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轉閒魚詐騙花樣多 賣家買家都被騙

近年來,二手交易已越來越普遍,線上二手交易平臺也不斷湧現。在二手交易火爆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新問題,以次充好、偷樑換柱,轉場交易、吞吃押金,調包退貨、維權艱難、當面交易強買強賣……看似雙贏的交易方式背後卻隱藏了不少“坑”,不少二手交易平臺淪為滋生詐騙的溫床。

轉轉閒魚詐騙花樣多 賣家買家都被騙

日前,艾媒諮詢發佈《2018上半年中國在線二手交易市場監測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在線二手交易用戶規模達0.76億人,增長率達55.1%,預計2018年用戶規模將超過1億人。

受騙只能認栽 買家賣家都被騙

通過手機號註冊,無需經過複雜的開店流程,即可上傳併發布自己的二手閒置物品,並進行在線交易。更高效的流通路徑和更具優勢的價格讓線上二手交易受到越來越多用戶的青睞。

記者從中國消費者協會了解到,近期出現的消費者投訴中,商品質量問題在二手交易中高居榜首,各種騙局層出不窮。

“看到同為粉絲圈的網友轉賣演唱會門票,正好是我想要的場次,100多號的座位也比較靠前。”重慶的小王在某二手平臺上購買偶像的演唱會門票,可收到票後卻傻眼了,座位號數字有明顯被摳除的痕跡。原本是1000多號的站票,被摳除第四位數後“搖身一變”成了100多號的座位票,價格也翻了幾倍。在申請客服介入後,小王卻被判敗訴。

小黃日前通過現場交易買了一個手機,“現場看盒子裡面配件都是新的,手機看著也沒問題。當時我說等回去了再確認收貨,對方說他著急還錢,讓我直接轉給他。”沒有多想的小黃直接將錢通過支付寶轉給了對方,待回家試用時,才發現手機觸屏失靈、一切功能都無法啟用。打電話給賣家,卻始終聯繫不上對方。

之後,小黃試圖撥打閒魚上的投訴電話,卻一直無人接聽;轉而通過平臺上的“安全中心”進行舉報,將自己的交易經歷提交,三天後,只收到平臺的一條答覆:“建議買賣雙方溝通解決”。這讓小黃很是氣憤。

網絡二手交易規則中定價權在賣方,買家需要自主判斷商品的真假和質量。而有些產品從外觀圖片不易看出問題,容易上當受騙。

對於此類現象,浙江墾丁律師事務所麻策律師認為,網絡二手交易平臺的亂象和其平臺性質呈強關聯。“經營商家以個人名義進駐銷售,被認定為非經營性交易不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導致賣家違法成本低;同時,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易規範不比商家‘專業’,買家對於二手物品質量的天然期待弱化,賣家也往往抱著‘打一槍換一地’的心態,逃避交易責任。”

“因二手交易平臺的現有規則和監管仍不完善,買賣交易更多地是依靠信用。”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會長劉俊海認為,二手交易平臺上之所以假冒偽劣產品層出不窮,除了買家很難去判定商品真偽、質量、新舊程度外,還與很多交易平臺不支持“七天無理由退貨”有關。此外,由於二手交易多為個人對個人的C2C模式,買賣雙方之間多有“不退不換”的約定,“買家一旦‘確認收貨’,後續糾紛在二手交易平臺的規則下無法得到解決。”劉俊海說。

事實上,除了買家被“坑”,賣家被騙的也不在少數。南京的小林在二手平臺上出售自己的“電腦”,結果買家簽收後便藉口質量有問題,申請砍價450元。苦於沒有留存證據,小林只得自認倒黴。“後來在網上看到有很多賣家有類似經歷,他們管這種騙術叫‘到手刀’,即貨物到手後惡意砍價,從中牟利。”此外,買家調包退貨、轉場交易吞押金、交換物品被騙等陷阱也屢屢出現。

“二手平臺交易雙方均存在‘違約成本’過低的情況,誠信交易極大程度依賴於雙方自律。在貨物真偽、交易及時性、信用懲罰機制、交易雙方信息等方面,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問題。”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說。

解決投訴維權難,交易平臺應出招

對二手交易行為的規範管理,目前更多依賴於平臺自治。二手平臺本身存在著漏洞,買賣雙方均可能被騙且難以維權。雖然閒魚引進了芝麻信用、淘寶用戶等級,還制定了閒魚公約、成立閒魚小法庭等,但這些保障措施很難真正起到作用。芝麻信用分高,淘寶用戶等級高,也無法證明買家或賣家的真實信用,仍然存在被騙的概率

據新浪黑貓投訴平臺數據顯示,從今年3月到7月已有超過100起對二手交易平臺“轉轉”的投訴。艾媒大數據輿情監控系統數據也表明,網友對二手電商平臺“閒魚”言值為34.6(滿分100),“轉轉”的言值為39.1,也就是說評價均偏負面。

如果有消費者向閒魚投訴,其智能客服會稱,二手交易平臺賣家非經營性質,無法強制賣家提供售後服務。這使得消費者一旦遇到產品質量問題,也難以維權,因為賣家不用提交保證金,無法強制退錢,且交易沒有發票和第三方機構,舉證困難,只能由買賣雙方自行協商解決。

由於缺乏行業規範,投訴多、維權難的問題逐漸顯現,對買賣雙方的合法權益均造成一定的侵害。針對這些現實問題,一些二手交易平臺積極創新商業模式,搭建誠信平臺,推動糾紛解決,維護各方權益。

不僅是閒魚,其它一些平臺也在源頭開始嘗試:開啟實名認證環節,對用戶進行身份證和人臉識別的雙重認證,把平臺賣家用戶的違規記錄計入個人誠信檔案,提供二手手機驗機服務等。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交易平臺不能只負責建平臺,也應該管好平臺,才能在二手交易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由於消費者協會只處理與消費者相關的投訴,對於在二手交易中受到損失的賣家,並不在受理範圍之內。一旦遇到受騙,只能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而我們國家對二手交易沒有特殊性的法律規定,由於依據的法律跨度太大,造成執法難度也較大。”相關部門應對二手市場管理聯合出臺針對性指導意見,明確平臺企業和交易用戶的權利和責任,做到有法可依、有規可循,進一步管好網上二手交易市場,推動其健康有序發展。

據瞭解,明年元旦電子商務法就將開始實施。電商平臺對平臺內經營者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未採取必要措施,或未盡到資質資格審核義務,或者對消費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將會被罰款,甚至停業整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