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之後人才評價的五大變革

人才評價是個內涵豐富的概念。一般而言,主要是指對一個人所從事的某種專業之學術水平高低檔次的評價,不涉及個人品德等其他諸多方面的評價。

人才評價乃是一道世界級難題

對人才做出準確評價,其實是一道世界級難題。中國古代,把評價人才叫做“知人之術”。蘇東坡說“人之難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王安石說“人才難得亦難知”。為什麼人才評價很難呢?“評價”在唐朝時候叫做“度”。李白詩曰“仙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盡,君才無時休”。 這裡,李白指出了人才評價的兩個難點:一是被評價的人才的才能是不斷髮展變化的;二是測評用的工具“玉尺”也難以完全奏效。

學術人才評價的科學方法是什麼?

全國解放以後,我們一直採用“論文著述彙總加權法”。彙總就是把一定時期內的有代表性的主要論文著作彙集起來。加權就是要適當考慮該成果“在哪一級刊物發表”“得到誰人的肯定”“被引用率如何”等。參加評審評價者,按照規定將公開發表的論文著作列出後,交由上級人事部門出面組成的專家委員會來加以評審並投票表決。最近,這種評價方法遭到不少批評,主要是不同類型人才應該設立不同標準,但是對於以學術謀發展的人員來說,還是離不開“彙總與加權”。

大數據的到來,猶如颶風來襲,所到之處,無一可免。大數據對於學術人才評價會帶來怎樣的變化呢?我的基本看法是影響將是正面的、值得肯定的。道理就在於:大數據能夠做我們過去不能做出的很多事。

大數據之後人才評價的五大變革

大數據可能對人才評價帶來的變化

變革一:出現預測性評價。過往使用的學術人才評價方法——“彙總加權法”,無一不是在強烈的行政主導下發生的行為。這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似乎人才是評價出來的。事實上,人才並不是評價出來的,而是自己冒出來的。因此,如何預測性地發現人才,就成為一項過去職稱主管部門沒有做,今後必須去做的一項工作。湯森路透每年均能在公佈諾貝爾獎得主之前,提前做出預測。以前年為例,共有11人獲獎,湯森路透提前預測準了8個。現在,湯森路透預測世界各國不同領域的拔尖人才,就是基於大數據的在線人才評價。

變革二:呈現多維度評價。針對學術人才的一維性評價,無論多麼到位,也屬“以管窺豹”。大數據方法能夠實現多維評價,從而使被評價者更加立體化、豐滿化,更接近客觀真實。例如被評價者的行為特徵,個性特點,朋友圈等等。這樣可以在更為深廣的背景上呈現出被評價者的全貌。在這樣一個豐富多樣的背景下評價人才,就具有了縱深感和鮮活性。

變革三:樂見轉換性評價。何謂轉換性評價?就是在實施評價過程中會發生被評對象的轉換。即由評價A,變出了評價B。比如我們提出“中國最傑出的唐代詩人是誰”,答案肯定五花八門。如果將問題轉換為“哪首唐詩最受讀者歡迎”,如此便可以先把唐詩中所有詩歌的受歡迎程度排個隊。最近,國內確實有人利用大數據原理,完成這樣的評價。他們首先確立了四個排行的維度:①歷代出版的唐詩詩集收入了這首詩;②歷代評點唐詩的大家評論到了這首詩;③20世紀研究唐詩者論述到了這首詩;④文學史著作中選介到這首詩。另外,互聯網上的查閱、評論、載錄也統計在內。對這些數據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加權處理,按照得分多少排列出最好的100首唐詩,第一名是崔顥的《黃鶴樓》。在這100首詩中,入選數量最多的詩人是王維19首,杜甫17首,李白9首,說明詩聖、詩仙、詩佛並不是浪得虛名。

變革四:展示促進性評價。人才評價的目的不在於對某個人給出檔次,而是對學術人才個人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進而對整個學術人才隊伍建設起到加強作用。因此在努力做好“形成性評價”的同時,應該積極推進“過程性評價”。科研部門可以利用大數據自動記錄人才成長過程,作為評價依據,同時發現問題,及時給予被評價者以幫助、指導。這屬於學術人才評價體系的深刻變化,也是今後的發展方向和趨勢。例如,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的大數據專家通過對學生的價值取向、興趣偏好、學習能力、生活規律、行為習慣等多個維度的大數據分析,利用大數據預測技術,實現了對學生的成績排名。吻合度達到90%。

變革五:呼喚公平性評價。當前中國教育最惱人的就是“高考一次定終身”,全國千百萬孩子深受應試教育之苦。如何從這種不公平、不合理的考試方法中解脫出來呢?就要發揮大數據的作用,逐步將一次性高考變革為日常學習成績、個人素質的記錄。當然,講到這裡,離我們要講的學術人才評價遠了一點,但是它卻講到了根源上,具有很好的前瞻性。

大數據之後人才評價的五大變革

我們還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評價人才只是一項工作,並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是要促進更多的學術人才成長起來,而大數據的出現,為學術人才的成長提供了前所未有機會。大數據能夠幫助人們快速查閱文獻,4000米高的資料,10分鐘即可閱讀完畢;大數據還能幫助人們快速篩選資料,提煉文獻,大大提高科研速度;大數據甚至能夠幫助人們發明出新的各類產品。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將引發一場方法論深度的科研革命。誰早認識到這一點,誰將能夠搶佔先機,走在世界的前列。改進科研人才結構,把懂得大數據的人才吸引進研究團隊,這樣我們的大學、研究所就能更好的把科研任務完成。展望將來,大數據人才將是學術團隊中最為稀缺的“香餑餑”,我們的大學,要為加緊培養這樣的人才而策馬爭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