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鉴赏12—清平乐·会昌(持续更新请关注)

清平乐

会昌

毛泽东诗词鉴赏12—清平乐·会昌(持续更新请关注)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注释】

会昌:县名。在江西东南角,东接福建,南近广东。为了向西南扩大苏区,在南方战线上对付广东、广西诸敌军,开发钨矿和发展出入口贸易,同时也因为中央根据地内江西省区域较大,指挥不便,1933年8月1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第四十八次会议决定在江西最南端设立粤赣省,省政府即设在会昌。1933年9月,在蒋介石亲自指挥下,国民党约一百万人向我中央苏区临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大"围剿"。由于当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和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毛泽东同志已被调离红军领导岗位,其所主张的人民战争、游击战和运动战等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亦为"左"倾机会主义者的"正规"战争、阵地战和消耗战等一整套错误的军事原则所取代,红军作战连连失利,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1934年7月,敌军重兵开始向根据地中心区进攻,形势十分严峻。此时,毛泽东同志来到会昌东门外的文武坝,参加粤赣省委扩大会议。7月23日拂晓前后,他在一些同志的陪同下,登会昌西北会昌山(又名岚山岭),词即记此。作者1958年12月21日批注道:"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按即《菩萨蛮·黄鹤楼》)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然就字面而言,全词仍洋溢着豪情。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

毛泽东诗词鉴赏12—清平乐·会昌(持续更新请关注)

1957年1月号。

【赏析】

朦胧曙色中,一群干部和战士降随着他们的领袖登上了会昌城外风景秀美的岚山。时光正早,人也年轻,事业刚蓬勃开始,一切都充满了朝气。夏日的青山,满目葱茏,生机勃勃,更烘托出登山者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极目远眺,恢宏壮丽的江山引人遐想,虽然由于王明中缝的错误领导,当时中央根据地反第五次大"围剿"的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但革命的信念和激情充盈在登山者的心间。这就是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清平乐·会昌》词的主要内容。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词,写得轻松随意,所涉及时空似乎只是登山的片刻和望中有限有景物,但作者以心驭景,以景写心,坦荡的胸怀和伟大的气魄使片刻和有限获得了无比深远博大的内涵。上片以说话的口吻写来,开头处仿佛是词人一边登山一边与同行者闲聊,亲切而随意。但写到"踏遍青山人未老"一句,便从眼前一笔荡开,眼前的青山使词人忆起以往攀越过的许许多多"青山",忆起在那些峥嵘岁月里所征服的一切艰难险阻。词人的思绪闪电般在过去与今天间飞驰,踏遍青山的自豪迅速化为对未来的充分信心,尽管毛泽东同志对当时 东方未晓、夜气如磐的形势有充分 的认识,但他相信,有这颗与青山般的革命事业熔铸在一起的不老之心,胜利终会到来。最辉煌壮丽的风景正在历经艰苦搏斗之后 所登临的高处。整个上片,人在画中,是画面的主要组成部分;画随人意,从眼前延伸到昔日的久远之处,获得了时空的充分拓展。这样,充满朝气的景物与人的不老精神交相辉映,构成了悠远深长而又充满生气的意境,读者透过那朦胧曙色,仿佛已看到了那一轮即将破晓而出的灿烂朝阳。

下片一开始,词人的视线便从近处拉开,连绵无际的山峰和更远处的一片葱郁使画面的空间拓展到极处。"战士指看南粤"一句,心随意驰,将人物化入了更广阔的背景之中,一种豪迈之气,一种包容宇宙万物的博大胸怀,使这幅巨画着上绚丽的人格色彩。"踏遍青山"的过去和"郁郁葱葱"的未来在词人的心中交汇,激发出强大的心灵力量,在这心灵光亮的照耀下,意境变得更加雄浑壮阔。到这里,岚山山头上这破晓时的片刻景观已超越时空,负载着深远的历史内涵和伟大的人格光彩,获得了久远的生命。

《清平乐》是词人熟悉的词牌,驾驭起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这首词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有时如对面谈话亲切随意;有时以成语入词,又引而不发;文白夹杂,文而不涩白而不俗,浑然一体,显得流畅清新、自然和谐。如此恢宏立阔大的题旨,而能以轻松豪迈的口吻道出,愈显出词人大家气度

毛泽东诗词鉴赏12—清平乐·会昌(持续更新请关注)

(许 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