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首家外資銀行獲得基金託管資格

大事件:首家外資銀行獲得基金託管資格

基金

由於基金託管代銷能力突出和市場先發優勢,中資商業銀行在傳統基金託管市場“一家獨大”,覆蓋了絕大多數的基金託管和代銷。然而,隨著首家外資銀行基金託管人資格獲批,以及券商機構基金託管人隊伍的不斷擴容,未來基金託管市場或迎來變局。

首家外資銀行基金託管人資格獲批

10月26日晚,東方證券發佈公告稱,近日收到中國證監會《關於核准東方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證券投資基金託管資格的批覆》。根據該批覆,東方證券證券投資基金託管資格已獲核准,併成為獲批基金託管人資格的第16家券商機構。

與東方證券同月獲批的還有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證監會在稍早的10月16日也已經核准了該公司證券投資基金託管資格。

天眼查數據顯示,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渣打銀行(中國)”)是外資銀行英國渣打銀行有限責任公司(下簡稱“渣打銀行”)全資控股的子公司,渣打銀行是一家國際領先的銀行集團,在全球一些最有活力的市場上已經經營超過150年,早在1858年在上海開設了分行,其在華業務經營從未間斷,是中國連續經營時間較長的外資銀行。目前,渣打銀行在我國近30個城市擁有超過100家營業網點。

事實上,早在2013年證監會就與原銀監會聯合發佈《證券投資基金託管業務管理辦法》,允許符合審慎監管要求並具備一定資質條件的在華外資法人銀行在獲得基金託管資格上享受與中資銀行同等權利。

今年2月24日,原銀監會發布《中國銀監會關於修改〈中國銀監會外資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的決定》,其中提到“取消外資銀行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代客境外理財託管業務、證券投資基金託管業務、被清算的外資金融機構提取生息資產等四項業務的審批,實行報告制,”進一步放鬆了外資銀行申請基金託管業務的限制,渣打銀行(中國)成為首家嚐鮮基金託管人資格的外資銀行,於今年6月8日正式申報基金託管資格,並在近期順利獲批。

截至2018年9月,在已經獲得基金託管人資格的43家機構中,商業銀行有27家,證券公司14家,還有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2家機構,渣打銀行(中國)的獲批將是首家外資銀行獲得基金託管人資格。

基金託管及代銷能力更被公募看重

從數據來看,中資商業銀行在國內基金託管市場一直佔據絕對主力。今年基金三季報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27家商業銀行的公募基金託管總規模高達13.16萬億元,工商銀行以2.23萬億元託管總資產問鼎公募基金託管規模首席,而外資銀行在國內基金託管市場份額和佔比仍是一片空白。

談及基金對託管行的需求,北京一家中型公募市場部人士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公司選擇託管人除了基金託管服務外,更重要的還是看重託管機構的基金銷售能力。目前國內大型商業銀行有遍佈全國的銀行網點,基金代銷能力較強,一般是基金託管的首選;券商託管適合做場內基金和偏權益的基金,因為券商渠道的客戶多數是股民,更容易接受場內交易、相對高風險的基金產品。

“不過,券商渠道託管和代銷的基金中,客戶的持有周期很短,我們託管的一隻產品3個月建倉封閉期結束後,基金規模很快就降下來了。”該市場部人士稱。

而針對是否選擇外資託管行的考量,該人士稱,外資銀行具有不少高淨值客戶,這是基金在託管代銷時很看重的條件,但外資銀行實體網點較少,基金代銷能力可能會不達預期,“目前暫時沒有考慮在外資銀行做產品託管。”

除了外資銀行攪局基金託管市場外,監管機構試運行券商結算模式試點也讓很多券商機構看到了基金託管市場的廣闊前景。

北京一位基金行業人士向記者透露,現在監管層在託管人結算模式外,試運行券商結算模式,目前國融基金、恆越基金、東方阿爾法、凱石基金、博道基金、青松基金6家新成立的公募基金納入了該試點。未來託管資格和結算資格有可能實現分離,託管行結算模式有望向證券公司結算模式過渡和轉變,現有的基金託管模式更有可能轉向提供交易、託管、結算、研究等全流程服務的券商。

該人士稱,“據我瞭解,目前不少券商看到未來基金託管市場的變化和機會,開始發力在銀行託管機構高薪挖人,就想要快速複製和構建自己的基金託管結算系統,佈局未來這一增量市場。”

從券商託管的基金規模看,券商託管業務在市場佔比仍然很低。今年基金三季報數據顯示,目前國泰君安、中信建投、招商證券等10家開展公募基金託管業務的券商合計託管總資產為1347.65億元,市場佔比僅為1.03%。

而從證券投資基金託管資格申請表來看,截至10月26日,目前仍有長江證券、申萬宏源證券、財通證券等9家機構排隊候批基金託管資格,若這些機構悉數獲批,未來基金託管業務中的券商機構數量,將會與商業銀行數量“平分秋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