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模型:孫正義的第二落點思維

戰略模型:孫正義的第二落點思維

該不該追風口?

該不該從基層做起?

該不該買比特幣?

該不該游泳橫渡長江?

……

很多事情該還是不該,並沒有唯一的答案,該還是不該永遠要考慮當時人本身的狀態這個變量,考慮以我現在的認知狀態這樣的選擇是否合適或最優的,就像“因材施教”,表面上同樣毛病的兩個人,好老師可能給兩個人完全不一樣的建議,因為兩人的心性和認知水平不一樣。

人生是一場“無限遊戲”,拉長了看,前一局的失敗和平庸,一開始的選擇並不能說明什麼,兩個同處一個位置的人會因為後期的種種做法不同而走出不一樣的軌跡,後期的做法才是關鍵。

人生還是一場“七分實力+三分運氣”的遊戲,認知不夠的人抓到一把好牌也會慢慢打成爛牌,認知足夠的人一開始抓到一把爛牌,逐漸也能打成一把好牌。

一、孫正義的第二落點思維

在《飛得更高:孫正義傳》的中,唐駿在書前沿寫到:

本書啟發讀者,取得成功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避開競爭激烈的領域,積極搶佔只有七成勝算的“第二落點”。

足球場中就有搶“第二落點”之說。在一般情況下,“第一落點”是有九成勝算的進攻位置,只要得手,極易進球,但是,也由於對方球員防守嚴密,進攻者總是無功而返;而“第二落點”由於少人跟防,往往會輕易取得戰績。

足球場如此,追求成功的路上也是如此。大家都在蜂擁而上搶“第一落點”時,誰能像孫正義一樣,及時調轉方向,找到不起眼的第二落點,誰就能掌握時代的脈搏。

二、該不該追風口?

有些事情短期來看很好,長期來看可能不好。

例如,年輕人找工作,以工資為選擇標準,哪裡工資高就往哪裡跳,短期來看,這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對,但如果一直是這種心智模式和價值取向,長期來看,基本會越走越差,因為短期來看某些行業可能很好,長期來看這些行業可能正在快速萎縮。

急功近利者做事總想抓第一落點,總想著一下子成功,永遠只考慮這個項目能不能成功,永遠不考慮這件事情是不是有足夠的長期價值,永遠不考慮長期來看這件事是會快速增長還是慢慢萎縮,這樣的認知也會導致他們火急火燎隨大流、頻繁亂跳、沒有耐性和定力,結果就是沒有很好的積累,一事無成。

有些事情短期來看可能價值不高,但長期來看則價值巨大。

例如,很多人認為新媒體這個風口紅利已過、跨境電商紅利已過,不值得投入其中,這其實僅僅看到了事情發展的第一步,只看到了一個點,有這種思維的人會讓自己活在一個機會瞬間起來瞬間幻滅的世界,前路老是被堵死。

例如,讀書,短期來看很難產生什麼大的改變,但時間拉長到五年、十年,這就是一個巨大的變量,很多人出社會不學習就是因為陷入了短期思維,看不到長期價值,把很多本來很有價值的事情當成沒價值的垃圾,把很多快速貶值的東西當成寶貝。

看到第二落點的人,則能看到一條條無限延伸開的線,幾乎任何一個點扎下去都有無限前途,有“第二落點思維”的人,會認為風口可以追,因為一頭紮下去,即使第一落點的機會沒有抓住也沒關係,只要我在這個領域積累足夠的優勢,那麼由這個風口衍生出來的第二落點機會可能我就能抓住的了。

三、第三落點思維

比第二落點思維更有力的是第三落點思維、第N落點思維,也叫長線思維。

貝佐斯說:

如果你做的每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來三年,和你同臺競技的人很多;但是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來七年,那麼可以和你競爭的就很少了,因為很少有公司願意做那麼長遠的打算。

人總是會被眼前的東西吸引,時不時就會陷入對短期價值的追逐中,因為能帶來及時反饋。

有人說戰略就是做對的事,並把事情做對。

“長期價值”應該成為我們選擇做或不做一件事選擇的主要依據和原則,有了這個原則,我們就更可能切實做到“做對的事”,堅定並堅持下來。

馬雲說:寧要三流戰略一流執行,也不要三流執行一流戰略。

長期來看,三流戰略一流執行會更有價值,因為前一步會成為下一步的基礎,走不好前一步就沒有接下來的故事。

其他閱讀:

戰略模型

對稻盛和夫從水庫式經營故事的解讀?

舍九取一

決策是路,也是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