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魔芋软腐病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

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是我國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魔芋产业开发是武陵山区精准扶贫产业开发重点项目。魔芋规模化种植后,魔芋软腐病发生危害严重,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70%以上,甚至绝收。魔芋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寄生范围广泛,除魔芋外还常浸染十字花科、茄科、伞形科、天南星科等植物,传播快,防治困难,阻碍着武陵山区农业产业的发展。2014~2017年对武陵山区魔芋软腐病的发生规律、特点及利用作物多样性种植来防治魔芋软腐病进行了调查探索,提出了采用科学贮藏以及高、中、低层作物合理搭配种植方式来防治魔芋软腐病的绿色防控技术,旨在为防治魔芋软腐病提供依据。

山区魔芋软腐病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

1 武陵山区魔芋软腐病发生情况调查

1.1 调查方法

1.1.1 调查地点 龙山县茅坪乡龙冠村、金沙村魔芋种植基地,海拔900 m,魔芋种植面积为267 hm2。

1.1.2 调查方法 (1)系统调查法。贮藏期:从贮藏开始至播种前,根据贮藏方式选择有代表性的10处,每月下旬调查1次,记载发病情况。大田生长期:从魔芋出苗期开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5块,采用5点取样,每点定100株,7 d调查1次,记载发病情况。(2)大面积调查法。从魔芋出苗期开始至倒苗期结束,每月普查3次,每次普查100块地,记载魔芋软腐病的始病期、流行期、发病面积、发生程度和防治效果。

1.2 发生情况

田间调查显示,魔芋软腐病以贮藏期和大田生长期发病重,魔芋软腐病的发病率为40.2%。其中种芋在贮藏期间的发病率为14.2%;软腐病烂种缺蔸率为10.5%;魔芋生长期发病率为15.5%。魔芋、玉米套种的种植模式魔芋软腐病病株率为15.5%。魔芋纯种植的种植模式魔芋软腐病病株率为39.2%。

由表1可知,室内堆放贮藏和室外窑内贮藏在魔芋播种前软腐病病株率分别为27.1%和60.5%。

由表2可知,6月中旬田间开始出现魔芋软腐病病株,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魔芋软腐病零星发病阶段,7月下旬魔芋软腐病开始进入流行期,9月上中旬是魔芋软腐病发病高峰期,9月中旬魔芋软腐病流行期结束。

山区魔芋软腐病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

1.3 重发原因

1.3.1 品种抗性 武陵山区魔芋品种主要为花魔芋和白魔芋,品种抗病性弱。

1.3.2 田间菌源 魔芋规模化种植后,感病品种连续种植,对田间魔芋病株销毁不彻底,田间菌源量逐渐积累[1],田间菌源量大,有利于软腐病的发生流行。

1.3.3 气象条件 武陵山区魔芋种植区域在海拔800 m以上,当地的气象条件非常适合软腐病的发生。以龙山为例,据龙山县7~9月气象实况记录月平均气温在25~28℃,月相对湿度在70%以上,月降雨量在120 mm以上,每月有4次以上的强降雨,并伴有大风。大风强降雨的天气非常适合软腐病的发生,容易造成魔芋软腐病的大流行。

1.3.4 种植模式 魔芋规模种植普遍采用魔芋、玉米套种的种植模式,不能有效地遮挡阳光,土壤表层温度会因太阳光直接曝晒而规律性地变化,有利软腐病的发生。

1.3.5 贮藏方式 农户多采用室内堆放贮藏和室外窑内贮藏这两种方式来贮藏魔芋,二者均不能有效地保温排湿,魔芋易受冻害,诱发软腐病的发生。

山区魔芋软腐病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

2 魔芋软腐病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及效果

2.1 绿色防控技术示范过程

按照“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植保理念,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的措施,采取“科学贮藏,高、中、低层作物合理搭配种植”的策略,创造适合魔芋生长的种植地表土稳定的生态环境,使魔芋软腐病不发生或发病率大幅下降[2]。在武陵山区龙山县茅坪乡龙冠村、金沙村魔芋种植基地进行了魔芋软腐病绿色防控技术示范,面积为75 hm2。

2.1.1 选择科学贮藏方式,降低种芋的带菌率 魔芋收获后,选择表皮有光泽、圆形或长圆形、芽眼小、顶芽粗壮、无病无伤、重量在200 g左右的魔芋球茎作为种芋,清除表面泥土,晒1~2 d。在运输过程中要确保种芋表皮完好无损。将选好的种芋用箩筐装好,选择在温度8~10℃、湿度70%~80%、通风较好的室内进行贮藏。

2.1.2 改变魔芋种植方式,减少软腐病的发生 具体种植规格为1.4 m开厢,在厢内种植1行玉米、4行魔芋。魔芋行内种植3行短蔓红薯。玉米种植的行株距为140 cm×25 cm,魔芋种植的行株距为30 cm×25 cm。种植行向为南北向。同时开好三沟,做到雨停沟干。玉米培管按照当地的常规管理技术进行,结合第2次除草,摘除玉米下部枯叶,玉米灌浆成熟后摘除玉米中、下部比魔芋低的叶片。红薯培管按照当地常规管理技术进行,保证土壤表层全部被红薯藤蔓覆盖,避免土壤表层不受太阳光直接暴晒。

山区魔芋软腐病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

2.1.3 预防为主,清除病株,控制软腐病菌传播蔓延 (1)播种前,种芋用农用链霉素250 mg/kg浸種5 h进行消毒处理。(2)在魔芋展叶期,即7月上旬至8月中旬,实行统一用农用链霉素进行预防,每隔7~10 d预防1次,共预防3次。在魔芋生长过程中发现田间有病株,要及时清除病株及其周围土壤并集中销毁,并用农用链霉素进行土壤消毒处理。(3)在种植区内安装太阳能杀虫灯,诱杀金龟子、蝼蛄、天蛾等害虫成虫,防止这些害虫为害魔芋造成伤口,达到减少虫伤染菌控制病害的目的。

2.1.4 加强魔芋生长期的管理,增强魔芋的抗性 用腐熟的农家肥18.75 t/hm2,磷钾复合肥750 kg/hm2作为底肥施入播种沟,用1层薄土覆盖肥料后再播种魔芋。水的管理要依据地形开好排水沟,防止渍水。魔芋换头期(7~8月),追肥可施少量的磷、钾复合肥,但不能施用氮肥或含氮高的肥料。

2.2 魔芋软腐病防控示范效果

通过大面积示范,综合运用绿色防控技术措施防治魔芋软腐病,魔芋种芋烂种少,大田缺蔸少,魔芋生长整齐、长势好。与常规防控区比较魔芋软腐病发病率显著减少,说明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安全有效。

研究表明,室内筐装贮藏、室内堆放贮藏和室外窖内贮藏的4月病株率分别为:1.9%、27.1%和60.5%。室内筐装贮藏效果最好,相对于室内堆放贮藏效果达92.9%,相对于室外窖内贮藏效果达96.8%。

由表3可知,绿色防控区魔芋软腐病发生轻,病株率为5.6%,比常规防控区减少9.9个百分点,防效达63.8%。产量比常规防控区增加15 922 kg/hm2,产值增加62 095.5元/hm2,产投比明显高于常规防控区,减少成本投入1 500元/hm2。

山区魔芋软腐病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

3 魔芋软腐病防控建议

3.1 建立无病种芋繁育基地

选择在海拔1 200 m以上多年未种植过魔芋的田块作为基地进行种芋的繁育,种芋收获时选择晴天收挖,并晒种1~2 d,按标准分级选种贮藏。

3.2 引进选育抗病魔芋品种

当地魔芋自然种植多年,抗病性减弱,不能适应生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魔芋病害问题,应积极引进选育抗病魔芋品种。

3.3 推广魔芋生产的新技术

引进推广催芽育苗、种芋包衣、芋鞭快繁、大棚贮藏等实用的新技术,确保武陵山区魔芋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