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你,能爲自己放下手機嗎?

寫在前面的話:拆書,是2018年工作室嶄新推出的分享方式。但是,我們不是單純的精華摘錄或動聽的領讀陪讀,而是希望藉助前人的智慧,結合作者的生活體驗,獲得思想上的引領、靈魂上的慰藉、以及生活中的幫助。更多想法,可以詳見《我們為什麼要拆書?》。在此感謝每一位讀書筆記作者,他們和你一樣,都在品嚐生活的酸甜苦辣,有諮詢師、教師、公務員、設計師、程序員、全職母親、大學生,但同時他們也在生活中思考、體驗和成長,並將他們的心得分享給你。這是《幸福的方法》(泰勒·本-沙哈爾 著)的讀書筆記。

文/葶葉子,曹懷寧心理諮詢師工作室讀書筆記作者

木心有一首詩歌,叫《從前慢》,我很喜歡。

它的氣韻,就像一滴墨水滴在雪白宣紙上暈染開的朦朧。

詩中的一句:“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能感覺到即使有距離,心也是緊緊依靠的。

然而現在的時代,隨手拿出手機已經是一種習慣。

我們的依賴,讓本是附屬品的手機成為了生活中的主心骨。

“你拿著手機很久了,我們好不容易聚會,不聊一聊嗎?”

我看著面前面無表情,或者說無波無瀾的朋友X平靜地吐出自己的想法。

X沒有立即回應,手指仍然靈活地敲打著屏幕上那個小小的鍵盤。

幾秒後,她放下手機,自然地坐直身體,對我露出了一絲淺笑。

她說:“好啊,你想聊什麼呢?”

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

朋友J與我相約乾鍋美食。

那次相聚我和J,全程非常忙。

我們一手拿著筷子去夾魚片,一手拿著手機折騰,嘴上還在跟對方侃侃而談。

忙著吃,忙著聊,忙著看手機。

到最後吃完了,我們都默默地靠著椅背拿著各自的手機玩耍著。

歡樂嗎?自然是歡樂的,但心裡並不總是被這些溫馨熨帖的暖暖的。

不知為何,有時會有戛然而止的遺憾,心裡會產生落寞之感。

而緣由,直到我看到一條微博後才明白。

孤獨的你,能為自己放下手機嗎?

(該圖裁剪於全球頂尖攝影微博的九宮格圖)

這是2015年美國攝影師Eric Pickersgill的作品,主題是《remove》。

一張張黑白色調的圖,直白地很讓人受到衝擊。

他P掉了人們手中的手機。

他想要表達的想法和情感,一目瞭然。

這些人看起來都彷彿被抽去了所有生氣,沒有靈魂,沒有溫度,都瀰漫著一種深入骨髓而不自知的孤獨。

許是我有所感觸,受了些刺激,回想過往我竟悲哀地意識到:不僅他人,連我自己,也是這種孤獨的同類人。

我們的生活無法定格在每一個瞬間,所以會把很多事情忽略了。

可我們偏偏都會經常看到人們拿著手機,恍若活著的只是那幾根靈活手指的靜止畫面——這是旁觀人看在眼裡最直觀的感受。

當事人也許會反駁:

“你想太多了,我就是看下手機。”

“誇張了,我哪有這樣。”

“說的你不是這樣似的。”

“我剛剛明明很激動啊,你看不出來嗎?”

沉浸在手機裡的我們是很難意識到我們當時的狀態。

自己內心的波動起伏,自己內心的繽紛世界,這所有一切,只有自己能感知到,而且一般也並未表露於外。

這就容易形成一種認知偏差,我們所認為的自己往往與他人看到的有很大的出入。

在他人眼裡,那時的你就只是拿著手機沉浸在其中的“癮君子”。

孤獨的你,能為自己放下手機嗎?

我相信作品是會說話的。只要有一點情感交流的人們,即便P掉了手機,最後也能呈現出些許溫度。

這些攝影作品也同時呈現出了人與人之間的零交流現象

最容易打開一個人心扉的是眼睛,可這些人的眼睛全部朝下,面朝手機。

我們也能很直觀地從作品中看出這一點——人在身側,心在天涯。

如此,再親密的距離也無法讓這些人的心相互靠近,只會漸行漸遠。

情感的匱乏,讓空心的自己無法與身邊人交流,寧願栽進手機裡虛妄的花花世界,也不願清醒地面對自己的孤獨。

作品中的人與我們,何其相似。

甚至可以說,他們其實就是我們。

正是這份孤獨警醒了我:生活正在被吞噬,情感正在被吞噬。

要想改變,自然是要放下手機。

然而最根本的問題是放下手機後的自己該怎麼面對即將湧來的孤獨與空虛。

孤獨不解,空虛不絕,我們還會再次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機。

一次閒來之時我翻翻書籍,幾個大字就這麼撞入了我的眼睛:“悉心品味生活。”

細細想來,我們用手機抵抗心中的孤獨與空虛,又何嘗不是藉由它裡面那個虛妄的花花世界來逃避現實世界的冷情與無趣。

可過度沉浸在自己世界裡,就好比清末時的閉關鎖國,不與外界接觸,也將自己孤立起來。

雖然看起來在某個角度上保護了自己,但長久下來,也是會通向自我腐敗。

孤獨的你,能為自己放下手機嗎?

想要打破自己的孤島界限,悉心品味生活,無非就是“輸入”和“輸出”。

“輸入”,就是讓自己學會接受並嘗試新奇事物,不要一開始就習慣否定事物與自己。

我雖然不是衣來伸手,但確確實實是一枚飯來張口的吃貨。

角色定位基本是隻負責吃不會做。

然而一次次深夜“天降大任,餓其體膚”的磨鍊,讓我不得不去踏入廚房這片聖地。

一旦開始嘗試,我就清晰地感受到了新鮮事物的樂趣與興奮,與家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同時也和許久未見的朋友們建立起了聯繫。

雖然大多數時候仍舊是黑暗料理,但我的心情一直很愉悅。

炎炎夏日即將到來,我還可以做一做冰鎮的一些零嘴,然後曬一曬,吃一吃。

除開廚藝,我還有好多想要做的:畫畫、攀巖、運動、游泳、讀書、DIY、旅遊......

我一直信奉:做,總比不做有意思的多。

生活就是一個姑娘,你若冷落了她,她就鬱鬱寡歡;你若是親手為她帶上一個漂亮的蝴蝶結,她便喜笑顏開。

手機外的世界其實也是花花世界。

而“輸出”,最簡單、最便捷的就是分享,包括但不限於親朋好友。

知音難尋,知己難求,其實這都是需要交流的。

交流的對象我們可以不侷限於我們的親朋好友。

記得我與一老師說過:“我寫文章,是為了以後能看看自己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同時,我也想分享我的世界,也想看看他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後來我與朋友S也同樣說到了分享,她的一段話讓我很是贊同。

她說:“......把美好的東西留下,讓別人也能夠看到我見過的世界,我認為美麗的東西,我就想讓別人也看到。”

生活中還是需要交流與碰撞,所以請放下手機,拾起自己的情感。

音樂、文章、語言、愛好......這都是情感交流的方式。

無論你是創造還是探討。

悉心品味生活,這是一個過程,是進行時。

我們不能要求結果立竿見影。

急著畫上句號,並不能讓自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圓滿。

而幸福,從來都是我們路過的傾城時光。

選擇是跨越,還是漫步其中,決定的還是我們自己。

願我們能夠欣喜於生活的點點滴滴,最終能夠做到獨而不孤。

葶葉子簡介: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