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再次释放1500亿流动性,这三个细节意味深长!

央行再次释放1500亿流动性,这三个细节意味深长!

为改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继2018年6月份央行向市场释放1500亿流动性之后,2018年10月22日,央行宣布再次向市场释放1500亿流动性,用于支持小微、民营企业发展。

央行两次共向市场释放3000亿资金,并且是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的形式,这样一个细节意味深长,很值得品味。

我们在品读“央妈”的货币政策之前,先了解一下这两个专业词汇:“再贴现”与“再贷款”。

所谓“再贴现”,就是商业银行将企业贴现后未到期的票据抵押给央行来获取流动性的行为。简单来说,贴现就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方式,而再贴现是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方式。

所谓“再贷款”,是指央行向商业银行再次贷款的行为。央行实施再贷款行为是为了配合一定时期的货币政策目标而实施的。毕竟一个国家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组织,这个组织在运行的过程中本身充满着随机性与不确定性,央行的再贷款行为尽管具有一定的计划性,但是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央行为何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实施再贴现、再贷款行为,有三个细节值得重视。

央行再次释放1500亿流动性,这三个细节意味深长!

细节1:2017-2018年间,金融监管层采取措施整治金融乱象,效果拙著,但是客观上“误伤”一些实体产业,在这样一个时期民营企业融资更难、融资更贵,央行此时释放流动性正当其时!

伴随金融监管层采取强力措施制止“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影子银行业务、通道业务、资金池业务大幅收缩,银行实现成功缩表。

正如一块地中有野草也有庄稼,为了不让野草存活,暂时不给庄稼地浇水,可以起到使野草干死的效果。但是,庄稼也由于长期得不到水源的灌溉,也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在这个时候,央行向市场精准释放流动性,非常及时。

细节2:央行释放流动性非常讲究方法

央行再次释放1500亿流动性,这三个细节意味深长!

无论是再贷款还是再贴现行为,两者的共同之处都是在向市场释放基础货币。

众所周知,基础货币又叫做高能货币,它可以使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成倍的扩张或收缩,基础货币代表央行的负债,它起到国家资本的功能。

具体来说,基础货币的表达式为:

基础货币=银行准备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银行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

广义货币M2=基础货币*金融杠杆率

过去十年来,广义货币M2超发的原因,是在于基础货币的“超发”,还是在于金融杠杆率倍增引起的货币的“超创”呢?

答案在于后者。最近十年来广义货币M2激增是由于货币的“超创”行为,而不是在于基础货币的“超发”。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如发行理财产品、通道业务等)造成大批资金逃离央行的监管,充斥于市场,并且流向两高一剩行业。

而要遏制广义货币M2激增,只需要控制金融杠杆率,同时要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央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向市场精准释放的是基础货币,并不会因此引起货币“超创”,造成M2“超发”。

细节3:央行通过释放基础货币,有助于资金的“锁短放长”,逐步解决中国金融顽疾。

金融监管层强力整治金融乱象,目的在于整治金融短期化,而金融短期化造成市场上缺乏长期资金,充斥着短期贷款。

金融短期化是指金融市场上充斥着短期、成本昂贵的资金,造成金融短期化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3点:

其一、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长期不匹配,银行大量资金被一些国家项目长期占用。

其二、“利率双轨制”行为使得银行不得不付出高昂的成本来向市场拆借资金。

其三、金融自由化使得大批互联网金融平台与地方融资平台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与银行争抢储蓄资金。

央行的再贴现与再贷款所释放的流动性既能够做到加大基础货币的投放,又能够有效控制金融的短期化,当然解决中国金融短期化仅仅做到这两点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我们已经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这个市场上充斥着“又贵又短”的资金,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渐保证向民营企业提供长期贷款,而非短期贷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资金的“锁短放长”;只有这样,才能使民营企业与小微企业真正得以发展,本人对央行的释放流动性行为击掌叫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