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岳飞不服从十二道金牌的命令,继续北伐成功后拥立宋钦宗,会不会免遭杀害?

一德格天1


问题问的有点不职业,应该是没怎么研究历史。

其实在南宋初年,岳飞在被害前后,并没有现在的声望和支持。原因何在?都知道宋高宗不愿北伐,谁想过客观原因么?

打仗就是打钱。在与金兵交战时,南宋百姓的负担空前巨大。若不是杭州广州的海上贸易,早就支撑不下去了!所以在普通民众中,厌战比例非常高。因此,岳飞被召回,查办,为他喊冤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多。真正支持他的主要是中原沦陷地区居民,可他们饱经战乱,食物支持实在有限。所以,岳飞脱离朝廷,自己北伐的话,没有补给和支持,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另一条,完颜宗弼(就是金兀术)在遗表中说的明白,如果挡不住宋军北伐,就在中原立钦宗为傀儡皇帝,这样宋室必然分裂。试想,岳飞北伐时,遇到旧皇帝建立的政权,还怎么打?



把不满说出来


第一,根本没有任何人下过招回岳飞的命令,7月18日刘锜来到金兵侧后,金兵撤走,岳飞取得“临颖大捷”,7月20日岳飞就逃跑了,高宗知道“临颖大捷”的消息最少要7月25日,再发什么所谓的“十二道金牌”到朱仙镇,最少要8月份,岳飞早就逃跑了,所谓的“十二道金牌”只会落在金国人手里。恰恰相反,高宗皇帝的命令是让岳飞坚守阵地,等张俊和杨存中的部队一到,和金兵决一死战。岳飞私自撤军,南宋所有史料《建炎原来系年要录》《高宗本纪》《中兴小纪》等等都记录的是岳飞“班师”“军皆溃”“金人追之不及”。朱仙镇离开封不过四十多里地,高宗远在长江另一边千里之外。想阻止也根本就力不从心,况且,岳飞既然敢“抗旨北伐”怎么可能在“全歼金主力”的大好形式下,善罢甘休?

第二,1140年击败金主力的是刘锜在顺昌,也就是著名的顺昌保卫战,破铁浮屠于顺昌城下。岳飞所谓的“堰城大捷”“颖昌大捷”“临颖大捷”都是金兀术手下,比较弱的韩常一万五千人,主动进攻堰城,颖昌,并且,大摇大摆驻扎在堰城和颖昌之间的临颖。而且,全歼杨再兴和王兰,高林等六将。打的岳飞向刘锜求救,是刘锜来到金将韩常侧后,韩常主动撤军,《南渡十将传》有明确记载,和其他史料记载也吻合。

第三,岳家军班底是岳飞1129年从马家渡逃跑到宜兴的两三千土匪。加上投降的伪齐军和收编的农民起义军,战斗力非常差。简单点说就一群乌合之众,在堰城和颖昌让金兀术手下,最弱的韩常一万五千人,还是在南宋家里,就打的溃不成军。你们让他去东北,面对金国四十多万主力?“直捣黄龙”?“羊入虎口”都说轻了。以卵击石差不多。

1140年九诏让岳飞支援顺昌,对抗金主力,岳飞没敢去,让他坚守阵地,又逃跑了。1141年十五道诏书,让他去对抗金主力,离前线450里就又吓尿了。

下圣旨让岳飞去打金国主力,他都不敢去,要怎么样支持?

岳飞死是因为牵扯到,岳云和张宪的谋反案。岳云和张宪准备“举兵襄阳”逼高宗皇帝还岳飞兵权。岳飞于1141年抗旨畏敌,淮西战役结束,各大将心怀鬼胎,特别是岳飞,韩世忠公然抗旨畏敌,高宗对四大将彻底失望,3月战役结束,高宗就下了张俊,韩世忠,岳飞的兵权,把部队编入御前军,掌握在高宗自己手里。岳飞被下兵权后言辞激烈。4月竟然妄言“楚不可守”(放弃淮西地区)动摇军心。被高宗直接降为节度使(而且是一个没有兵权的节度使)。岳飞的言行也激起御史中丞何铸,万俟卨等人的不满,弹劾岳飞列举了岳飞“不援友军”“逗留不前”“妄意立储”“妄言楚不可守”“并淮西军”等几大罪行,并且,把弹劾奏折抄录给岳飞,让岳飞准备申辩。岳飞丢了所有官职,带岳云回了老家,8月岳家军副统制王俊,实名举报,岳飞亲信张宪,想“举兵襄阳”。9月岳飞和张宪,岳云被捕入狱,交大理审理,岳家军统领牛皋,王贵,姚政,傅选,董先,徐庆,李道,庞荣,李兴等十多名将领揭发并且到大理寺作证。同案孙革,于鹏等六人招供。两个半月后,刑部合议定罪,高宗亲诏赐死。

所以说岳飞的死,和任何人没有关系,是岳飞自己的不当言行,错误的决定,招来杀身之祸。历朝历代敢和皇帝抢夺兵权 ,肯定是必死无疑的。

岳飞的死和北伐无关,因为岳飞既没有那个能力,也没那个想法。岳飞一直都是消极避战,努力避开金国主力。他绝对不会去对抗金国主力。岳飞想做的就是保存实力,手握重兵。

岳飞的死和金国也无关,比岳飞位高权重的有张俊,韩世忠等人,还手握重兵的有刘锜,吴璘,王德等人,金国根本不可能看得上,早没有兵权,丢了所有官职的岳飞。金国真正提名必须杀了才议和的人,叫韩佗胄(国家军委主席)北伐的领导人,死于1208年的嘉定议和。还是韩佗胄为岳飞追封的鄂王,结果,连他的事迹都要盗用。也不怕被雷劈。

岳飞的死和秦桧也没有关系,恰恰相反,秦桧是唯一为岳飞洗脱罪名的人,先以岳飞不知道张宪和岳云写信,为借口,洗脱了岳飞的谋反罪名,又以岳飞丢了兵权,是文官为理由,洗脱岳飞“妄言楚不可守”的罪名(南宋比较民主,法制健全,言论自由,言不获罪)。最后秦桧甚至提出,岳云只需判刑三年,革职罚金。高宗不允,让刑部彻查岳飞1140-1141年抗旨行为,结果,1140年最少八诏,证明岳飞抗旨畏敌,1141年最少十三诏,证明岳飞抗旨畏敌。加上傅选,董先指认的岳飞有对皇帝不敬言论。高宗亲诏赐死岳飞。

其实岳飞有没有抗旨,高宗最清楚不可,因为都是他亲自给岳飞下的诏书。以前没处理,现在搬出来治罪,说明高宗不能原谅的,其实是和他争夺兵权。


晓风2016


这是一个很愚蠢的假设。如果岳飞不服从撤军命令,执意北伐,就是公然与南宋朝廷决裂。岳飞如果有反叛朝廷的心,且不说北伐能不能成功,即便是北伐成功以后,还有什么必要拥立昏庸的宋钦宗呢?

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岳飞孤军北伐,能不能成功。二是北伐成功会不会拥立宋钦宗。我们一一讨论:

第一,岳飞如果执意孤军北伐,一定成功。只不过时间会久一点。

1140年的岳飞第四次北伐后的战略态势,对南宋极为有利。金兵在短短2个多月的时间内,先后遭遇顺昌之战、郾城大战、颍州大战这样的惨败,其主力骑兵已经遭到毁灭性打击,只能依靠强征汉人来撑场面,战斗力十分低下。金军占领的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兵力空虚,义军风起云涌,攻占州县。

金国自燕山以南,“号令不复行”。“河北忠义四十余万,皆以岳字号旗帜,愿公早渡河。”

可以说,整个金国在华北的统治摇摇欲坠,只需要一场强劲的暴风雨,就会土崩瓦解、彻底摧毁。

岳家军就是强悍的疾风骤雨!能够撼天动地。

颍昌大捷后,岳家军各路军兵靠拢集结,在开封城外45里朱仙镇,轻松击溃金兵在中原地区(甚至是整个华北地区)的最后一支10万人的作战兵团。此时,岳飞可以轻而易举攻占开封

然后经过5到7天的短暂休整,立即渡河北进,支援河北、河东义军,迅速打开局面,在河北、山西站稳脚跟,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大军在山西集结,在义军配合下迅速占领山西各战略要地。山西表里河山,易守难攻。占领山西,则进可攻、退可守,立于不败之地。向西能威胁陕西金兵的侧后,与川陕宋军形成夹击之势。向南将联络宛、洛、襄阳练成一片。向东,可以兵出太行山,虎视华北平原,燕云十六州尽在兵锋之下!

如此则大业可成!

面对占据广大地盘、精兵十余万的岳飞,南宋朝廷除了妥协,不会有任何别的选择。这是由他们的实力决定的。

一旦与南宋朝廷达成妥协。岳飞就可以与川陕宋军联合,夹击陕西的金兵,消除后顾之忧。然后挥师北伐,出太行山直逼燕京。收复幽云十六州!

砺兵秣马,整军讲武,数年后,岳飞亲率10万铁骑远征塞外,直捣黄龙府。

待北境安宁,挥师南下,扫平江南。一代雄主,光照千秋。

第二,岳飞北伐成功后,不会拥立宋钦宗。

如果岳飞孤军北伐,其实已经与南宋朝廷决裂。既然已经下定了反叛的决心,好不容易北伐成功,为什么要拥立昏庸的宋钦宗。这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么?岳飞没有那么傻,他手下的将领也绝不会答应。

乱世里,有枪就是草头王。手上有兵,就有理。管你什么正统不正统。谁兵强马壮,谁就是正统。这一点,岳飞看得最清楚。

岳飞可以孤军北伐,也可以割据一方,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服从、效忠。是他自己选择了悲剧的命运。宁死也不反叛。这就是岳飞,你可以说他愚蠢,不能说他不忠


上将嗳福斯


如果岳飞生前能有这么多高人指路,也不至于落个惨死风波亭的下场。同时知道死后能有这么多人为自己鸣冤叫屈,死也瞑目。


如果真的岳飞不听从宋高宗的号令继续北伐,甚至救出二圣拥立钦宗,首先以岳飞的能力没有任何悬念,钦宗感激涕零,而且后半生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性命自然无虞。但是岳飞不会那么做,因为他是一个倔强、理想的完美主义者,何况有违臣纲,那样做只会留下人生的污点,即便是为苟全性命和贪图富贵。那个功成名就的人没有三妻四妾,岳飞却做到了从一而终。

岳飞的一生志向是雪国家之耻,挽民族之危,救百姓之苦。而且旗帜鲜明的迎二圣还朝,是不忍心二圣受辱受苦,是想结束他们在五国城坐井观天的非人生活,但不是想让二圣回来和宋高宗争抢皇位。岳飞的想法单纯不失磊落,大义不失睿智,慷慨而又振奋人心。但是宋高宗懦弱胆小且不自信,顾虑重重。一方面怕金人铁骑扰乱苟安舒适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怕二圣回来自己无所事从。所以一味的热衷于向金人乞和,那么怕是缴纳再多的税币,也要维持这屈辱的平衡。



绍兴和议之前,岳家军的兵力占绝对的优势,而且三军士气高昂,相反金国大军节节败退,士气低迷。并且岳飞与将士豪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就在岳飞将有望实现一生夙愿而踌躇满志的时候,宋高宗却觉得应该见好就收,一方面派秦桧又和金人谈起了议和,一方面叫岳飞速速撤兵。岳飞的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岳飞最后的凄惨结局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痛心疾首的,更是不愿意看到的。而且岳飞尽忠报国的民族精神天地可鉴,日月同辉,他的浩然正气与世长存。如果岳飞做出诸如题目的选择,也许是他人生的另一个机遇与转折,但是他光彩的形象将大打折扣!


国史通解


这是不可能的,岳飞如果不服从朝廷的调令,执意北伐,最终的结局反而更惨!

虽然岳家军战力强悍,但岳飞的北伐,是需要大量的后勤补给和友军支持的。如果,十二道金牌都无法调岳飞的军队回来。那么,宋高宗就会果断断绝岳家军的一切后勤补给和友军支持,甚至还可能会与金人联手,共同消灭这支“不听调”的军队。

届时,岳飞和他的岳家军于南宋朝廷而言,就是一支必须剿灭的叛军;而对金国来说,就是一支必须产出的隐患。这样以来,岳家军就成了夹心饼,需要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对时面对南北两个敌人。试问这样的局面,胜算又有多大呢?

事实上,岳飞当年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北伐,并非是真的出于听从朝廷调令,而是实在没有办法。

因为,当时南宋已经开始停止对岳家军的供给了。而那时的金军也并非强弩之末,加上越往北战线就拖得越长,进攻能力就越有限。如果他再一意孤行,最终很可能会将全军带上一条不归路。所以,放弃北伐是摆在岳飞眼下的唯一选择。

没错,岳飞北伐是顺应民心,是出于爱国。然而,一旦他们得不到朝廷的认同,或是被朝廷定义为反叛,到那时又会有多少百姓愿意站到岳家军一边呢?

所以,其结果就会像《琅琊榜》中的赤焰军那样,在外敌和自己人的共同夹击下,全军覆没。而他们全军上下也将会被历史抹黑成为叛军,而不再是值得后世敬仰的军队!


这些历史要读


1、岳飞只是南宋众多军事将领中的一个,手下的将官、士兵都是国家的财产,岳飞只是受命统制,哪天官家不高兴了,一纸就可以罢免岳飞。而“岳家军”只是一个称呼,并不能说岳飞对统制的部队有绝对支配权,题目上说的岳飞不服从十二道金牌的命令,继续北伐,这应该是忤逆大罪。除了自己的身边亲信,有多少人愿意冒忤逆的罪名跟着岳飞抗旨北伐,不得而知。(忤逆的结果就是自官位没有了,老婆孩子可能入牢狱,自己给南宋抓到会处死。)


2、那么开始说一下岳飞忤逆以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忤逆就是与南宋为敌,岳飞所部将面临:

(1)首先从大后方运送的粮饷会停止供应,岳飞所部将面临补给困难;

(2)南宋各作战部队接到命令,见到岳飞所部,即是敌人,立即开战,周围全部是敌人,包括南宋部队、伪齐部队、金国部队、甚至包括当地义军和农民(得岳飞者高官厚禄可得);岳飞所部将发现周围围的敌人越来越多;

(3)内部哗变,有不少将领还是愿意吃皇粮的,或者不愿意与官家为敌,或者为了自身身家性命和全家老小性命,不愿意跟着岳飞继续前进;岳飞所部作战人员越来越少;

(4)即使岳飞有能力说服当地义军和农民(纯假设),面临三四线作战,只有强突金兵(这样才能一直获得支持),击破金军和伪齐(纯假设),渡过黄河,击溃金兵,攻城略地,收复失地,一路打到金国兴起之地,并派奇兵解救宋钦宗,或金人主动交出宋钦宗,并答应退回白山黑水,不敢再出头。

(5)岳飞拥立宋钦宗复位,国号肯定也是宋(如果不是宋,要宋钦宗做什么?),这样现南边宋和北边宋对立,怎么办?岳飞在朝廷是一个什么地位?这样的形势下,基本南北会死磕,结果岳飞勇猛,扫荡南宋,全国统一(纯假设),岳飞会怎么样?不敢假设了。


闲话话收回来,岳飞为什么值得后世人称道?用施展老师的话说:

我们从个人命运的角度来说,当然希望岳飞能得善终。不过说实话,如果他真是个得善终的人,我们未必会记住有这么一位名将,也就谈不到希望他的命运会怎样了。 比如,南宋的中兴四将,除了岳飞,另外三位都没有冤死。我让你马上说出他们的名字,你能说出来哪一位?正因为岳飞冤死,我们才能记得住他,赞颂他,并且成为民族共同记忆当中极为深刻的一个部分。 所以,从民族共同记忆这个角度来说,岳飞没得善终,反倒是他真正的意义所在。岳飞的冤死,反倒让他所表达的忠诚感,具有了远远超越于他自己之上、超越于时间之上的象征性意义,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当中,成为各族人民的普遍信念。 即便是金国,也会赞颂岳飞的忠诚感。可以再举另外一个例子,明朝末年的抗清名将史可法,在扬州城外与清军苦战,最后殉国,这本来是大清的敌人。但是到大清的统治稳定了之后,大清反倒为史可法立了祠堂,表彰他的忠诚。 因为这样一种忠诚是超越于时间与空间的,是你的敌人也愿意尊重的,甚至会融入你的敌人的道德意识当中,为他们所接受,这就形成了永恒蓝图的构成部分。 在这个永恒蓝图下,岳飞、史可法的意义都超越了本族群,成为所有族群共享的历史记忆。

岳飞如果没有尽忠报国的思想,他还是岳飞吗?如果岳飞只是为自己保安宁,少灾殃,那他还是那个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岳飞吗?如果只是考虑到自己的安危就去迎钦宗(这个连金人不到万不得已都不敢做的事情),那他还是那个后世传诵的岳飞吗?

都不是!只有岳飞能够做到大敌当前,一往无前去战斗,百死无悔,他才是岳飞,只有面对故都汴梁伸手可得(完颜宗弼也就是金兀术已经准备渡过黄河了,一个书生劝道:“自古未闻有权臣在内,而大将可以立功于外者”!)立不世之功,却不得不因十一道金牌撤兵,这才是岳飞!面对同僚赠送的美眷无动于衷的,这才是岳飞!对百姓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这才是岳飞!

所以题目方向错了!

苟利国家生死已 岂因祸福趋避之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如果在1140年的北伐中,岳飞不服从命令,继续坚持,那岳飞会死的更惨,后世也不会有如此高的声誉。

岳飞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声誉,一个是他的战功,另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和秦桧一起,树立了一个正反两面的典型,被世人不断的传播。如果岳飞不是被可杀可不杀的理由,赐死于大理寺风波亭,那么仅凭岳飞的战绩,是不足以超过那么多南宋将领,获得如此高的声誉的。

岳飞在当时的中兴四将中,和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人相比也并不是特别突出,如果再加上刘琦、吴玠、吴麟、李显忠等等将领,岳飞的战功,也只是繁花丛中稍微突出那么一点的那一朵。

泛览一下二十四史,《宋史·岳飞传》是其中最特别的一篇,如果不是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得到后世的广泛同情,那么《宋史·岳飞传》的编撰者,应该不会把《岳飞传》写成现在这个样子。

岳飞没有继续北伐,虽然在1141年议和后,遭到了杀害,却让声誉值提到了最高,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如果岳飞不听号令,继续坚持北伐,那么他会北伐失败。

1140年,宋军反击金军的时候,宋高宗给与了大力支持,并做了全局部署。高宗没有大多数人印象中的那么不堪,他对于政治、经济和军事,都有很强的把控力,要不然他如何稳定的了南宋的半壁江山。

宋金战场的西部,川陕边境杨政、吴麟等数位南宋将领击败金军,遏制住了金军的南侵势头,并趁势北上,收复了扶风等多地。中路刘锜原本率军准备北上开封驻防,进入安徽境内后得知开封已经失守,于是防守顺昌,并以少胜多,大败完颜宗弼亲率的金军主力,取得顺昌大捷。东路韩世忠在江苏境内,击溃金军右翼大军,取得淮阳大捷。张俊、刘光世、王德等将领也率军北上,在安徽、江苏境内击溃了多路南侵的金军,攻取了宿州、亳州等多地。

原本岳飞受命前往救援刘琦,但是刘琦已胜,所以,高宗就下令岳飞“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但是岳飞和传旨的李若虚商量后,决定继续北上,攻打金军。


岳飞这次已经是抗旨北伐了,如果失败了,高宗直接以逆旨的罪名处死了两人,也并无不妥。这次抗旨,岳飞事后自己也感到不妥,撤军后请求高宗收回兵权。高宗并没有这么做,可见高宗还是很欣赏岳飞的。但这次抗旨,影响到了1141年宋金和议时,决定处死岳飞的结果。1141年,三大将领被解职时,岳飞的部下张宪却私自调动军队。有了前车之鉴,不要说高宗,换任何一位领导,都会认为岳飞这是又要抗旨。岳飞在无兵权的情况下还能抗旨调动军队,就这一点,让高宗要怎么做呢?

继续看1140年,岳飞抗旨之后的事情。岳飞率岳家军直扑河南开封,沿路收复了颍昌等多地,并在郾城保卫战中,借鉴刘琦顺昌大捷的经验,大破完颜宗弼的“铁浮屠”和“拐子马”。这种打法是刘琦首创的,但被世人加给了岳飞。此后,小商桥一战,名将杨再兴战死沙场,但岳飞军主力一路打到了朱仙镇。

把1140年南宋的总体攻势综合起来看,岳飞在整体北伐中,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北伐的成果是十余名著名或者知名的南宋将领共同取得的,大家表现的都很出色。

在各路将领都奉诏撤退的情况下,岳飞如果继续孤军深入,能取胜么?结果很明显,不能,岳飞也很清楚这点。他继续坚持北伐,最多也就是收复开封城,然后呢?所以,他也撤退了。

如果岳飞这时再次抗旨,进攻必然会最终失败,那就会被高宗处罚,即使不被处死,恐怕岳飞再也没有那么高的名誉了。等宋孝宗继位,再怎么想打仗,也不会树立一个连续逆旨不遵的人做典范。

而宋钦宗可是被关押在五国城,五国城在哪里呢?黑龙江。仅凭岳飞的10余万岳家军,还没有可靠后援补给,就想一路打到金国的黑龙江大后方去,只能说勇气可嘉。

不了解当时完整历史情况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岳家军完全可以“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当了解了这段完整的历史,这个结论应该会修正一下吧。

1141年的情况跟1140年类似,金军再次南侵,南宋同样是多路齐出,再次遏制了金军的进攻,然后撤军,高宗收了三大将领的军权。金国可以短时间内又发起进攻,可见在1140年的战争中,并没有元气大伤,再次证明岳飞军很难孤军北伐胜利。而1141年金国的南侵失败,加上金和西辽的战争,让金国有了强烈的议和意愿;南宋立国之初,经济窘迫,高宗也无意北伐,这才促成了“绍兴和议”的达成。

即使在高宗的支持下,岳飞和全体南宋将领同心协力,北伐都不一定能彻底成功,更不要说岳飞一支军队了。岳飞根本不可能北伐成功,更谈不上迎回钦宗。

岳飞之死,给了宋孝宗一个树立榜样的机会,这才让岳飞在之后名声大振,又是追封,又是立庙,这对于岳飞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如果岳飞不被赐死大理寺风波亭,他最多就是另外一个韩世忠,或者吴玠、刘琦。因为岳飞不死,就不会有这么好的宣传效果和影响力,孝宗也就没有什么理由将岳飞立为榜样,岳飞的名声自然就不会如此之盛了。

这就是有得必有失吧,看怎么取舍了。


奕天读历史


首先,我们谈论一下假设的可行性,即岳飞是否能北伐成功。个人觉得概率比较小,虽然岳家军战斗力很强,但是打仗涉及到方方面面,特别是粮草,如果没有充足的粮草,战斗力再强也无济于事。如果,岳飞一意孤行,粮草问题肯定要自己解决,但如果和朝廷反目,自己肯定是解决不了粮草问题的,所以,岳飞很难成功。

然后,我们假设你说的假设条件可以成立,就是说岳飞北伐成功,并且解救出了宋钦宗,除非岳飞挟天子以令诸侯,否则,岳飞一样会被杀。因为岳飞有抗旨不遵的前科,且功高盖主,这样的人,但凡有机会,必定是除之而后快。

所以,无论什么情况,岳飞必死无疑。


索隐者言


如果岳飞不理会十二道金牌命令,继续挥师北伐,会出现两个结果。一是岳家军本部内乱,而是被友军如韩世忠张俊部镇压。这是因为岳家军不是岳飞的家丁,而是赵宋朝廷的国家队伍,这样队伍没有朝廷的支持就等于是造反了,就等于是与杨幺起义一样了。因此,岳家军没有出兵继续北伐的可能性,收复旧河山,迎二圣回京也是枉谈。


DL南山樵夫


1140和1141是宋朝国运之战,如同本朝3大战役一样,胜可定鼎中原,中新在此一举。岳飞没有配合好所以在胜利的情况下没有扩大战果,让去支援刘奇他派2000人去支援,最后刘奇把金军主力击溃了,这2000人还没赶到,这次是下旨让他去的,他却劈开金军主力去占河南。不把金军有生力量歼灭就算占了最后也守不住。如果他不抗旨去把金军那些败军歼灭也应该没问题。只要金军主力被歼灭北伐大业自然成功。岳君何必直倒黄龙府,这条黄龙直接送来了你给做了就得了,何必万里迢迢的跑到他家里去直到黄龙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