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不读书,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前天偶然读到一篇文章,标题是:“孙正义:不读书,你赚钱速度永远比不上自身贬值速度!”,我读完的第一时间里便把文章转给了做投行的朋友,毕业于牛津大学数学专业的他对我来说也是神级的存在。

文章开头说:

孙正义在23岁的时候,得了肝病,整整住了两年的医院。在两年当中,他阅读了四千本书籍,平均一天阅读五本书籍。孙正义在读完了四千本书籍之后,根据自己读书的心得写了从事四十种行业的发展计划。他终于明白了多年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要成为世界首富,就必须从最新兴、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

一出院,他就以坚定的信念决定进军计算机行业,并从这4000多本书中总结出来了一套与众不同的创业方案。

我抛出了我的困惑:这个人怎么这么厉害,两年内竟然可以读完4000本书,我自己计划一年50本都完成得很吃力。朋友回复:孙正义本来就是很厉害的人,而厉害的人都是喜欢读书的人。

细想一下,他说得很有道理。朋友圈里,分享阅读的女性朋友大多数都是各自领域的精英。专注儿童早前教育的某连锁品牌创始人兼CEO安娜,她不仅自己喜欢阅读,也把阅读习惯带给了她刚入小学的女儿。每天奔波在创业一线的她,最温暖的时刻便是与书为伴的时刻。另一位跟自己同行的广告公司老板,同为宝妈的她,正在酝酿着把自家的客房改装为图书馆,现在每晚必做的功课,便是陪同上二年级的儿子一起阅读。

关于为什么要读书,Julia个人体会很深。之前在公关公司打工的时候,经常要到客户公司所在地出差汇报,最夸张的一年更是每周一次杭州往返。在机场候机的时候,最习惯性的动作便是逛书店,上飞机前挑选一本轻阅读的书,在飞机上读完它,下飞机直接投奔工作,阅读带来的轻松感可以让自己更专注地投入工作。

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记得一次坐火车去大连办事,上火车前随手带了日本畅销小说《断舍离》坐在车上读,五个多小时的路程一直专心读书,后来因为一个偶然话题,与邻座的一位政府机关工作的朋友聊了起来,从城市印象、房地产开发谈到中国股市,临别前他发自内心的赞了一句:

刚刚看你认真读书的样子,感觉你一定是位有趣的人,果然不出所料。

最近几年听到最多的评价都与气质、知性、优雅有关。我有时不解,问同学为什么他们都这么评价我,而我什么也没有做。同学回应我:你过去读过的书里蕴藏了你的气质。

现在我明白了,即使开始读书的时候,我完全没有带任何目地性去阅读,时间久了,这些书里的文字已经自然地融入到我的血液里,变成了我身体里的一部分。

不读书会失去是什么?答案不得而知,但有一点肯定会失去有趣的灵魂。

梁实秋曾写过一篇文章《骂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其实骂人这件事,读书与不读书的人区别最大。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某地举行公开演讲时,台下递上来一张纸条,上面只写了“笨蛋”两个字。台下都等着看他出糗,但丘吉尔却神色自若地对台下观众说:“刚才我收到一封信,可惜写信人忘了写内容,只署了个名。”

不读书的人骂人可能就是满口粗鄙之语,但读书之人可能就是骂人不带一个脏字,却能让你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你说,读书到底有不有趣?

网络上一直有一个非常流行的段子,怎么看出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当你看到夕阳余晖,你的脑海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好多鸟,真他妈好看。”就是文化底蕴的差距,一开口就知道。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人,骨子流露出来的气质就与别人不同。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神回复。

问题是这样的: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都忘记了,那么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则是: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东西,我已经不记得吃过什么了。但我能肯定的是,它们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了。

读书与不读书之人,日积月累,终成天壤之别。


不读书,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关于读书这件事,Julia认为是要一辈子做下去的事情,下面把豆瓣评选出来的(2009-2018年)的十大神书书单送给你们。期待遇见爱生活、爱思考的你。

不读书,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