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的时候为什么你总想玩手机?该怎么克服

“手机”我认为这个是时代人的“鸦片”,“低头族”越来越多,走在大街上,随时随地都能看见翻看手机的行人。手机像一个恋人一样难舍难分,过分依恋,然而,家长过度沉溺于手机等电子产品,就会减少孩子的陪伴时间,进而引发孩子的一系列行为问题,可是,依恋真实的人要比拥有手机风险大困难多。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家长也坦言,回家后虽然号称在陪孩子,但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不离手,几乎每隔几分钟就想去“刷”一下朋友圈。

我们是否低估了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外来入侵者”对传统家庭和亲子关系的冲击?又该如何平衡两者间的关系呢?

一日,我带娃去院子里玩,想好好陪陪她,可是关门的那一刻,我还是把手伸向了桌上的手机。等要紧的电话?并不。等要紧的消息?没有。只是陪娃时,不拿上手机,就有一种不安,好像能量槽要空了,或者接下来有一段难熬的空白在等着。

有的时候,我羞愧地发现,陪娃玩简直就是准备好好看手机的代名词。“爸爸妈妈来陪宝宝玩噢,嗯,乖!”说得更准确点就是:你玩你的游戏,我玩我的手机。

你开心地吃玩睡,我自在地刷手机,多么美妙和谐啊!偏偏可爱的宝贝用明亮的眼睛看我,手伸向我,嘴巴咕哝着,我想年龄再大一点,会喊:“妈妈扔掉手机,陪我玩!”再得不到回应,大概就要拧着身体,制造各种响动,把我拉回真实世界。

我为什么不愿放下手机,陪你玩?我得想想。

因为手机太好。你看,只要有电、有WiFi,它就不会疲劳;只要我需要,它就在。爱它不爱它,它都是我的,等待着我的尽情使用。

它让我觉得,再孤单,仿佛也活在热热闹闹的世界里。你看,我可以知道别人发生的一切(尽管可能不真实),想点赞就点赞,想评论就评论,我也可以告诉别人我正在做什么,你们不看都不行。嗯,世界美好而且丰富,我被关注且得到回应。一个手机就可以满足这些需要,我又怎能不迷恋它?

“手机并不是洪水猛兽,重要的是‘度’的把握。”吴国宏说。国外研讨也标明在适度范围内停止手机操作,对孩子的心理生长有益处,一是培育集中留意力、进步察看力,二是让孩子有做本人主人的良好觉得,领会成就感。

“值得一提的是,好的陪伴绝不是陪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再好的机构也比不上父母更理解本人的孩子,父母应该多学一些儿童生长学问,让兴味成为最好的教师,带孩子多多领略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和真实的社会与形形色色的人。”

吴国宏以为,玩手机,也需求对彼此制定规则。

“年龄越小,玩手机时间要越短,小学一年级每天接触手机半小时以内,分两次实行。等到孩子初三、高中阶段,给他一部手机,在父母监管下,让他安康、积极、主动地用手机,才会有利于孩子的生长。

反之,父母严防死守,等孩子到大学阶段就有可能如脱缰野马,全面失控。父母也要自我抑制,假如不是工作学习需求,就不要频繁刷手机。”

家长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陪伴,那么深受手机“荼毒”的家长们无妨将在家与孩子的亲子光阴作为控制本人“戒手机”的最佳机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