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河北好人榜”发布 石家庄5人榜上有名

河北

月"

助人为乐类:

见义勇为类:

敬业奉献类:

孝老爱亲类:

"

(助人为乐

每天清晨打开百团大战指挥总旧址的院门,打扫院落、弹扫展牌浮尘、整理被风吹动的战时遗物,李化璟老人开始了新一天的守护工作。许多人想探究岁的老人坚守十年的动力,“我和美穗子差不多,那段历史也知道些,退休了就想发挥自己的余热帮家乡人把这件好事传承好”,老人脸上的真诚和愉快让大家懂得了奉献事业的快乐。

李化璟原在井陉矿区红星煤矿当书记。退休后,因始终掂念家乡百团大战指挥部旧址保护传承工作,于是第一件事就是回村考察,当得知当年义办展室的六位老人三位离世、在世者无力守护展室时,他想:自己年入党,亲自见过美穗子,现在退休了,身体不错,眼睛尚好,敢不敢回家乡接过这付重担呢?思忖再三,老人毅然决然和村两委取得联络:回到故乡,义务接过守护革命旧址的重任,谁也不曾料到这一守就是十年。

十年间,老人在乡村两级的大力支持下,跑矿区、进市区,多方征集愿为百团大战纪念馆修缮奉献力量的志愿者,逐步修缮了纪念馆的间石屋,对原聂荣臻的起居室里的土炕、土灶、煤油灯、粗布被褥等进行了配套完善,对地面深约米的防空洞进行了内外整修。对展室内摆放的数十幅聂荣臻的老照片等展品,逐步进行了嵌套,战时的用品一件一件收存,解说词更新了十几次,年复一年的更新、完善,年百团大战旧址成为省级党史教育基地,成为市、县、井陉矿区等个单位的挂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基地完善了,讲解成为当务之急,特别是省、市级单位来参观时,临时聘请的讲解员,总难以讲出原汁原味的悲苦、愤慨、振兴,李化璟老人觉得这样不行,于是凭着自己多年当总支书记的文化功底,跑图书馆、找武装部、进档案局,钻研百团大战有关书刊及战争历史,多次的修改、充实、完善,写出了最通俗易懂、符合历史的讲解词,来自

据不完全统计,在百团大战指挥部旧址和新馆之间,老人每天往返两三圈,在聂荣臻居住过小院子里,石榴树、梨树、棋盘等老人每人都要打扫、整理好几遍,每年往返的距离数百公里,一有参观者,老人更是电话一响人马上到,兴致勃勃地开门、接待、讲解,有时一天接待好几拨,一天讲解好几遍,那份为纪念馆自我奉献的劲头让每个参观者由衷地佩服。老人接管纪念馆十年来,共自己出钱或找志同道合者募捐资金余万元,修缮纪念馆内陈设余处,村里想给老人一点电话费补贴,老人一口回绝:“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我的缘份,只要身体允许,我还要继续为纪念馆做好守护者。

(见义勇为

王子卓(右)和被救者曾翔(左)。

年月日时许,天黑沉沉的。宿舍楼熄灯时间快到了,

不好,有人落水了!王子卓和任清非沿着这条步行梯下去,来到河岸边,看到水里果然有个男子,离河岸大约两米远,河水已没过他的胸部。男子看上去快要坚持不住了,王子卓迅速脱下自己的外套扔给男子,让他先暖和一下,让任清非留下羽绒服跑去向路人求助,同时电话求助同宿舍的同学。

随后,王子卓脱下自己的裤子,连同任清非的羽绒服一起,系成一根绳子。他蹲在河岸边向下抛绳子,但是无法够到落水男子。河岸边是倾斜的护堤,非常光滑,没有着力点。王子卓就用手抠住护堤上方绿化带里的土,身体斜趴在护堤上,再次向水里扔绳子。这次,男子接住了绳子,但他显然一点劲儿也使不上了,王子卓没办法把他拽上来。

王子卓顺着护堤斜坡滑到水中,紧紧拉住落水男子,艰难地走到护堤旁。护堤太滑了,根本爬不上去,他就这样站在水中护着男子,让男子也趴在护堤上,至少能保证他不会呛到水。

下水以前,王子卓的求助电话是打给同宿舍的赵平川的。那时宿舍已经熄灯,赵平川从没有听王子卓那么大声地说过话,几乎是在喊,语气非常焦急。放下电话,他就按照王子卓的叮嘱,用手机照着,很快在宿舍角落里找到一段用来绑条幅的绳子。随后,他披上外套,也顾不得礼貌了,“咣咣”去砸隔壁和对面宿舍的门:“有人落水了,快跟我去救人啊!”顿时,十几位同学呼啦啦跑出了宿舍,边跑边穿衣服。其中,杨昆还发着烧,当天下午还在输液,而李东穿着棉拖鞋就跑了出来。宿舍离救人现场走路大约需要分钟,那晚,他们五六分钟就跑到了河边。

这边,水中的王子卓听到有很多人跑过来,赶紧大喊了一声。此时他觉得同学们哪怕再晚到一会儿,他就坚持不住了。几乎是同时,任清非和两名路人也赶了过来。同学们把绳子扔给王子卓,他一手拽住绳子,一手拉着落水男子,刚一使劲儿,绳子就断了,两人又滑进水中。匆忙中找到的绳子太细了,无法承受两个人的体重。绳子被接好后,王子卓把绳子的一端绑在男子腰上,同学们拉着,他在后面推着,落水男子得救了!随后,同学们把王子卓也拉了上去。

很快,救护车赶到了。落水男子恢复了意识,表示自己主要是被冻僵了,感觉身体还行,救护车把他送到了最近的二六零医院。王子卓穿上同学的羽绒服,又在腰间系了一件大衣当裤子,走回了宿舍。

(敬业奉献

一个执着坚守、艰苦创业的团队,一个呕心沥血、奋发有为的带头人,这就是

年,年仅十三岁的他,进入剧团工作,刻苦用功,默默奉献,在磨练艺术的同时,政治上日渐成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领导岗位。

为了剧团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井陉晋剧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尹海军二十年如一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县级剧团服务农民、服务基层的宗旨,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戏,育自己的人,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无论是剧目创作还是艺术创新,谱写出了激动人心,脍炙人口的恢宏篇章,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的发展之路。

在他的带领下,这支被誉为“太行山上一枝花”的演出队伍,年均行程公里以上,年均下乡演出在场以上,年均创收在万元以上。不辞劳苦,挑战极限,曾有过昼夜行军几百里,连续赶场不误观众看戏的记录,雨天为乡亲们搭棚遮雨,雪天为乡亲们扫雪生火,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同父老乡亲们接下了深厚的友谊,走一处唱红一处,太行深处山村,陕北黄土高坡,内蒙苍茫草原,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作为剧团的带头人,尹海军始终恪尽职守,以身作则,哪里最艰苦,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当洪水袭来临时搭建的舞台随时都有可能坍塌的时候,不惧个人安危,在舞台上坚守一昼夜直到洪水退去;当风雨肆虐吹倒了舞台的时候,他拔掉了正在输液的药管,挺身而出,冲在前面,和演职员一起保住了集体财产;当演职员家庭生活有了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设法帮助解决。

二十年来,在尹海军的带领下,整修了剧团大楼,硬化了院落,修建了排练厅,修缮了演员公寓,建了井陉晋剧非遗陈列室,编写了《井陉晋剧团团史》,十几部大戏拍摄成光碟发行全国,新编晋剧《井陉口》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背水之战》获

(敬业奉献

苍岩山镇卫生室高忠海,男,岁,自年至今担任苍岩山镇景庄村卫生室医生,年来,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农村基层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光荣的任务,十多年来,一直坚守在农村基层工作第一线,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烦,精心治疗,耐心护理,对于经济困难的村名实行先治疗后付费的办法,极大的缓解了贫困户的就医难题。几年来累计欠费账单多达本之多,总金额万余元。其中一个贫困户两年欠账余元,但仍然接受着规范治疗,这简单的数字不仅记载了一笔笔治疗过程,更是一个医生对村民用心的承诺,努力做好一名村医,一名真正救助村民的村医。作为一名后的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工作,连续年被评为我镇的先进村卫生室及先进个人。不仅如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断进取学习各项技术,并于年月顺利取得

作为村卫生室医生不仅肩负着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还承担着全民基本公共卫生的服务工作。每年都配合卫生院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至此已为人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其中规范管理高血压人,糖尿病人,认真填写每份档案,字迹清楚、规范,同时都按照规范录入电脑,对每一位村民的健康问题熟知于心。对于年老体弱的困难户,主动上门了解病情,为村民免费测血压、查心率、做心电图,耐心讲解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的康复保健知识,指导其规范用药。

每两个月都会组织村民进行健康教育宣传讲座,针对重点人群,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一遍遍的讲解各项疾病的诱因及预防治疗方法。并派发宣传单及资料,使村民更加注重自己的健康问题。使居民对健康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年冬天晚上,有一名患者自觉头晕、手麻,对于大字不识的老人,正因为对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认识,及时打电话求助村医,及时送往县级医院紧急治疗,才避免了脑中风的危险,事后患者非常感谢村医开展的此项工作,称“这是我们老年人的福音”,不仅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还丰富了他们的老年生活。

(孝老爱亲

秀林镇袁峪村樊江华年如一日,照顾两个身患残疾的大伯哥,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年前,聪慧懂事的樊江华曾供职于苍岩山文保所,结识了在苍岩山旅游管理处工作的袁彦文,两人结为伉俪,一进袁家,沉重的家庭负担便落在了樊江华的肩上,公婆已去世多年,三哥已成家另过,大哥因患眼疾,视物不清,难以成家,一直单身;二哥在采石场打工时发生意外导致双目失明,失去左手。两个大伯哥的饮食起居全得由这小两口承担,由于两个大伯哥离不开人,为了照顾家庭,在无奈的情况下,樊江华和爱人忍痛辞去了工作,樊江华成了专职家庭妇女。当别人问她为了照顾大伯哥丢掉宝贵的工作后悔不,她一直爽朗地回答:“两个大伯哥身处困境,既然成了一家人,我们不管谁来管?亲情比什么都重要!”

在漫长的年度日生涯中,她始终任劳任怨,对两个哥哥照顾有加,想方设法让他们开心快乐。大哥喜爱放羊,她就东挪西借凑钱买来了几只羊羔,不为赚钱,只是为了让大哥减少孤独,增加生活中的快乐;为了消除二哥在黑暗生活中的寂寞,光收音机就给他买过十几台,让他能够听听广播,听听评书。春夏秋冬,她总是给两位哥哥及时增添和换洗衣服,打整他们干干净净。在外人眼里,从来看不出两个哥哥是过单身的样子。年,二哥胃出血住院,她精心伺候在床边,病愈后一日三餐注意调理,从没有让他吃过一顿硬冷食物,由于照顾到位,二哥的病一直未犯过;近年,大哥患上了高血压,她每天三次叮嘱大哥按时吃药,使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在她的影响下,两个孩子也都非常懂事,儿子初中毕业,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硬是放弃了学业,早早地走上了打工之路,为家庭分忧。小女儿虽然才十多岁,却在日常生活中把侍奉两位伯伯当成了己任,只要放学回家就对两个伯伯嘘寒问暖、端茶送水,为家庭增添欢乐。

年如一日,始终把两个大伯哥视为亲哥哥,精心侍奉,在苦日子中顽强拼搏的樊江华却总是乐呵呵的,她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