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职称晋升”该何去何从?

谈到教师的“职称晋升”总会让人感到“想说爱你不容易”,目前的职称晋升制度已经严重挫伤了一线教师的心,最终也制约了教育的良性发展。

最近一段时间教师职称评审结束了,可谓“几人欢喜众人愁”。

其实目前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类似为了“职称晋升”而“辛苦工作”的不和谐现象:

01.晋升职称无望,得过且过

由于职称名额所限,有的教师眼看自己晋升职称无望,于是就“在其位不谋其政”,得过且过。更可悲的是,有些还是年轻有为的年龄,只是看到自己没有机会再晋升高一级职称,于是开始昏昏度日,得过且过,甚至开始盘算自己的“小九九”,既然自己不能再有机会晋升高一级的职称,也就不能让自己的薪水得以改善,何不在其他方面开拓新的“市场”,例如:进行有偿家教,开辟第二产业……等等,这些都是违背师德的不良表现。

02. 晋升职称在即,拼命搏杀

目前真正在拼命干工作的就是感觉自己晋升职称还比较有希望,只要自己努把力就可以实现预定的目标——晋升高一级职称。其实有的学校在学期之初,进行工作安排的时候,就会考虑到谁可以晋升职称了,就会安排相应的工作,或者是班主任,或者是毕业班教学,或者是担任重要的工作任务。可悲的是,有时还会认为安排相应的工作,只是为了让某些人得到相应的“实惠”——直接决定职称晋升的荣誉称号,考核优秀等等,这是何其不正常的现象。

03. 晋升职称成功,不思进取

以上两种现象主要是表现在一些相对比较年轻的教师身上,至于下面这种现象更是可悲。有些教师在晋升到高级教师之后,就不思进取,不再有晋升高级职称前那份“拼命三郎”的工作干劲。自以为已经功成名就,就应该让自己好好歇息一下。其实这是最可悲也是最可怕的现象,因为一旦一名教师不再潜心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也就意味着自己专业成长发展的脚步也就停止了,自己的教育生命也就结束了。

反思:与教师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就是“职称”问题.“职称”本身是教师工作能力和业绩的体现,相应的职称就应该有相应的表现,可目前“职称”已经和教师的饭碗挂钩,职称低就得收入少,职称高收入就相对客观。这原本是工作业绩体现的“荣誉”,只是因为和工资的结合,变得“铜臭味”十足了。

何去何从,只有自己的良心知道。且看现在学校的现状,职称高低似乎与工作表现成了反比,高级职称看报纸、喝茶水、安详度日,中级、初级职称就得累死累活为生存(只因心中还有许多梦想)。不知目前教师的“职称”还有含金量吗?

别让“职称晋升”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绊脚石”!

教师的“职称晋升”该何去何从?

最神圣的职业:教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