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后宫佳丽三千,但多数子嗣早早夭折,与紫禁城少这个东西有关

明清后宫佳丽三千,但大多数子嗣早早夭折,只因紫禁城少这个东西

紫禁城,明清两代皇家居住的地方,由明成祖朱棣建造,建造规模巨大,去过紫禁城的人只知道紫禁城很大,但是具体大到什么程度,我只能说朱棣为了建造它动用了100多万民工,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资,建造了14年之久,才建造出了令世人震惊的富丽堂皇、规模宏大的宫殿。

明清后宫佳丽三千,但多数子嗣早早夭折,与紫禁城少这个东西有关

紫禁城

我们都知道,明清两代处于历史上第四个寒冷期,比现在我们的时代要冷得多,他们一年365天中有多达150都是冬天,最冷时温度可达到零下三十度,相比于现在的东北黑龙江那边丝毫不逊色,但是他们那时候又没有我们的供暖设备,又怎么暖和的度过整个冬天呢?其实,他们有一件宝物来支持他们度过难熬的冬天。

明清后宫佳丽三千,但多数子嗣早早夭折,与紫禁城少这个东西有关

乾隆

乾隆帝在他自己的诗《冬夜偶成》中,曾经有过相关的表述:“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皓月悬长空,朔风瓢碎霜。垂帘在氍毹,红烛明涂堂。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敲诗不觉冷,漏永夜未央”,看来乾隆皇帝是真的不冷,不是因为乾隆身体素质好,抗冻能力强,而是因为他们流行用暖炕取暖。

明清后宫佳丽三千,但多数子嗣早早夭折,与紫禁城少这个东西有关

溥仪

现代有地暖,古代有暖炕,其实性质是一样的。明代初,人们就因为抵抗不住寒冷,发明了暖炕,一直延续到清代,而紫禁城更是使用暖炕的主要地方。使用暖炕的宫殿下面,铺有火道,木炭燃烧起来的小火苗蠢蠢欲动,很快将整个地板烤热,这样,御寒的效果就达到了,乾隆帝和一众嫔妃们当然也感觉不到寒冷,只觉得是春天来了。

明清后宫佳丽三千,但多数子嗣早早夭折,与紫禁城少这个东西有关

溥仪

明代晚期的一位太监曾经写道:“先帝创造地炕于此,恒临御之。”“是时夜已渐长,内臣始烧地炕。”除了暖炕,紫禁城里还有其他的小型供暖设备,比如熏笼、手炉、脚炉、火盆等。使房子里暖烘烘的。

明清后宫佳丽三千,但多数子嗣早早夭折,与紫禁城少这个东西有关

紫禁城

这样的取暖设备虽然挺好的,但也是皇子公主们早早夭折的重要原因,只因为是缺少了一个烟囱,我们都知道,现代人不论地区差异,在屋子里供暖的话,都是要装上一个烟囱的,你可能会疑问为什么古代人取暖不装烟囱呢?因为他们用的木炭是通州、大兴、易州一带山中硬木烧成的红箩炭。这种木炭“气暖而耐久,灰白而不爆”,质量那是相当的好,燃烧时几乎没有烟,所以古人认为是不需要装烟囱的。

明清后宫佳丽三千,但多数子嗣早早夭折,与紫禁城少这个东西有关

冬季服装

但是,就是因为古人对这方面的疏忽,才导致皇室子女多夭折,不管多么精良的木炭,在不充分燃烧时,就会产生一氧化碳,这些一氧化碳在空气中不流通从而累积,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这就跟现代的人烧煤一样,如果在烧煤的房间里睡上一晚,第二天会感到强烈不适,头晕目眩,四肢无力,更有甚者,见不到第二天早晨的太阳。

明清后宫佳丽三千,但多数子嗣早早夭折,与紫禁城少这个东西有关

冬季服装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清代的末代皇帝溥仪,差点就中了一氧化碳的毒,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溥仪被迫退位,虽然当不了皇帝了,但是溥仪可以仍然居住在紫禁城里,寒冷的冬天里,溥仪睡在房里,最后中了一氧化碳的毒,差点死去,溥仪在后来也记载了这件事:“二十九日,晴,夜一时许,即被呼醒,觉甚不适。及下地,方知已受煤毒。二人扶余已行,至前室已晕去。”

明清后宫佳丽三千,但多数子嗣早早夭折,与紫禁城少这个东西有关

紫禁城

虽然明清两代因为供暖设备而感觉不到寒冷,但是却因为没装烟囱导致皇嗣早早夭折,明朝天启皇帝朱由校,不但自己只活了22岁,他生下了6个子女,全部夭折,堪称悲剧。如果你生活在明清,你的命运会有所改变吗?欢迎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