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你,能为自己放下手机吗?

写在前面的话:拆书,是2018年工作室崭新推出的分享方式。但是,我们不是单纯的精华摘录或动听的领读陪读,而是希望借助前人的智慧,结合作者的生活体验,获得思想上的引领、灵魂上的慰藉、以及生活中的帮助。更多想法,可以详见《我们为什么要拆书?》。在此感谢每一位读书笔记作者,他们和你一样,都在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有咨询师、教师、公务员、设计师、程序员、全职母亲、大学生,但同时他们也在生活中思考、体验和成长,并将他们的心得分享给你。这是《幸福的方法》(泰勒·本-沙哈尔 著)的读书笔记。

文/葶叶子,曹怀宁心理咨询师工作室读书笔记作者

木心有一首诗歌,叫《从前慢》,我很喜欢。

它的气韵,就像一滴墨水滴在雪白宣纸上晕染开的朦胧。

诗中的一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能感觉到即使有距离,心也是紧紧依靠的。

然而现在的时代,随手拿出手机已经是一种习惯。

我们的依赖,让本是附属品的手机成为了生活中的主心骨。

“你拿着手机很久了,我们好不容易聚会,不聊一聊吗?”

我看着面前面无表情,或者说无波无澜的朋友X平静地吐出自己的想法。

X没有立即回应,手指仍然灵活地敲打着屏幕上那个小小的键盘。

几秒后,她放下手机,自然地坐直身体,对我露出了一丝浅笑。

她说:“好啊,你想聊什么呢?”

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朋友J与我相约干锅美食。

那次相聚我和J,全程非常忙。

我们一手拿着筷子去夹鱼片,一手拿着手机折腾,嘴上还在跟对方侃侃而谈。

忙着吃,忙着聊,忙着看手机。

到最后吃完了,我们都默默地靠着椅背拿着各自的手机玩耍着。

欢乐吗?自然是欢乐的,但心里并不总是被这些温馨熨帖的暖暖的。

不知为何,有时会有戛然而止的遗憾,心里会产生落寞之感。

而缘由,直到我看到一条微博后才明白。

孤独的你,能为自己放下手机吗?

(该图裁剪于全球顶尖摄影微博的九宫格图)

这是2015年美国摄影师Eric Pickersgill的作品,主题是《remove》。

一张张黑白色调的图,直白地很让人受到冲击。

他P掉了人们手中的手机。

他想要表达的想法和情感,一目了然。

这些人看起来都仿佛被抽去了所有生气,没有灵魂,没有温度,都弥漫着一种深入骨髓而不自知的孤独。

许是我有所感触,受了些刺激,回想过往我竟悲哀地意识到:不仅他人,连我自己,也是这种孤独的同类人。

我们的生活无法定格在每一个瞬间,所以会把很多事情忽略了。

可我们偏偏都会经常看到人们拿着手机,恍若活着的只是那几根灵活手指的静止画面——这是旁观人看在眼里最直观的感受。

当事人也许会反驳:

“你想太多了,我就是看下手机。”

“夸张了,我哪有这样。”

“说的你不是这样似的。”

“我刚刚明明很激动啊,你看不出来吗?”

沉浸在手机里的我们是很难意识到我们当时的状态。

自己内心的波动起伏,自己内心的缤纷世界,这所有一切,只有自己能感知到,而且一般也并未表露于外。

这就容易形成一种认知偏差,我们所认为的自己往往与他人看到的有很大的出入。

在他人眼里,那时的你就只是拿着手机沉浸在其中的“瘾君子”。

孤独的你,能为自己放下手机吗?

我相信作品是会说话的。只要有一点情感交流的人们,即便P掉了手机,最后也能呈现出些许温度。

这些摄影作品也同时呈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零交流现象

最容易打开一个人心扉的是眼睛,可这些人的眼睛全部朝下,面朝手机。

我们也能很直观地从作品中看出这一点——人在身侧,心在天涯。

如此,再亲密的距离也无法让这些人的心相互靠近,只会渐行渐远。

情感的匮乏,让空心的自己无法与身边人交流,宁愿栽进手机里虚妄的花花世界,也不愿清醒地面对自己的孤独。

作品中的人与我们,何其相似。

甚至可以说,他们其实就是我们。

正是这份孤独警醒了我:生活正在被吞噬,情感正在被吞噬。

要想改变,自然是要放下手机。

然而最根本的问题是放下手机后的自己该怎么面对即将涌来的孤独与空虚。

孤独不解,空虚不绝,我们还会再次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机。

一次闲来之时我翻翻书籍,几个大字就这么撞入了我的眼睛:“悉心品味生活。”

细细想来,我们用手机抵抗心中的孤独与空虚,又何尝不是借由它里面那个虚妄的花花世界来逃避现实世界的冷情与无趣。

可过度沉浸在自己世界里,就好比清末时的闭关锁国,不与外界接触,也将自己孤立起来。

虽然看起来在某个角度上保护了自己,但长久下来,也是会通向自我腐败。

孤独的你,能为自己放下手机吗?

想要打破自己的孤岛界限,悉心品味生活,无非就是“输入”和“输出”。

“输入”,就是让自己学会接受并尝试新奇事物,不要一开始就习惯否定事物与自己。

我虽然不是衣来伸手,但确确实实是一枚饭来张口的吃货。

角色定位基本是只负责吃不会做。

然而一次次深夜“天降大任,饿其体肤”的磨炼,让我不得不去踏入厨房这片圣地。

一旦开始尝试,我就清晰地感受到了新鲜事物的乐趣与兴奋,与家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同时也和许久未见的朋友们建立起了联系。

虽然大多数时候仍旧是黑暗料理,但我的心情一直很愉悦。

炎炎夏日即将到来,我还可以做一做冰镇的一些零嘴,然后晒一晒,吃一吃。

除开厨艺,我还有好多想要做的:画画、攀岩、运动、游泳、读书、DIY、旅游......

我一直信奉:做,总比不做有意思的多。

生活就是一个姑娘,你若冷落了她,她就郁郁寡欢;你若是亲手为她带上一个漂亮的蝴蝶结,她便喜笑颜开。

手机外的世界其实也是花花世界。

而“输出”,最简单、最便捷的就是分享,包括但不限于亲朋好友。

知音难寻,知己难求,其实这都是需要交流的。

交流的对象我们可以不局限于我们的亲朋好友。

记得我与一老师说过:“我写文章,是为了以后能看看自己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同时,我也想分享我的世界,也想看看他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后来我与朋友S也同样说到了分享,她的一段话让我很是赞同。

她说:“......把美好的东西留下,让别人也能够看到我见过的世界,我认为美丽的东西,我就想让别人也看到。”

生活中还是需要交流与碰撞,所以请放下手机,拾起自己的情感。

音乐、文章、语言、爱好......这都是情感交流的方式。

无论你是创造还是探讨。

悉心品味生活,这是一个过程,是进行时。

我们不能要求结果立竿见影。

急着画上句号,并不能让自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圆满。

而幸福,从来都是我们路过的倾城时光。

选择是跨越,还是漫步其中,决定的还是我们自己。

愿我们能够欣喜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最终能够做到独而不孤。

葶叶子简介: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