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版《好戲一出》不過只是「一齣好戲」?

演而優則導。

雖然黃渤說自導自演這事兒本身就不科學,但他還是將自己心中構思已久的故事變成了《一出好戲》,並且口碑不俗,在暑期檔收穫13.5億票房,在中國的電影票房市場日趨理性的今天,一個新人導演能夠拿到這樣的成績足以自傲。


劇版《好戲一出》不過只是“一出好戲”?


電影的成功加上黃渤的噱頭還能否開發出新的價值,答案當然是肯定的,看過電影及花絮的觀眾可能都知道,大量的素材都被刪減,即便孫紅雷和徐崢友情客串的情節也難逃厄運,班底演員幾十天的痛苦集訓在電影裡甚至得不到一個正臉。對於一個處女座來說,是否讓那些素材永久的塵封在電腦裡可能是最大的糾結,不妨來個“影劇聯動”?於是就有了最近播出的劇版——

#《好戲一出》#


劇版《好戲一出》不過只是“一出好戲”?


“影劇聯動”還是“圈錢新法”?

官方所宣傳的“影劇聯動”其實並不稀奇,早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電影《風流醫生俏護士》就被改編成電視劇,並引發收視狂潮,取得了空前成功。之後《勝利之光》、《漢尼拔》等均採用這種模式將電影價值發揮到最大。

這一模式在國內也不新鮮,從《北京遇上西雅圖》、《鬼吹燈》系列到華誼此前公佈的《集結號》、《老炮兒》、《私人訂製》劇集開發計劃,都表明這種趨勢已經越來越流行。

但《好戲一出》遭受的卻是巨大的爭議,關於圈錢的說法隨處可見。


劇版《好戲一出》不過只是“一出好戲”?


因為《好戲一出》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故事,它只是對影版《一出好戲》的內容填充,就像將更多的佐料塞進本已經做好的大餐,之前吃過的人說純屬畫蛇添足,還是原來的好吃;後來的人說現在的更有味道。

其實早在電影上映時期,我們就不斷的看到一個說法:黃渤想表達的東西太多了,導致劇情太“緊”,觀眾完全是被拖著走。


劇版《好戲一出》不過只是“一出好戲”?


劇版《好戲一出》不過只是“一出好戲”?


而《好戲一出》似乎完美的解決了這一問題,不僅豐富了原作的故事情節,還增加了更多的戲劇衝突。

比如王迅扮演的“牆頭草”增加了更多站隊的細節、最近被高曉松盛讚演技的張藝興,在劇中版中增加了多次被毆打、生吃魚及不如意的情節,這為後來的黑化做了良好的鋪墊,讓人物更加豐滿,使得結尾的反轉更為合理。

除了於和偉、張藝興等大腕,想必觀眾對其中的班底演員也印象深刻,在這樣一部類似在舞臺劇的表演中,他們用幾十天的刻苦集訓,交出了一份令觀眾滿意的答卷,但卻在影版中被犧牲,幾乎只剩一閃而過的鏡頭。而在劇版中,他們有了更多的露臉機會。


劇版《好戲一出》不過只是“一出好戲”?


所以與一些觀眾猜測的“黃渤圈錢新法”相比,社長更願意相信這是屬於他的一份善意,彌補影片剪輯遺憾的同時,也給“拼命演戲”的演員們一個交代。


劇版《好戲一出》不過只是“一出好戲”?


影版跳戲、劇版冗雜?新人導演之路漫漫

從影版的製作和播出模式看,有些類似於迷你劇。在如今影視普遍灌水的大環境下,迷你劇的快節奏和精簡的風格簡直就是追劇黨的福音,從《神探夏洛克》、《東方華爾街》等迷你劇的受捧便能窺得一二。


劇版《好戲一出》不過只是“一出好戲”?


而在以短小精悍著稱的迷你劇中,《好戲一出》被觀眾用累贅冗長、無關緊要的旁支劇情來形容,即便考慮到是因為有電影先入為主的看法導致,但也絕對相當於一種侮辱了。

影版跳戲、劇版冗長,黃渤作為新人導演,再強大的情商也只能是微弱的加分項,要征服苛刻的觀眾依然要用真正的實力和作品說話。儘管不是很符合,但導演黃渤算是用一部作品完成了自己在電影和電視劇的首秀,從目前看來,即便沒有讓觀眾失望,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演而優則導,導而己更優,這是他的目標,也是觀眾的期望。


劇版《好戲一出》不過只是“一出好戲”?


而對於觀眾來說,在如今IP劇盛行,仙俠玄幻上天入地、宮鬥權謀掌控人心之時,能夠看到這麼一部荒誕離奇的黑色喜劇,瞅瞅已經被人提爛了的“人性揭露”,或多或少還能從中看到一些自己或他人的影子,也算值回會員價了。

畢竟,整天飛來飛去的劇看多了,小心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