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起落现象中,有哪些值得反思的点?

万事万物不自知


其实,于丹还是原来的于丹,她并没有变,即使变了,程度也很小。之所以出现于丹起落现象,是观众、读者以及民众自身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于丹是被人推向神坛的,又被人推了下来。

1.于丹之兴,是十几年前她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国学。其出现可谓惊艳,不仅火了她自身,也带火了《百家讲坛》,甚至点燃了国学热。个中原因:一是当时广大民众对国学知识的渴求与国学传播普及极度匮乏的矛盾,成就了于丹;二是于丹近于“琼瑶剧”式通俗的、贴近时代的、煽情的表达,瞬间成了超级爆文;三是当年智能手机还未出现,自媒体是后来的神话,央视本身就是传媒中的巨无霸。

2.于丹之落,分析原因:一是她的学问基础没有支撑其观点那么深厚,一亮相马上遭到诸多学者和同行的质疑;二是人们对她过度解读、过度附会、过度添加个人情感色彩的“巧克力”糖式的表达方式从惊喜到厌倦再到不满而引发的反弹。三是她的继讲者们似乎更靠谱,比如:易中天、王力群、康震、郦波、蒙曼等,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3.于丹的起落,是件好事。它反映了人们对国学的学习认识已经从一无所知到逐步入门。同时,我们也不必苛责于丹,她是击发人们国学兴趣的肇始者,也提供看待国学的新视角,这是必须尊重的,虽然你可以反对她的所有观点。


儒客非儒客


我不喜欢于丹,她所讲的、所写的,我基本也是难以卒忍。但是,一帮大老爷们这么围攻一个女人,我觉得挺没意思的。我想为她说几句话。


1,国民的情绪,是极不能容忍暴发户的。学术暴发户也不行。

作家阿城举过一个例子。他认识一位新晋学者,一贯也是赤贫书生状态,可是等他苦尽甘来终于有权坐上火车“软卧”时,对花得起钱也坐“软卧”的农民,非常厌恶。

我不知道,那些把于丹这么一个教书的人批成民族罪人的高度、骂成做人权利似乎也无的正人君子们,不管是学院名流如徐晋如先生,还是本题里那些卫道士达人,有多少人是这种自尊要靠歧视他人得来的心态,是这种莫名其妙鄙视链的延续。

我们差不多有两三代人,不幸生在仇恨的年代,受的是仇恨的教育,面对仇恨的社会,充斥仇恨的人群,充满仇恨的阅历,即便是讨论学术、思想及知识问题,也是如此剑拔弩张,咬牙切齿,话语系统都还是那套暴力系统若隐若现。真的,你们就是把《十三经注疏》倒背如流又如何呢?你们孔老师教你的温良恭俭让,被你们女朋友的口红吞掉了么?

不好意思,一来就是“诛心之论”,可这方面,你们是我老师呀,我不过亦步亦趋效颦而已。


2,学术无国界,知识无阶层,批评有界限。你们整天嚷这些普世价值,我还真以为是共识呢。

结果,什么于丹讲论语是跨了学科啦,什么隔行如隔山啦,还什么于丹道德有问题啦,拜托,人家至少还是科班出身,北师大古典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的,我三年前偶翻80年代《文史》期刊,还看见过她的论学文章;拜托,人家即便确实爱钱,商业社会,早已告别《管子》所谓“利出一孔”的时代,只要取之有道,又何妨她日子滋润点?孔夫子老师一生张口都是世道人心,又何妨他老人家“俸粟六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可徒行也”、默许弟子“家累千金”?

况且,即便她什么资历都不是,她就失去讲论语的资格了么?敢问贵孔子老师什么学历?郑康成、何平叔两位大佬是哪个学科出身?您那写出《论语新解》的钱宾四老师又是哪里毕业?

实际上,传统文化的讲学历来都有民间传统,并不太局限身份、学历与资格。儒学的发扬光大,在中国历史上很大程度上也更加依赖于民间系统,而不是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就像如今你们自骄自傲的985出身,恕我直言,这里面学界名流我也是认得几个人名的,我并不认为有哪位在儒学知识推进上、在面对民众的国学教化上,有可以对得起后世的贡献,更别说您是否有资格做“学术警察”了。

所以,讲学原本就不该太设置“资格审查”。假设是在大学机构上课,也许按程序需要“五经博士”资格无可厚非,但是人家是面对公众,有人爱听就行,关你何事呢,有关贵组织何事呢?倘她讲得好,无需你唠叨;若讲的不对,你自然也有资格、权利回应以学理批评,甚或笔战都应鼓励,但不是上海瘪三式的辱骂、恐吓、人身攻击。这才是正常的文化生态环境。

“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在如今人都被分成三等五等之后,知识也要搞特权?您在这里指手画脚骂天骂地,俨然孔子亲戚,又是谁给您的资格?

”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3,雷雨郁蒸,是生芝菌;荆榛蔽芾,亦产蕙兰。学术研究与学术普及分工不同,各有擅场,不妨各行其是。

高端的学术研究和浅俗的学术普及,应是相生相护的。这两种知识形态,表面上颇多扞格,但实一体,彼此相克,却又相生。因为世间所有学问都不是口说无凭,但是所有高大上的学问其研究之目的却也是要惠及大众。因此,拿着学院的那一套训诂传统去寸步不移地要求面对原本只是泡沫剧观众的于丹,理据当然有,但是苛求至密不透风,则是没有情理的。

比如,学院里的儒学大师,在象牙塔内做着客观、高尚的学问,进行抽象的哲学思辨或文献整理,搞出了什么《心体与性体》、《道德自我之建立》之类的煌煌大著,是洋洋大观,是蔚为奇观,“法言”严密不易,字字信而有征,句句理所当然,但是,这些东西,和生民大众甚至是孔子本身的真实生命又有何相关呢?悲观的讲,可能都难逃“戏论”一场。

既然是”学术”,在“学”之外,理应有“术”的一面,即梁启超所谓应用的一面。这种应用,就不应该去妨碍学术的下移,即便这种下移和学院认知有所偏差,也不该一棍子打死。理由在于学院那一套僵硬的、抽象的知识实际是无法面对公众宣讲的,一定程度的“方便说法”就成为必然和必要。

我过去对于于丹,亦常腾笑。但是当有一天,我那只看偶像剧的妹妹偶然听了一段于丹后,进我房间找《论语》时,我开始有点理解于大妈。我意于丹还是位优秀的民间“学术媒婆”。其人言语无碍,口角便便,聪明练达,是个台面人物。给类似我爹我娘一样“精神失孤”的中国大爷大妈们做点教养培训,免得他们三更半夜在小区扰民简直菩萨心肠;对我妹妹这样的大龄无知少女、及如我这般的文艺老傻帽时不时施予点成功学鸡汤又哪里不好,甚至说大点,中国文化传统自上而下的重建,也亟需这样的“可人”。假设您觉得某些知识是low的,您充耳不闻就是了,人家也不是要讲给你听,何必充大意淫出那么多优越感?实践也证明,她对《论语》在民间的推广之功,胜过无数专家学者的千言万语了。

虽然,我们也看到了,丹丹老师在诠释《论语》上多“自由心证”,多自我发挥,但是如果真是熟悉《论语》注疏系统的,也会看到她的解释并非毫无根据,大体还是守在历代“论语知识学”的范畴之内,等于老司机开车,虽然爱炫技好引人注目常常濒临翻车边缘,偶有摩擦火花,但总体上还是没有过分超限违规,也没有发生车祸。

孔老师所谓“循循善诱人”,所谓“诱”,照唐君毅先生解释,就是煽动与欺骗。失此“诱”字,其实也不是“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的好老师。假设通过于丹的讲说,大量的公众对《论语》、对孔子乃至对故国的文化传统引发兴趣,进而触发自身甚至是家人、小孩去翻阅《论语》等经典,在更为乐观的愿景中让整个社会都尊重、亲近和热爱文化,我就觉得于丹是开疆于层层阻碍之中,是辟土于重重限制里,功德无量。至于有多少细节知识问题值得商榷,已经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了——连朱子的《四书集注》历代多少纠错著作还在图书馆等候着呢?

而且,严重一点说,凡知识的傲慢一定源于知识的无知。所有对于丹的学术指摘都值得尊重,但是所有皮里阳秋的人身攻击和道德指控都是有违“学术公义”的。即便是就《论语》和孔子本身而言,不用太高深的学理,都可以明确地说,他\\它们并不曾建立解释权让人来争夺,更不曾对如何理解给出“标准答案”,一切诠释都是开放的,郑康成的注何晏可以反对,皇侃的义疏朱熹可以推翻,刘宝楠的正义李泽厚可以看不上,于丹和你倘能自圆其说,何妨成一家之言?

电影《霸王别姬》里程蝶衣感慨,“都是下九流,有谁可以看不起谁呢”?真的,回到我们眼下这个问题,又何尝不是呢?


总结

我一打字,话痨,就噼里啪啦打下那么多,其实想说的话核心就三点:

1,我们评价人事,要全面不要极端。

我们该有持平客观之心,该有就事论事的风度,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论语》宪问篇里,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意思是祝鮀这个人虽然不是好鸟,但是他依然是维系卫国于不坠的三大柱石之一,他该有的贡献是不该抹煞的。这是孔老师评价人事,有一还一的诚笃与忠恕之道。

于丹即便在《论语》细节阐释上有待商榷,但是她推广、普及文化传统的贡献是否该予以正视?

2,《论语》和孔子的阐释问题,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这是一个阐释学的基本常识。因此, 如果于丹哪里你感觉讲的不对,就学问论学问好了;假设她哪里有失范或违法行为,您大胆揭发就行,何必云深雾罩各种人身攻击?

而且,我的浅薄认识,我们对《论语》孔子的认识过程,理应是一个从狭隘的文字、考据层面走向更为宽容的人性层面的过程。这个认识,虽然很鸡汤,但也许真是这样的呢?

3,就知识认知而言,我不认同于丹所讲,对其人也好感不多;但就公共理性来说,我尊重她开讲的权利,和阐释的自由,并将持续不懈的反对把学术问题“泛道德化”,反对任何形式的人身攻击。

暂时就这些。感谢!

2018,4,20晚,闲敲

会勉力坚持每天都写一些文史八卦、生活随感、人物看法、影视评论等。感谢阅读、关注、点赞

刘愚愚


于丹一度被标榜为国学大师,心灵鸡汤风靡全国,而导致她跌下神坛的大概有两件事。其一是在受邀去伦敦演讲时,对房间要求极为挑剔,对工作人员也十分刁难,在公众场合对助理翻译发威,场面难堪。其二是在北大的昆曲艺术讲座上,穿超短黑丝超细高跟跟昆区大师们同台,被北大学子轰下台。

当然,被轰一下并不是起因,而是结果。大家都说她是文学骗子,这个观点我并不认同。我觉得她作为大学导师,之前能若悬河,四书五经张口就来说明她还是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的。只是她在突如其来的名利中迷失了。忘记了自己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的身份,也把自己标榜为神了。

其次,也代表了新一代的学子不再是随大流的愤青。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懂得判断接受的东西是否正确。对于于丹假大空的鸡汤给予摒弃。这是思想的进步。从于丹的起落可以看出国人不再受人愚弄,而每个人都不能忘记初心,应该谦逊做人,追求艺术上的精益求精而不是在意华丽的外衣。


滴嗒君段子小厨娘


谢谢大家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真的应该经常问一问,为什么有那么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时代英雄?其中,于丹就是一个最大的失败者。


于丹的失败,不是她的的学术水平不高,也不是她的忸怩作态,如果仅仅如此,正如她自己说的,把那个说三七二十一的四十大板,把那个说三七二十八的放了!

因为你无药可救啊!还跟他叫什么真儿啊?

像于丹那样的大忽悠“学者”少吗?真不少!但是,于丹就是一个言行不一的家伙,这是社会对她极为反感的地方。


一面给大众下一些“心灵鸡汤”,一面自己又沽名钓誉,招摇撞骗。据说,她到企业基层去演讲,不但要价高盎,而且化妆的跟一个小姐似得,仿佛在学习影视明星的范儿。

我们传统概念中,对学者的风范还是有基本要求的,因为传统的学者形象基本都是朴实亲民的形象,简单说,就是普通人民教师的形象,结果,我们的于大师,真以为自己是一颗文化明星了,要摆出一个明星的范儿来。

她的“明星”化的形象,不管是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毕竟你以这样的形象招摇过市,还是给人以太俗气的观感。

事实上,中国的学者为什么都没有什么学问,这才是令人悲催的。


据说,于丹的一个研究生自杀了。我只是从网络上看到这样一个消息,是否属实,不太清楚。

不过,以于丹这样的心态和学术带研究生,感觉也就是研究生的一个悲剧。

于丹迅速红起来,又迅速被大众抛弃。我想,这就是社会化的学术造假,真正的学者是经得起社会检验的,而虚假的学者,当然经不起社会的检验。

我们的学者这么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这是学者的悲哀。中国有多少这样的悲哀学者?我们应该反思一下社会性的造假,为什么会这么大行其道,我们为什么不知道什么是造假的可怕后果?

因为,一部分人大红大紫,甚至富起来有名了,但是,给社会的却是一种精神贫困,伤害的是社会,这是我们要深刻反思的地方。

今天,言行不一的学者,一定是对大众最伤害的文化,于丹就是这样一种文化的制造者和牺牲品。


千千千里马


百家讲坛,谈笑古今,于丹最火,但最受争议的那几年,就是在百家讲坛讲论语的时候,那时候小学中学甚至高中,有电视的教室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都会打开电视,让大家看于丹讲论语,这的确是比老师标注释理解论语容易得多了,在这一点上,她丰富了千千万万学生的精神世界,可谓之功也。


真正让她口碑下滑的,还是接受了很多私立学校的到场费,没有像百家讲坛这么用心的准备讲演内容,也有很多人说她江郎才尽,肚子没墨水,但是出场费却出奇的高,达到了二三十万,那时候二十万可是比现在值钱的,有人说她因为钱变了,一个文学工作者,不在家里研究学问,却天天借着热度,抛头露面,这是在消耗文学。


还有人讨厌她演讲方式,太激情太鸡汤,但内容都是人人都懂的大废话,讲十几分钟循环来去都是那几句,像是用模板背稿子,时间一长,观众不喜,百家讲坛就把她下课了,于是慢慢淡出了观众视线。


炭烧的菠萝


当时和于丹一起火的还有一个人,号称学术超男易中天。

我们看下易中天出版的书籍

《〈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

《新译国语读本》

《中国:掀起你的盖头来——中国文化现象解密》

《闲话中国人》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

《你好,伟哥》《人的确证——人类学艺术原理

《书生意气》《穿透灵魂之旅系列》《西北风东南雨—方言与文化》《艺术的特征》《品人录》《读城记》《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大话方言》《大话方言》《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品三国——上》《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品三国——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成都方式》《帝国的终结》《易中天读史(全四册)》《从星空到心灵》《高高的树上》《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我山之石》《书生傻气》《中国智慧》《易中天文集》《易中天中华史》


学术领域从历史,法律,哲学,方言包罗万象,而且在没出名之前就出版了《〈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这么冷门领域的学术研究,易中天的学术观点可以讨论和争辩,但学术功底有目共睹,再看于丹,出版的论语心得,最美古诗词,基本上学术功底也就微信公众号的鸡汤文的水平,错的离谱的学术错误就不谈了,央视那个舞台可以让你成名,但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还是需要内功支持的。


再说说易老师,出版的书籍能火,大体上是做到了可读性和学书性综合,那种偏向学术的《东晋阀门政治研究》要火就很难,这点易老师的功底非常好,把学术的东西讲的通俗易懂,又不沦为像《明朝那些事》那般口水文,也是功底,如同好的科学家未必就是好的科普作家。


上海滩小律师


不请自来。

最值得反思的一点就是:你要读书,要慢慢的用心的读书。

于丹这个人,最大的失败不在于她自己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而是她本就是一个学术水平不高的人。

没有墨水,登上舞台,摔下来是早晚的事。

这一点可以参考易中天。在易老师那里,著书立说是主要事业,去百家讲坛属于稍低一层的知识放松。

而于丹这方面就输了。

所以我对我们来说,要清楚读书的意义,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欺骗自己和他人。读书是为了收获纯粹的知识。可以慢,不怕。但不要好高骛远急而求成。

就是这样。于丹的起落让我们知道,除了文盲,还有一种“伪学者”的存在。

所以,大家一起好好读书,才是真的。

我是新观点评说天下,感谢阅读,感恩点赞转发。希望大家一起探讨问题,一起愉悦思想。


新观点评说天下


首先,于丹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我们应该崇敬她有渊博的学识。

但是,于丹一通胡咧咧,曲解乱说论语,把百家讲坛搞臭了,随后大捞一笔,名人效应的饭吃足了,再铩羽潜形眯起来,等下次出风头机会!这种做法值得反思!

最后,看看网友们对此事的看法:

1 于丹妙语成珠,信手拈来的文学功底,有几个人能有此境界,至于收入多少,能有几人知晓?即使多得,是有人要给,谁有本事,也到央视忽攸几句!

2 于丹的鸡汤是麻醉剂,麻醉的险恶目的是企图使人们丧失良知,丧失对生活现实的判断力。

3 学者也好,教授也好,普及知识解惑问题,不能强加个人观点,灌输媚上蛊下思想,危害社会文化进步;

4 不学无术,哗然取众,只知表面,曲解历史,这是近年来的通诟。

5 把简单的说复杂化了,不喜欢于丹是民智的开化。

6 人民的识别能力提高,对文痞骗子有了免疫力,靠宣传糟粕赚钱没有市场了。


游戏大咖王



很多人抨击于丹是觉得于丹是表里两面做人,一方面,于丹奉劝别人要安贫乐道,要在无力反抗的时候去闭目享受。

另一方面,于丹在成名后,浑身上下所着之物无一不是名牌,这与她给别人的映像不太一样。

也就是现在所谓的人设,人们原本以为于丹是一个不注重物质,注重精神修养的学士,衣着朴素,内里风花雪月别有洞天的学者,没想到最终呈现在眼前的于丹却是一个处处物质的女子。

再加上学者们对于于丹一个女先生的抵触,所以后来有了各种事情,比如被北大学生轰下台,穿名牌,女老师赚钱等等。

其实于丹的钱,是演讲和出书所得,来的干净,来之有道。她花钱买衣服,是花自己的钱,是她的自由,她没有买凶杀人,也没有包养小三,更没有炒疫苗,比偷税漏税、阴阳合同,要来的干净的很多。

而且于丹对于国学的弘扬,值得肯定。


言有章


她起高楼,她宴宾客,她楼塌了!——所有的一切,都因为一点:她一边看到处演讲捞钞票(每场30万~40万),却让受众“安贫乐道”!曾任北京四中国际校区校长石国鹏,曾评价了于丹,“十星科技”发有视频《石校长打脸于某:百家讲坛一位女教师狂捞钱,却让别人安贫乐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