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鑑賞12—清平樂·會昌(持續更新請關注)

清平樂

會昌

毛澤東詩詞鑑賞12—清平樂·會昌(持續更新請關注)

一九三四年夏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

【註釋】

會昌:縣名。在江西東南角,東接福建,南近廣東。為了向西南擴大蘇區,在南方戰線上對付廣東、廣西諸敵軍,開發鎢礦和發展出入口貿易,同時也因為中央根據地內江西省區域較大,指揮不便,1933年8月16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第四十八次會議決定在江西最南端設立粵贛省,省政府即設在會昌。1933年9月,在蔣介石親自指揮下,國民黨約一百萬人向我中央蘇區臨近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五次大"圍剿"。由於當時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在黨和紅軍中佔據了統治地位,毛澤東同志已被調離紅軍領導崗位,其所主張的人民戰爭、游擊戰和運動戰等一系列正確的戰略戰術亦為"左"傾機會主義者的"正規"戰爭、陣地戰和消耗戰等一整套錯誤的軍事原則所取代,紅軍作戰連連失利,中央根據地日益縮小。1934年7月,敵軍重兵開始向根據地中心區進攻,形勢十分嚴峻。此時,毛澤東同志來到會昌東門外的文武壩,參加粵贛省委擴大會議。7月23日拂曉前後,他在一些同志的陪同下,登會昌西北會昌山(又名嵐山嶺),詞即記此。作者1958年12月21日批註道:"一九三四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鬱悶的。這一首《清平樂》,如前面那首《菩薩蠻》(按即《菩薩蠻·黃鶴樓》)一樣,表露了同一的心境。"然就字面而言,全詞仍洋溢著豪情。本篇首次公開發表於《詩刊》

毛澤東詩詞鑑賞12—清平樂·會昌(持續更新請關注)

1957年1月號。

【賞析】

朦朧曙色中,一群幹部和戰士降隨著他們的領袖登上了會昌城外風景秀美的嵐山。時光正早,人也年輕,事業剛蓬勃開始,一切都充滿了朝氣。夏日的青山,滿目蔥蘢,生機勃勃,更烘托出登山者奮發有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極目遠眺,恢宏壯麗的江山引人遐想,雖然由於王明中縫的錯誤領導,當時中央根據地反第五次大"圍剿"的鬥爭形勢十分嚴峻,但革命的信念和激情充盈在登山者的心間。這就是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清平樂·會昌》詞的主要內容。毛澤東同志的這首詞,寫得輕鬆隨意,所涉及時空似乎只是登山的片刻和望中有限有景物,但作者以心馭景,以景寫心,坦蕩的胸懷和偉大的氣魄使片刻和有限獲得了無比深遠博大的內涵。上片以說話的口吻寫來,開頭處彷彿是詞人一邊登山一邊與同行者閒聊,親切而隨意。但寫到"踏遍青山人未老"一句,便從眼前一筆盪開,眼前的青山使詞人憶起以往攀越過的許許多多"青山",憶起在那些崢嶸歲月裡所征服的一切艱難險阻。詞人的思緒閃電般在過去與今天間飛馳,踏遍青山的自豪迅速化為對未來的充分信心,儘管毛澤東同志對當時 東方未曉、夜氣如磐的形勢有充分 的認識,但他相信,有這顆與青山般的革命事業熔鑄在一起的不老之心,勝利終會到來。最輝煌壯麗的風景正在歷經艱苦搏鬥之後 所登臨的高處。整個上片,人在畫中,是畫面的主要組成部分;畫隨人意,從眼前延伸到昔日的久遠之處,獲得了時空的充分拓展。這樣,充滿朝氣的景物與人的不老精神交相輝映,構成了悠遠深長而又充滿生氣的意境,讀者透過那朦朧曙色,彷彿已看到了那一輪即將破曉而出的燦爛朝陽。

下片一開始,詞人的視線便從近處拉開,連綿無際的山峰和更遠處的一片蔥鬱使畫面的空間拓展到極處。"戰士指看南粵"一句,心隨意馳,將人物化入了更廣闊的背景之中,一種豪邁之氣,一種包容宇宙萬物的博大胸懷,使這幅巨畫著上絢麗的人格色彩。"踏遍青山"的過去和"鬱鬱蔥蔥"的未來在詞人的心中交匯,激發出強大的心靈力量,在這心靈光亮的照耀下,意境變得更加雄渾壯闊。到這裡,嵐山山頭上這破曉時的片刻景觀已超越時空,負載著深遠的歷史內涵和偉大的人格光彩,獲得了久遠的生命。

《清平樂》是詞人熟悉的詞牌,駕馭起來得心應手,揮灑自如。這首詞在語言上也很有特色,有時如對面談話親切隨意;有時以成語入詞,又引而不發;文白夾雜,文而不澀白而不俗,渾然一體,顯得流暢清新、自然和諧。如此恢宏立闊大的題旨,而能以輕鬆豪邁的口吻道出,愈顯出詞人大家氣度

毛澤東詩詞鑑賞12—清平樂·會昌(持續更新請關注)

(許 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