成功的路上也是如此。大家都在蜂拥而上抢“第一落点”时,谁能像孙正义一样,及时调转方向,找到不起眼的第二落点,谁就能掌握时代的脉搏。

二、该不该追风口?

有些事情短期来看很好,长期来看可能不好。

例如,年轻人找工作,以工资为选择标准,哪里工资高就往哪里跳,短期来看,这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一直是这种心智模式和价值取向,长期来看,基本会越走越差,因为短期来看某些行业可能很好,长期来看这些行业可能正在快速萎缩。

急功近利者做事总想抓第一落点,总想着一下子成功,永远只考虑这个项目能不能成功,永远不考虑这件事情是不是有足够的长期价值,永远不考虑长期来看这件事是会快速增长还是慢慢萎缩,这样的认知也会导致他们火急火燎随大流、频繁乱跳、没有耐性和定力,结果就是没有很好的积累,一事无成。

有些事情短期来看可能价值不高,但长期来看则价值巨大。

例如,很多人认为新媒体这个风口红利已过、跨境电商红利已过,不值得投入其中,这其实仅仅看到了事情发展的第一步,只看到了一个点,有这种思维的人会让自己活在一个机会瞬间起来瞬间幻灭的世界,前路老是被堵死。

例如,读书,短期来看很难产生什么大的改变,但时间拉长到五年、十年,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变量,很多人出社会不学习就是因为陷入了短期思维,看不到长期价值,把很多本来很有价值的事情当成没价值的垃圾,把很多快速贬值的东西当成宝贝。

看到第二落点的人,则能看到一条条无限延伸开的线,几乎任何一个点扎下去都有无限前途,有“第二落点思维”的人,会认为风口可以追,因为一头扎下去,即使第一落点的机会没有抓住也没关系,只要我在这个领域积累足够的优势,那么由这个风口衍生出来的第二落点机会可能我就能抓住的了。

三、第三落点思维

比第二落点思维更有力的是第三落点思维、第N落点思维,也叫长线思维。

贝佐斯说:

如果你做的每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但是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就很少了,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长远的打算。

人总是会被眼前的东西吸引,时不时就会陷入对短期价值的追逐中,因为能带来及时反馈。

有人说战略就是做对的事,并把事情做对。

“长期价值”应该成为我们选择做或不做一件事选择的主要依据和原则,有了这个原则,我们就更可能切实做到“做对的事”,坚定并坚持下来。

马云说:宁要三流战略一流执行,也不要三流执行一流战略。

长期来看,三流战略一流执行会更有价值,因为前一步会成为下一步的基础,走不好前一步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

其他阅读:

战略模型

对稻盛和夫从水库式经营故事的解读?

舍九取一

决策是路,也是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