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工程竟花3.4亿元干了一件与大桥建设“无关的事”!


港珠澳大桥工程竟花3.4亿元干了一件与大桥建设“无关的事”!

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将于10月24日上午正式通车。10月21日从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了解到:


港珠澳大桥工程竟花3.4亿元干了一件与大桥建设“无关的事”!

在大桥修建过程中

港珠澳大桥工程竟花3.4亿元干了

一件与大桥建设“无关的事”!

那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多资金、

这么大成本、

这么多劳动,

值得吗?

所有的建设者答案是一致的,

值得!

港珠澳大桥工程竟花3.4亿元干了一件与大桥建设“无关的事”!

只为保护它......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自建设以来

直接投入白海豚生态补偿费用8000万元

用于施工中相关的监测费用4137万元

环保顾问费用900万元

渔业资源生态损失补偿约1.88亿元

有关环保课题研究约1000万元

其他约800万元

上述共计约3.4亿元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

为保护白海豚,优化施工方案


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穿越伶仃洋,这片水域航运繁忙,台风多发。港珠澳大桥施工水域每天有超过4000艘各类船舶航行,每年台风、大雾、强对流天气致使有效作业时间只有200天左右。

同时,这片水域也生活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

港珠澳大桥工程竟花3.4亿元干了一件与大桥建设“无关的事”!


中华白海豚是水生哺乳动物,用肺进行呼吸,呼吸孔在头顶端,呼吸时需露出水面。这种可爱动物有“美人鱼”和“水上大熊猫”之称,粤、闽、港、台、澳的渔民以海上女神妈祖的名号,誉称它为“妈祖鱼”。1988年,白海豚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

据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提供的《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建设情况汇报》,为了保护白海豚,在大桥的方案设计、施工建设、工程管理、技术研究等方面均做出调整,如缩短工期,优化施工方案,尽量避免在4-8月白海豚繁殖高峰期进行大规模疏浚、开挖等容易产生大量悬浮物的作业等。


港珠澳大桥工程竟花3.4亿元干了一件与大桥建设“无关的事”!

早期,研究人员300多次出海跟踪,拍了30万张照片,对当时保护区内千余头白海豚进行标识;在项目可研阶段,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中华白海豚保护、海洋倾倒区选划、防洪评价等环境保护专题研究,严格按照《港珠澳大桥工程中华白海豚生态补偿协议书》的约定,落实白海豚生态补偿款;据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要求办理施工许可备案,定期上报白海豚专项保护方案,办理保护区船舶审批准入手续。


中华白海豚竟无家可归


中华白海豚并非生来脆弱,相反,经过千万年的演化,它们其实可以称得上聪明又强悍。

中华白海豚身型健壮,成年个体体长可达到2.5米,体重250kg,与众多海豚一样擅长和喜爱跳跃。在所有的地理分布区,中华白海豚均表现出典型的近岸、浅水分布特点。中华白海豚的分布水深一般不超过20米,5-20米水深的河口海域是中华白海豚最喜欢的生境。它们的栖息地包括开放的沿岸海域、海湾和近岸泻湖,河口经常是它们偏好的区域。


港珠澳大桥工程竟花3.4亿元干了一件与大桥建设“无关的事”!

跃身击浪的中华白海豚 摄影 / 秦大公


选择这样的栖息地,曾经使得中华白海豚种群获益良多。它们不仅在大多数分布区避开了鲨鱼等大型掠食动物,而且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来源。

近岸河口水域是高生产力的海域,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中华白海豚不必像它们的大洋亲戚们一样,集结成大群活动,以对抗鲨鱼或者追捕大鱼群。

它们三五成群,也足以围捕河口区域的小型鱼群。

当然,鱼群们总是在某些时间聚集在某些合适的地点,大家都会在这时候赶来分一杯羹,此时海面上就很热闹了。这里一撮哪里一拨,似乎整个海面上都看得到海豚们出水入水,欢快圈鱼。


港珠澳大桥工程竟花3.4亿元干了一件与大桥建设“无关的事”!

它们与人类比邻而居,甚至经常能够从人类那里获得好处。

拖网渔船工作的时候,四面八方的小伙伴们都会很快得到消息,大群的海豚赶来,跟在拖网后面或侧面捡拾漏网之鱼,场面蔚为壮观。

然而,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呢?海豚们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随着人类向滨海区域聚居,近岸海域的开发力度不断增强,围填海工程、海洋污染以及海上交通、渔业捕捞等各种活动使得中华白海豚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

其中,频繁的围填海工程造成海豚的栖息地丢失、海底生境质量下降、海洋噪声污染等问题,成为主要威胁因素之一。

中华白海豚在过去的50年中,已经丢失大半江山,仅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块地盘。

港珠澳大桥工程竟花3.4亿元干了一件与大桥建设“无关的事”!

△被捕杀的白海豚

在中华白海豚的身上,有着许多的传说、故事和不同的态度。一些地方的渔民们很怕会碰到白海豚这种“鬼鱼”,波涛起伏间,颜色忽黑忽白,万一撞到小船就悔之晚矣。他们相信,这些“大鱼”是不祥之兆,碰上就倒霉,所以对它们敬而远之。

而在更多的海边小渔村,人们把中华白海豚称为“大风鱼”、“拜风鱼”、“排风鱼”,一旦它们在海岸边聚集跳跃,就是在告诉人们“北风将至,收船歇息”,因而人们把它们视为“神鱼”,对它们又敬又爱。无论哪一种态度,都保障了中华白海豚千百年来与人类之间相安无事。只是到了近30年,随着人类对海岸的开发和捕捞力度不断加大,中华白海豚的生存才变得艰难起来。

逐渐失去家园的中华白海豚,会否步长江白鱀豚的后尘,成为下一个从中国消失的海豚呢?

历史总是一再地重复,希望我们这次会做出足够的努力和不一样的选择。1993年,香港因大屿山机场修建影响白海豚栖息地的契机,开启了政府对中华白海豚保护的关注和支持。此后的10年内,我们对这一神秘优雅的物种的认识大大增加。


港珠澳大桥工程竟花3.4亿元干了一件与大桥建设“无关的事”!

今天,我们是否能够借长隆事件的热度,将国内对中华白海豚保护的关注度大大提升,并最终留住这个美丽的物种,让它们不会因为选择与人类比邻而居而留下千古遗憾呢?


编排:壹素界

港珠澳大桥工程竟花3.4亿元干了一件与大桥建设“无关的事”!


港珠澳大桥工程竟花3.4亿元干了一件与大桥建设“无关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