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樂視體育的大起大落看,誰能成爲中國的ESPN?

2014年,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加快體育發展的“46號文”。劉建宏入職樂視體育時便收到了一件印著“46”號碼的球衣,以銘記公司在歷史大潮中的角色。此後在政策大旗下,資本湧向中國體育產業,天價版權合同接踵而至。

從樂視體育的大起大落看,誰能成為中國的ESPN?

樂視體育一度被認為是能夠最先建立起全產業矩陣的體育公司。激進的戰略下,樂體大舉燒錢,在版權買賣中叫囂隳突,在產業佈局上求大求全。前樂視體育戰略資源管理副總裁於航曾表示,“不是說我們顯得aggressive,而是aggressive就是我們唯一的成功機會。”一年多時間拿下歐冠、英超、F1、ATP、環法、中超、亞冠、12強賽、CBA等王牌版權;佈局涵蓋視頻內容平臺、賽事版權、足球俱樂部、智能硬件、體彩、智能體育館、經紀公司等。

從樂視體育的大起大落看,誰能成為中國的ESPN?

樂視體育瘋狂採購大量版權。樂視就像一隻鯰魚,極大地衝擊了市場原有格局

前樂視體育CEO雷振劍曾表示,“ESPN沒有上市,估值應該在500億美元左右,樂視體育未來的成長的空間一定可以大於ESPN。”

雖然看起來是多線作戰,但版權仍是樂體講故事的核心。但在盈利方面,會員數雖迅猛增長,但與硬件設備搭載出售情形普遍,真正的會員費入賬要大打折扣。如果不是融資和上市前景支撐著,如此成本收益難以匹配的野蠻生長難以持續。而最終樂體的“自由落體”式的覆敗正是由資金引發:B輪融了80多億,錢馬上被挪走了。

從樂視體育的大起大落看,誰能成為中國的ESPN?

樂視體育的急速生死也伴隨著中國體育產業的起落,產業投資在2016年達到頂峰後開始走下坡路。直到2018年,央視通過世界盃獨家轉播,廣告營收翻倍,並開放了新媒體轉播權分銷。這如同一個行業回暖的風向標,也成為巨頭們再次追捧體育行業競爭態勢的一個註腳。

但中國體育競技賽事的商業化進程仍舊緩慢,除了足球和籃球產業鏈條相對成熟、商業價值較高,其他類別賽事仍未成規模;與歐美國家的體育產業相比,用戶付費程度非常低。據當代明誠董秘高維介紹,2017年ESPN在美國的訂閱戶是8800萬,美國總人口是在3.2到3.3億之間,這個滲透率達到27%;中國全網體育用戶人數滲透率在2%到3%之間,用戶人數不到千萬。

在新愛體育CEO喻凌霄看來,體育內容的變現,付費是必由之路,沒有第二條路。而這一消費者培育過程,一方面需要全民消費升級的經濟趨勢,另一方面消費者教育則是任重道遠。

曾深度參與樂視體育融資、投資的易凱資本認為,未來能夠攫取到中國體育市場成長果實的有兩類玩家:一種是“大而全”,一種是“小而美”,夾在中間不大不小的會比較難受。

參投了愛奇藝體育A輪的華人文化徐志豪則認為,體育媒體的門檻越來越高,越來越高。未來體育媒體平臺是一個競合的格局,既有競爭,又有合作。行業裡可能只剩下三家到四家的玩家。差異化的競爭因而非常重要,誰能不斷創造提升用戶體驗,誰就能成為競爭當中最有力的領導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