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年三十我還選擇看春晚,我到底在看什麼?

1983年,在那個電視還是稀罕物品的年代,春晚通過偶有雪花閃過的電視屏幕,第一次羞答答的走進了千家萬戶。那一年,她還只是小姑娘般不諳世事,沒那麼多講究和客套,臺下隨意的放幾張桌子,上面擺些飲料零食, 旁邊放一圈椅子給觀眾們落座,這樣的樸素和溫馨氣氛,在今日的春晚幾乎是無法想象了。

那時的春晚還很簡單,過年了,一家子人天南地北的同聚此刻,圍著一桌子平時吃不到的豐盛年夜飯把酒言歡,這席上終究還差點什麼,那就是下酒菜一般的談資,這麼一臺春晚,有歌舞有小品,有歌星有演員,熱熱鬧鬧的這麼一演,大家七嘴八舌的評價這個演員胖了,那個歌手唱功了得,耳邊是窗外噼裡啪啦的鞭炮聲聲,這年味兒就來了,這一天就有了那麼點難忘的資本。

當大年三十我還選擇看春晚,我到底在看什麼?

要說過去的春晚節目,那也是真好看,第一屆春晚王景愚老先生的《吃雞》,看過的年輕人可能不多了,這麼一個無實物表演的啞劇,他能把一個和難嚼雞肉較勁的人演的活靈活現令人捧腹,這就是一個老藝術家的修為,沒下過苦功夫,來不了這個。

當大年三十我還選擇看春晚,我到底在看什麼?

同樣的還有馬季老先生的相聲,陳佩斯朱時茂的小品等等,他們不會向觀眾要掌聲,站在那兒這戲就來了,節目不刻意製造包袱,他們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神情都在戲裡呢,你看著就想發笑了。

如今科技是越來越發達了,春晚的舞美效果,是35年前簡陋的第一屆春晚想都沒法想的,但是這節目好像就是差了那麼點意思,沒法把全家人聚在一起,安安靜靜的看那麼幾個小時的晚會了。

春晚不好看了嗎?實話說,中規中矩。要真靜下心來,節目能看,只是春節這天,春晚不是人們的必備品了。中年人開始忙著群裡發祝福短信,搶紅包,年輕人打遊戲,集五福,刷微博。在這個娛樂活動空前豐富的年代,春晚不再是和熱氣騰騰的餃子一起端上來的,那場人人想嘗一口的文化盛宴了,正如大年三十也不再是那個人人憧憬,一年到頭全家聚一次的團圓節日了,她終究成了一種文化符號,深植於人心,但不再綻放於表面。

所以在看到同學朋友們年三十活躍在各大遊戲平臺的賬號,我也不意外,只是我還是會完完整整的看完春晚,給自己的每一年一次真正陪著家人看電視的機會。

說到底,現在還在看春晚的人,都是有一點懷舊情節的,你知道春晚就和春節一樣,是正在消退的文化,但是你就是不忍心看著他就這麼日漸衰微,像風燭殘年的老人一般離去,畢竟這個舞臺上出了太多的經典,有太多過年的記憶,就像上了33次春晚,他一出場你都知道要說什麼的馮鞏老師一樣,沒聽到這句話,就有種這個春節還沒過的幻覺,非得有他出場證實一下心才踏實。

當大年三十我還選擇看春晚,我到底在看什麼?

有人說,人生需要儀式感。這句話用來回答看春晚我為什麼還在看,倒也是十分合適的。其實看的根本不是春晚,而是給自己的這一年用這臺晚會畫上句號,給下一年遞出接力棒,在一年裡唯一一次可以理直氣壯熬夜的晚上,陪著家人看場春晚,也算是給自己一種“自己今年也好好陪父母了”的錯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