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鑑賞之六—如夢令·元旦(持續更新中,敬請關注)

如 夢 令

元 旦

一九三〇年一月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毛澤東詩詞鑑賞之六—如夢令·元旦(持續更新中,敬請關注)

【註釋】

1929年底,江西、福建、廣東三省的國民黨對我閩西蘇區發動了第二次"會巢"。為了粉碎敵人的"三省會巢",發民贛南和閩西根據地以促進全國革命高潮,1930年元旦後數日,紅四軍分兩批離開閩西,回師贛南。朱德同志率二縱隊在完成阻擊敵軍、掩護主力部隊轉移的任務後,亦撤離閩西,經福建連城、清流、歸化(後改名明溪)、寧化等縣境,越武夷山入廣昌。月內,兩軍在廣昌之西的東韶重新會合。詞即作於此次戰略轉移的行軍途中。本篇首次公開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

【賞析】

這首小令全篇不過三十三個字,明顯地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兩句是一部分,其餘的是另一部分。前後的內容、情調、乃至語言特點都可看出差別來。前一部分寫部隊行軍,先用一串地名勾勒出行軍概況,而後從路隘、林深、苔滑三個方面具寫行軍的艱苦。這種以局部寫實來代表全體、顯示特徵的修辭方法屬於文學批評中之所謂"轉喻"。後一部分寫想象中部隊到達武夷山下時的壯觀場面,以"如畫"來描繪將出現的情境。這種用其它事物比喻描述對象的方法是"隱喻"。批評家們認為"轉喻"屬於寫實的風格,而"隱喻"屬於象徵的或浪漫的風格。細細體味,這首小令確實存在著一種風格上的前後變化。

讓我們再來誦讀一下。前兩句的特點是節奏平穩,結構勻稱:都由三個兩字一組的語段構成。兩字一頓的穩重節奏強化了內容所表達的行軍中的步履艱難之感。後面緊接著卻是一問一答:"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節奏一下子變得疏快起來,內容由客觀描寫轉為具有主觀色彩的對話,眼界由腳下路轉向遠方的目標,一"直"字更帶出了豪邁爽朗,神采飛揚的動勢,隨之而來的"山下山下"四字疊用前句未二字,更顯動盪、跳躍。第一、二句平穩凝重的節奏所壓抑、積聚的情緒力量至此被彈射了出來,使最後"風展紅旗如畫"這樣一句淺顯通俗的描述具有了不加雕飾脫口而出的歡快意趣。

小令由於字數較少,傳統的寫法往往是集中有限的筆墨,用精煉的詞語寫景狀物和抒情,將全部意趣凝聚在一點上,形成緊湊統一的結構和深厚雋永的意味。而這首小令卻在如此有限的字數中使情緒翻跌變化,產生強烈的動勢,整個結構呈現出開放的傾向。

形式及風格上特點歸根到底凝聚為內涵的意趣——由凝重、好艱難的現實感向樂觀、昂揚的浪漫情調飛昇。毛澤東同志一生可說是進取、戰鬥的一生。既感受到現實,而更關注於理想,這是他一貫的氣質傾向。他在藝術上提倡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批理想主義)相結合,那當然是多年以後的事了,但在這首小令中早已可清楚地見到這種趣味的端倪。

這首小令題為《元旦》,寫於新伊始之後不久,但字面卻未直接言及節令。當時紅軍為了粉碎國民黨軍的"三省會剿"而突圍轉戰,形勢相當嚴峻緊急,故詞人並無閒情逸致吟詠新年佳節。然而詞中情緒的突轉和飛昇,則明明白白地表現了一種革舊布新、奮發進取的精神,一種對未來的樂觀、浪漫的憧憬,難道不正是一曲辭舊迎新的頌歌?

(高小康)

毛澤東詩詞鑑賞之六—如夢令·元旦(持續更新中,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