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杀安德海,丁宝桢为什么敢在慈禧太后头上动土呢?

睿儿妈有话说


安得海是李连英之前,慈禧最宠信的太监之一。这里我们要注意,安得海的得是得到的“得”,之所以后来讹误成这个德,我推测可能是受到慈禧另一个宠信太监“小德张”的影响,可能是把两个人合并成一个人了。

正是因为有安得海被杀的事件,李连英在伺候慈禧几十年的时间里,才没有干大肆胡作非为。安得海之死,可以说给李连英敲了一个警钟。

那么丁宝桢为什么敢杀安德海呢?安得海究竟做了些什么,让丁宝桢非要杀他。

安得海自阉入宫:因家里太穷活不下去

安得海,1844年出生,与李连英和小德张一样,都出生于河北河间。当时,河间是以盛产太监而得名。

由于家庭贫困,没有饭吃,安得海只好于1855年11岁的时候自行阉割进宫。

安得海长相俊俏,又能说会道,所以很幸运的被选成了御前太监,陪伴在皇帝左右。

开始的时候,咸丰皇帝很喜欢他,就让他拜三大殿掌管玉玺的首领太监刘多生为师。当时,咸丰皇帝最宠爱懿贵妃,再加上她又生了载淳(同治皇帝),令咸丰皇帝大为开心。

懿贵妃知道,咸丰喜欢这个小安子,就把他要到了自己的宫中,让他在平时帮忙传话。

安得海有功于慈禧,于是更加肆无忌惮

后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咸丰皇帝匆忙跑到热河,并死在了那里。咸丰皇帝死前留下遗诏,令顾命八大臣肃顺、端华等人辅佐皇帝。根据野史记载,咸丰可能还命人防着慈禧太后,一旦她不安分守己,就让人将其除掉(也有人说是跟慈安太后说的)。

据说,安得海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就将其告诉了慈禧。慈禧于是联合恭亲王除掉了八大臣,掌管了权力。安得海有通报之功,更加得宠。

安得海很会讨好慈禧。慈禧喜欢京剧,安得海又唱得非常好,嗓子也好。吃喝玩乐,伺候得慈禧样样舒服。有时候安得海甚至还跟慈禧说,您真像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慈禧于是更加开心。

安得海的这些行为引起了朝臣们的反感,纷纷上奏折指责。慈禧表面上表示道歉,但仍旧我行我素。这一事件,让安得海更加憎恨朝廷上的大臣,仗着有慈禧庇护,也更加胡作非为。

甚至还在1868年冬天,娶了唱旦角的19岁姑娘马赛花为媳妇。

有一次,恭亲王有要事找慈禧,却没想到慈禧正跟安得海玩得高兴,直接不见。恭亲王大怒,发誓要杀掉安得海。

还有一次,同治皇帝训斥了安得海。安得海却去找慈禧哭诉,慈禧没有斥责安得海,反而把自己儿子说了一顿。同治皇帝下不来台了,决定找个机会除掉安得海。

丁宝桢杀安得海:因为有皇帝的密招和祖宗之法

1869年,安得海在宫里待烦了,打算外出游玩一番,就借着到广东给皇帝选大婚所穿龙袍的机会,决定出宫,顺便卖掉自己弄来的一些金银珠宝。

同治皇帝觉得机会来了,下密令给山东巡抚丁宝桢,找机会杀掉安得海。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丁宝桢并非是主动杀安得海,而是有同治皇帝的命令。

安得海出宫之后,声势浩大,胡作非为,每到一地,都弄得鸡犬不宁,对地方官员更是颐指气使,呵来骂去。在运河上,出动了两艘大船,随行的官兵、妻妾、太监、宫女有20多人,大家敢怒不敢言,大有明朝刘瑾的派头。

丁宝桢

安得海到了山东之后,丁宝桢立即让德州知府赵新找个机会杀掉他。当时,有官员知道他是慈禧的心腹,劝丁宝桢不要动手。

丁宝桢说,根据大清祖制,宦官不能走出紫禁城。如果有太监胆敢出宫,越权干扰朝政,那是要凌迟处死的。

丁宝桢这个人,根据《清史稿》的记载,是非常刚毅,有威严,忠心为国的一个人。于是,就在安得海到山东的当晚,就杀掉了他。安得海随行的随从,也都杀了,不过,有6个人逃回了宫中,船上的财产一律没收。

安得海死后,丁宝桢上奏折,说明此事。虽然慈禧太后内心很愤怒,但是朝臣们却都说根据祖制,太监出宫,是死有应得。慈禧也就只好无可奈何。

安得海死的时候,仅仅25岁。


兮兮说事儿


关于丁宝桢诛杀安德海一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演绎出很多版本,比如安德海的慈禧的不正当关系,比如慈禧曾经下旨“刀下留人”,丁宝桢抗旨而行等等。

先介绍下事情的两个主人公

丁宝桢担任山东巡抚期间,因勤王剿灭“捻军”而得到皇帝的信任,并被授予太子太保衔,得到重用的丁宝桢,第二年就将安德海诛杀。

安德海,“以奄人侍慈禧太后,颇用事”。由于安德海在“辛酉政变”中立功,所以颇受重用,安德海被抓时才26岁。

再看一下事情的大概经过

同治八年,安德海借口采购同治大婚典礼所用之物出京,不仅没有携带任何公文,反而招摇过市,排场颇大,行至山东,被巡抚丁宝桢捕获,旋即将其诛杀。

丁宝桢为什么敢杀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

最主要的原因是杀安德海有制可循,有法可依,安德海在没有公文的情况下擅自出宫,违反了祖制,按律当杀

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难道丁宝桢真的敢“前门接旨,后门斩首”吗?

事情显然没有这么简单,诛杀安德海恐怕是一场

密谋已久的计划。

“辛酉政变”后,成为总管大太监的安德海依附于慈禧,利用手中的权利干预朝政,恭亲王奕訢被革职就与安德海与慈禧的密谋有关。

不仅和奕訢关系不好,安德海和小皇帝同治的关系也搞的很僵,他时常向慈禧打皇帝的小报告,致使同治经常受到责罚。

所以杀安德海应该是同治,奕訢密谋的结果,而丁宝桢只是实际执行者。

由于当时处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之时,慈禧还没有大权独揽,而安德海所犯之罪又确实该杀,所以慈禧只能吃了哑巴亏。


一点点历史


丁宝桢之所以诛杀安德海,心中肯定成竹在胸,绝非意气用事。

诛杀安德海的前一年,即同治七年(1868年),丁宝桢因为助剿捻军驰援京畿,受到同治表彰,是少年皇帝面前的红人。

安德海,则一直是慈禧太后面前红人,他在辛酉政变中,充当了皇太后与恭亲王奕訢之间的联络员,凭借立此大功,升至总管大太监。

安德海把宝押注慈禧太后,鞍前马后不辞辛劳,很快,又出谋划策,配合慈禧兵不血刃解除了奕訢议政王一职,这下把奕訢给惹恼了,立誓除掉“这个奴才”。

知道了奕訢想法后,安德海开始也有些犯怵,毕竟人家是主子,自己是奴才,但凭借慈禧专宠,很快就把这份敬畏感抛到九霄云外。

得罪奕訢也就罢了,安德海后来又得罪了少年皇帝同治,连亲娘儿俩的关系也敢挑拨,安德海不可谓不是艺高人胆大。据说同治帝恨极安德海,自己捏了个小泥人,背后刻上安德海的大名,没事儿就气急败坏地用刀戳泥人儿,边戳边骂。

到了这个份儿上,安德海犹不收敛,继续高调做人,高调做事,敲锣打鼓娶进了一房名旦,“太监娶妻”这条大新闻一夜传遍北京大街小巷。

最左侧为安德海。

不作不死,安德海生命中的大魔头已经向他发出了“狞笑”,这一天很快就要到了。

1869年,宫中筹备同治成婚大典,安德海也想借机出宫活动活动,趁机敛财,于是跟慈禧自请担纲皇帝龙袍采购任务,亲下江南,慈禧也没多想,答应了。

安德海这下可犯了大忌,顺治曾经颁布上谕,防止太监干政,第一条就是严禁太监出京,奉旨出京倒还好,可安德海自恃得到慈禧允许,但却忘记了开具并携带官方证明,所谓钦差出京,必须有“明降谕旨”,这样地方上才能搞好接待工作,手下兵士也必须凭借“传牌勘合”,地方上才能搞好供应工作。

或许安德海也知道规矩,但长期的持宠而娇已经让他很有些飘飘然,他安德海在京师跋扈惯了,谁敢查他证件不是?

丁宝桢敢!

丁宝桢作为山东巡抚,他怎么会知道安德海的手下都没带证件?

据说安德海伏诛后,当时担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日记里记录,闻丁抚入觐时,曾受当道意旨,故未奏奉上谕即下手擒拿,而安之出,实有人訹之也。”

也就是说,丁宝桢事发前曾经进过京,得到过更上层的指示,是同治还是奕訢,赵烈文没做猜想,依据正常情况来看,后者可能性更大,议政王的光环是没了,但奕訢还担任着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属于权力中心,地方大员也还是他的直接管辖范围。

继续往深入猜测,安德海行前未必没考虑过办证,但肯定也是被奕訢搪塞支吾过去,甚至再追根溯源,安德海出京一事,没准儿也是奕訢找人撺掇的。

鱼出现了,该收网了。

刚一进入山东境内的德州时,丁宝桢就盯上了安德海,后命人在泰安将安德海一行捕获,带到济南府。

丁宝桢为安德海拟就五桩大罪:

一、不用说了,太监不能出京;

二、没有明降谕旨;

三、没有传牌勘合;

四、所乘船只上有龙凤旗帜,这是皇家专用;

五、携带女优,不成体统。

实际上,丁宝桢在杀安德海之前一天,已经接到了军机处密谕:

“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

密谕里说的很明白了,你丁宝桢能办就办,不能办也没关系,等安姓太监到了直隶境内,可以由曾国藩办他,那时候这功劳就不是你的了。

本身,丁宝桢也是一名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清官,以敢于担当著称,恭亲王的军机处发来的密谕,又能保证了他不需要担负责任,那还等什么?

安德海再也傲娇不起来了,第二天,即被验明正身,就地正法。

有人会说,那时候慈禧太后不是权倾朝野么?那丁宝桢岂不是与虎谋皮,成为慈禧太后的眼中钉,难道不想活了?

还真没到那分数上。

首先这安德海是民愤太大,闻听这家伙一死,全国各地官僚恨不能纷纷发来贺电,慈禧也都看在了眼里,这只能说安德海得罪人太多了,人既然已经死了,慈禧也会审时度势,不会意气用事。

第二,慈禧其时还称不上权倾朝野,慈安皇太后虽然不太爱管事,但毕竟是两宫听政,名义上,慈安才是正牌的皇太后,慈安也支持安德海伏法一事,慈禧表面上也不能反驳。

第三,那当然还得怪安德海太大意,没办好手续,头脑发热,挖个坑就敢跳,在宫内耀武扬威习惯了,还真以为朝臣都敢怒不敢言,敢言也白言,他是真没敢想自己能被处死,死也死得“名正言顺”,丁宝桢执行的没毛病!

第四,慈禧知道,这事有奕訢的参与,这时候的奕訢,仍然身处权力中心,慈禧并没有替换掉他的想法。

最后,丁宝桢的确一片赤诚,当官当的坦坦荡荡,于公,尽职尽责勇于担当,于私,两袖清风乐善好施,他死后,连办理丧事的钱都没留出来,慈禧也都看在眼里,感念在心上。

所以,丁宝桢死后,慈禧也深加体恤,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


历来现实


杀就杀了,怎么着吧?

丁宝桢是谁,你可能并不十分清楚,但是,“宫保鸡丁”你肯定知道,并且吃过,这个“宫保”就是丁大人(他被追赠“太子太保”荣誉头衔),他在四川总督任上发明了这个流传大江南北的私家菜。

丁大人是晚清名臣,官做得很大,而且为官清廉,刚正不阿

。诛杀安德海,发生在他做山东巡抚的时候。

安德海可是慈禧太后跟前的大红人,他在辛酉政变中秘密回京搬来了恭亲王奕䜣,搞垮了顾命八大臣,立下了大功。所以,丁宝桢敢打狗不看主人,也是够楞的。但人家丁大人非但没有受到处分,反而更红更火了,7年之后,升任四川总督,跻身封疆大吏之列

丁宝桢不仅敢在慈禧太后头上动土,还给慈禧挖了个大坑,狠狠抽了老佛爷一个耳光。

丁不是愣头小子,他敢这么干,原因有三:

一是站位高。

子曾经曰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安德海没有听从圣人教诲,他出宫却没有携带任何公文,属于擅自出宫,这就是名不顺。而更可气的是,他还横行不法,到处招权纳贿,作威作福。丁宝桢牢牢抓住他擅出宫禁这一点,搬出了祖训,认定这厮违反祖制,大大的该杀!

二是借刀杀人。

晚清时期,该杀的人多了,大部分还不是不了了之。为啥丁能杀得了安德海呢?丁还是很聪明,他不敢擅杀安德海而是,秘密上奏折给恨死安德海的同治皇帝。同治为啥恨安德海呢?这老安仗着慈禧宠他,有点翘尾巴,竟然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同治早就想收拾他,一接到密奏,立马批准。

三是官官皆曰可杀。

安德海做人有点太高调,贪污受贿就不用说了,

一个大太监居然还大张旗鼓的娶女明星(临死前一年,娶了徽班名角九岁红为妻)。更要命的是,这哥们还干预朝政,替慈禧太后密谋夺了恭亲王奕䜣的权。对于奕䜣而言,真是成也老安,败也老安。朝堂上下,大小官员特别是有点责任感的官员都不喜欢安德海。丁宝桢杀了安德海后,很多官员都拍手叫好,曾国藩就称丁为“真豪杰”。群众基础还是很重要的。

所以,还是得记住那句“网话”:不作就不会死!


饮水君


安德海是非常受慈禧喜欢的太监,在慈禧发动辛酉政变中,由于充当了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之间的秘密联系人,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了朝中显赫的人物。



安德海被杀事情经过

1869年,安德海借同治皇帝即将举办大婚典礼之机,请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一带采购龙袍和婚礼所用之物,慈禧同意之后,他坐着豪华楼船,拥着女优名伶,悬着龙凤旗帜,沿大运河一路招摇南下,直奔江南而去。安德海却一路上敲诈勒索,公然向地方上索取贿赂,“所过招纳权贿,无敢发者”。地方官考虑到他慈禧太后的关系,也不敢把他怎么样。

结果碰到了丁宝桢,然后被丁宝枕扣下,呈送密折送交军机处,列举了安德海的罪状;

一;未经差遣,宦官不许擅出皇城,安德海出城未携带任何文书

二;清朝祖制,宦官不许与外人接触

三;龙凤旗帜,是帝王御用物品,安德海违制妄用,有僭越之举

四;太监往返照例应该有传牌勘合,不能随意畅游

最后因为慈禧正在生病,在慈安太后授意下,于是同治皇帝让恭亲王奕訢马上赶到军机处拟定密旨,以六百里加急送往山东,要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丁宝桢未受处罚原因

首先来说;丁宝桢这件事没有任何过错,杀安德海完全是合理合法的执行。

其次;丁宝桢已经上书了军机处,通过了军机处的同意。

第三;安德海完全是自作自受,安德海乘着为慈禧传令的机会,干预朝政,打压恭亲王,甚至教训年幼的同治皇帝,可以说宫廷之中,除了慈禧之外,安德海已经得罪了所有的重要人物。

第四;我认为慈禧既然想着把持朝政,就需要朝廷重要人物的支持,安德海嚣张跋扈,得罪满朝权贵,就算是喜欢他,也不能纵容他胡作非为。



所以综合所有原因,安德海必死无疑。据说安德海的这次出行,就是别人给他下的套,宫廷斗争激烈,像是安德海这样可以说是死有余辜。

关于丁宝桢,更出名的是宫保鸡丁,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我是越关


首先是因为安德海破坏了清廷的祖制。为了防止太监专权,清代有祖训,不允许太监随意出宫。如果特殊情况必须出宫办事,必须以圣旨为凭介。安德海出宫到外地打秋风并没有请到圣旨。慈禧心里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当丁宝桢以这个为理由将安德海诛杀,慈禧也不能因此表示反对。

其次是因为安德海就算再得宠,本质上也是个太监。慈禧作为一个政治家,孰轻孰重自然心里有数。我们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对慈禧有一种妖魔化的印象。但是不要忘了,慈禧是一个有政治能力的人。否则她也不能一个人支撑晚清政局近半个世纪。

最后说一个野史中的解释。有野史记载,安德海净身不彻底,与慈禧有男女之情。而丁宝桢在诛杀安德海之前,因为要验明正身,所以知道了这件事情。丁宝桢很识相,没有将这件事情公布出来。慈禧因此不但不记恨丁宝桢,反而很感激他。丁宝桢在事后不但没有受到打击,官反而越做越大。因为是野史,可信度不高。但也不能完全否认这种可能性。


zyb38537240


说起大太监安德海,都知道他是慈禧的绝对心腹,也是头号大红人!

但就是这么一个“权倾朝野”的大人物竟然死在了一个巡抚的刀下,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慈禧非但没有降罪于他,还嘉奖和提拔了他,在他死后还给了“文诚”的高等级谥号,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巡抚就是丁宝桢。

安德海死的原因其实也很干脆,他假借为同治采办龙袍材料为由南下,一路招摇嚣张,无人可挡。到了山东丁宝桢的地界,丁巡抚知道了他是私自出京,向朝廷确认后直接拿下,然后迅速处决。

清朝有个祖训“太监不得私自出宫”,丁宝桢正是拿了这个“尚方宝剑”直接斩了安德海,而慈禧也是无可奈何,自己完全占不到理,只能“哑巴吃黄连”。

要说慈禧也的确是个人物,在她掌权后竟然没有治丁宝桢的罪,还继续重用他,并表彰其“国之宝祯”,这种做法也得到了天下的赞誉。


红黑圣西罗


1869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事,山东巡抚丁宝桢杀了太监安德海。

安德海可不是一般的太监,他是慈禧太后最宠信的太监。

(安德海剧照)

安德海早年在咸丰帝身边做御前太监,由于他聪明伶俐,办事机敏,很快得到了咸丰帝和慈禧喜欢。

1861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再加上太平天国叛乱未平,面对内忧外患,一向体弱多病的咸丰帝,在焦急忧惧中撒手人寰。

当时以肃顺为首的顾命8大臣亦有辅政之权,这让素来权力欲望极强的慈禧很不满意。于是暗中和在北京处理事务的小叔子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而负责在慈禧和奕訢之间秘密传话的人,就是安德海。

夺取政权后,慈禧和慈安太后在养心殿开始垂帘听政。

安德海亦因有功,被晋升为六品蓝翎太监,任职总管大太监。

同治皇帝虽是慈禧的亲儿子,但由于慈禧对他管束极严厉,他颇惧怕慈禧,反与一向对他慈爱的慈安太后关系要近一些。

安德海知道慈禧不喜欢同治与慈安亲近,所以常常在慈禧面前挑拨同治和慈安的关系。由于安德海的缘故,同治没少被慈禧训斥。有时,慈禧还命安德海代为训斥,而安德海亦得了鸡毛当令箭,把同治训斥得体无完肤,根本就不把他当皇帝看。

(同治帝画像)

不光如此,安德海在前朝也风光无限。

由于慈禧是女流之辈,为避嫌疑,她和大臣之间议事,都由安德海负责上传下达。

安德海既然是慈禧身边的红人,大臣们自然不敢开罪他,甚至一些想升官进爵的大臣,还对他极力拉拢,向他行贿。

由于安德海把慈禧伺候得满意,他在前朝后宫的胡作非为,慈禧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约束他。

安德海只是在宫里风光,觉得就如锦衣夜行,不够快意,一心想出宫去,到地方上去耀武扬威。

正好,慈禧给同治定下了婚期。安德海便以要为同治大婚采买龙袍为由,请求慈禧让他出宫。

得到慈禧的应允后,安德海叫了一众随从,浩浩荡荡出宫了。

安德海在宫里横惯了,以为出了宫,那些地方官见了自己,亦要礼让三分。所以他虽自称为钦差,但并未携带钦差公文。

安德海这一路极为威风张扬。所过州县,由于知他是慈禧身边的红人,亦都对他客气有加,临走还送些银两,以期他能在慈禧面前美言几句。

不过,当安德海到山东德州境内时,德州知州赵新闻却很纳闷,因为按例钦差大臣过州县时,会外发公文,这样沿途官员才好按礼迎送。另外,安德海的仆役也没有“传牌勘合”。

(丁宝桢剧照)

赵新闻是个谨慎人,他担心此事有诈,于是上报给山东巡抚丁宝桢。

丁宝桢早就听闻安德海恶名,立刻写了份密折上呈现军机处,在密折中痛斥安德海种种不法行径,并列举清廷“太监不许与外人交接,不得擅出皇城”等罪行。

密折发出后,丁宝桢便将安德海等人拘捕审问。

三日后,军机处便发出密谕,说安德海擅离远出,并做出种种不法之事,已违反祖制,理当就地正法。

丁宝桢看了密谕,知道事不宜迟,于是遵照谕旨,把安德海就地正法。

事情发生后,朝野上下无不拍手称快。一时丁宝桢名声在外,许多人称他为“丁青天”。曾国藩也非常欣赏他的魄力,把他称为“豪杰士”。

可是,丁保桢这杀的是慈禧的心腹啊,都说打狗还要看主人,慈禧能放过他吗?

慈禧心里还真不想放过丁保桢。

不过,丁保桢在杀了安德海后,把安德海的尸体裸露于菜闹口,供来往百姓围观。

大家一看,咦!安德海还真是个太监呀。

(慈禧太后剧照)

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疑问呢?

原来,安德海在京城里,曾大操大办地娶了一房媳妇。当时闹得满城风雨,都没听说过太监娶媳妇,于是有传言说安德海是个假太监。慈禧之所以一刻也离不得他,就是因为他和慈禧有不能言说的事情。

现在,丁宝桢曝尸安德海,大家一看,也就破了谣言,还了慈禧一个清白。

另外,杀安德海的谕旨是慈安、同治和军机处商量后做的决定,凭的是祖制中明文规定:太监不许出宫,不许结交外官,否则就地正法。

丁保桢这事办得滴水不漏,让慈禧想寻不是都没办法。再加上他又还了慈禧清白。慈禧是个心机深重的人,权衡再三后,她说:“这安德海太无法无天了,丁宝桢杀得好。”

此后,慈禧见丁宝桢在任上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又把丁宝桢提拔为四川总督。

(参考史料:《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表面上丁宝桢是个愣头青样的人物,竟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可实际上丁宝桢这件事干的那叫“大丈夫做事,滴水不漏”。

话说这件事情到底是个怎样的来龙去脉?且听笔者为您娓娓道来。

一、

现在网上有句流行语,叫“No zuo no die",中文意为“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话应在大太监安德海身上,可算的上是对号入座了。

且说这安德海九岁净身,十岁入宫,成为咸丰皇帝身边的一名御前太监。因为机敏伶俐,受到了咸丰和慈禧的喜爱。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病逝,安德海配合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发动了“辛酉政变”,从包括肃顺在内的八位顾命大臣手中夺取了政权,而安德海也因为功劳甚大被慈禧封为总管大太监,成为了慈禧身边的头号红人。

虽然总管大太监只是一个六品的官职,可仗着是慈禧眼前的红人,大太监安德海在朝中也是混的风生水起,出尽了风头。即便是朝中的大臣要员,对待安德海也不得不充满恭敬,他们怕的当然不是安德海,而是背后的慈禧。

有慈禧太后的撑腰,安德海变的更加的肆无忌惮。不仅不把朝中大臣放在眼里,公然收取贿赂,朝堂之上被他搞得是一团乌烟瘴气,大臣也是对其敢怒而不敢言,生怕他在慈禧面前乱嚼舌根。

不仅如此,安德海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更是在北京最大的酒楼天福堂内正式迎娶了徽班的名角,年方十九的马赛华为妻。

太监娶妻,因为世所罕见,传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据说慈禧还专门赏赐了安德海白银千两,绸缎百匹。

由此可见,安德海的作死之路,实际上越走越远了。

二、

犯了众怒的人,是注定没有好下场的。如果现在还好着,那只是说明时机还没到而已。

同治皇帝大婚在即,这安德海心里不老实了。于是向太后请示要去江南负责购置龙袍、婚娶等皇家用品,可内心里打算趁机去江南游玩一番,顺便在捞取点贿赂。

一听安德海要出宫,慈禧并没有应允。原来碍于大明王朝宦官干政的经验教训,早在清朝建立之初,顺治皇帝就曾经明确立下规矩:宫里的太监一律不许干涉朝政,更不许踏出宫门。

饶是慈禧此刻权力滔天,也不敢违背祖制。可架不住安德海的软磨硬泡,最后慈禧只好同意安德海出宫,但前提是低调行事,不可张扬。

要说安德海如果听慈禧的劝告,也不至于一条路走到黑。可这安德海,本是个不消停的主儿。下江南的路上,不仅没有轻车从简,反而是大张旗鼓,搞的是人尽皆知。

终于在安德海路径山东德州的时候,被山东的巡抚丁宝桢拦下了。

这丁宝桢为官清廉,算得上是一个两袖清风的忠臣。对于安德海的所作所为,也是忍无可忍,早就打算处之而后快,可这安德海一直待在慈禧的身边,根本没有机会下手。

这下倒好,“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自来投“。这下落入我的手中,可就由不得你了。

于是丁宝桢给慈禧陈述了安德海所犯的几大不法行径,首先大清建立以来,没有过太监出宫一事;其次龙袍乃御用之物,自有负责织造的机构制作,不用太监监工;再者,太监如果确实要出宫,那要随身携带公文证明等官物,可这安德海竟没有公文在身。

丁宝桢知道安德海在慈禧心中的分量,害怕夜长梦多。上完密折以后,不等朝廷的回复就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了。

等到慈禧听到安德海被诛杀的消息以后,也是毫无办法。这丁宝桢是依法办事,自己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怪这安德海自己作死。


奇点历史


丁宝桢又不是掘了慈禧太后的坟,何谈动土不动土一说呢?


安德海死,死在僭越妄为,不守本分。他是个太监不假,但在政治上却表现积极,积极的不像个太监,而是一个谋事的大臣。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如果说前面是不得不用他,那么后面则属于尾大不掉,被慈禧太后耍弄了一手“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套路,安德海不明就里不知厉害,到死都觉得是下面人嫌自己太能折腾,矫召圣旨弄死了自己,殊不知,安德海的死,也是颇合“上”(慈禧太后)意。

辛酉政变前后,身居承德避暑山庄的慈禧太后与北京中枢奕䜣的联络中断,是安德海不辞辛劳,以累死狗的状态来回跑,协调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䜣的意见,制订了发动辛酉政变,铲除肃顺等辅政八大臣的周密意见。

辛酉政变成功,安德海不说有开国功臣的功劳,也有“辛苦之劳”,擢升内务府总管之外,摇身一变成了慈禧太后最信任的红人,什么这王公那大臣,都得唯安德海马首是瞻,看他脸色行事。

慈禧太后想拿捏恭亲王奕䜣,又是安德海出主意,最后打掉奕䜣以慈禧太后争锋的实权,只有给慈禧太后打工的地位,安德海又立一功。


这时候的安德海已经冲破了顺治帝制定的“太监不许干政”的铁律,在诸多政务上,安德海的意见都很重要,慈禧太后一生之敌,除掉了肃顺、征服了奕䜣。

草除完了,锄头也就得被收起来,放进仓库了,但是安德海不消停,一句话形容,狗仗人势,慈禧太后虽是女人,妇人之仁,但却也知道“走狗烹”的道理,太监不能干政,不是她不认可,只是还没到了行用的时候。

当安德海申请出宫时,慈禧太后欣然应允,这又违反了祖制――太监轻易不能外出的禁令,违着斩立决,当丁宝桢抓住安德海看脑袋的时候。

有人说丁宝桢留了一手,来了个“前门接旨,后门开斩”,还有人说这是东宫太后和奕䜣的意见,慈禧太后不知道,她岂是不知,紫禁城是她的地盘,东宫太后每天说几句话,说了什么她都能知道,她能不知道自己的狗狗要被杀了。

当所有的敌人都消失了,慈禧太后还有必要留一条野心勃勃不知天高地厚的狗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