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一画|宋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

【名称】江山秋色图

【年代】北宋

【作者】赵伯驹

【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尺寸】323.2 x 55.6 CM

【材质】绢本 设色 手卷

北京故宫有两幅传世名画,一幅是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另一幅是南宋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这次借着金秋来临之际,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幅《江山秋色图》,看看古人对于秋色是如何欣赏的,先说说这两幅传世名作,古人能把这种将青绿山水绘到如此神气昂扬的高头大卷,在古代美术史上极为少见。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一张充满着朝气和激情的作品,处处是勃勃生机、活力盎然,画家把石青当成主色大量运用,因此画面出现一种活泼泼的蓝调,好像那碧蓝的玛瑙;山是一汪蓝,水是一汪绿,似乎把那春天和夏天的全部生命都融了进来,树与屋舍、瀑与水榭、路与游人、船与渔夫,都统统与这耀眼夺目的山水之间浑然一体,如那世外桃源仙境,留给世人的印象,仿佛世间不曾有这般景色。全幅画卷,展现浩瀚千里,只浓缩于咫尺间,在此空间中移形换步、穿梭漫行,看不尽的山河锦绣、天地华章。

而再看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令人想起文天祥的一首诗:“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江山秋色图》竭力绘全幅江山美景图,殊不知,当时宋朝的山河已破半壁,长江以北尽落异族敌手,再如画的江山,也唯有江南半壁,在微风中轻叹。

这一画卷以极为丰富的取材,展示了深秋辽阔的.山川郊野的壮丽景色。所画重峦叠嶂,奔腾起伏,嶙峋醒目,"悬崖间行云缭绕,瀑布飞溅,山下河川回环,碧水涟漪,峰间水畔,穿插安排楼观屋宇,栈道回廊,水阁长桥,配衬以苍松古柏,茂林修竹,错落有致,聚散得宜。其间还展现了众多的人物活动:有三三两两闲步于竹径者,放收于林间者,待渡于溪岸、垂钓于水滨者,游人拾级登高,还有人居山顶高楼侃侃而谈。江上小舟荡漾,车马行旅正翻山越岭而来。人物比例虽极小,但须眉表情清晰可见,极为生动传神。

每日读一画|宋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

宋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局部

《江山秋色图》卷钤有清内府“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印,以及梁清标鉴藏印。尾纸有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标题跋。 图为青绿设色。画中有青山碧水、殿宇村舍,栈道、桥梁穿插其间,又有苍松翠柏,茂林修竹,移步换景,令人玩味不尽。山石用小斧劈皴法,再施以青绿重色;树木、建筑刻画细腻精谨,点景人物描绘细致入微。整幅作品布局宏大,细节丰富,色彩浓丽而不失清雅,刻画精细而不琐碎,带有宋代画院气派。

每日读一画|宋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

宋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局部

作为画中主体的山石峰峦,厥状不一,姿态万方。画法则以流畅多变的细劲墨线空勾轮廓,骨体坚实,并根据山石的脉络略作“小斧劈皴,疏密有致,悉合阴阳。赋色用花青、赭石打底,复以石青、石绿罩染,浓艳处似宝石泛光,莹莹浮动,但大体轻淡,使石青、石绿与花青、赭石呈自然过渡,更不隐去勾皴的墨骨,在层层渲染中,始终保持着线条的清晰度。整幅作品,赋色讲究,崇尚淡雅,别开生面。唐岱《绘事发微》论山石着色有云:“著色之法贵乎淡,非为敷彩喧目,亦取气也;青绿之色本厚,若过用之,则掩墨光以损笔致。以致赭石合绿,种种水色,亦不宜浓,浓则呆板,反损精神。用色与用墨同,要自淡渐浓,一色之中更有一色,方得用色之妙。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要之墨中有色,色中有墨,能参墨色之微,则山水中之装饰无不备矣。”观此图,不难悟到这一段画理的妙谛。

每日读一画|宋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

宋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局部

该卷以极为丰富的取材,展示了深秋辽阔的山川郊野的壮丽景色。图中所绘显然是北方山水,群峰绵密,层峦叠嶂。仅在卷之前部有一条长河曲折蜿蜒而远逝,后卷但见崇山峻岭,错落连绵而如龙脉,起伏顾盼,开合揖让,虚实相生,盘桓而上。卷中山重水复,间以竹林乔木、楼观屋宇、山庄茅舍及骡纲行旅等人物活动,画风精密不苟,设色艳丽和谐,章法严谨,造型准确生动,更多地体现出宫廷画院艺术特色。

每日读一画|宋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

宋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局部

清代王原祁创为“龙脉说”,这里暗藏着华夏民族独特的哲理,也体现出中国画独特的美学。北宋的全景山水画无不用心于此,而《江山秋色图》可谓典范,崇山峻岭,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而每一座山峰,也自有其曲折盘桓的脉络,因而能错综复杂而不乱。现代绘画流行局部取景,似乎传统的全景山水已经老朽,但是我们试用框架在全景山水图中取一局部,就能发现即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再简单的局部山水图,其实也离不开山石、树木、流水、人物、屋舍之间的组合,也必须有其内在的脉络。

悬崖间行云缭绕,瀑布飞溅,山下河川回环,碧水涟漪,峰间水畔,穿插安排楼观屋宇,栈道回廊,水阁长桥,配衬以苍松古柏,茂林修竹,错落有致,聚散得宜。其间还展现了众多的人物活动:有三三两两闲步于竹径者,放收于林间者,待渡于溪岸、垂钓于水滨者,游人拾级登高,还有人居山顶高楼侃侃而谈。江上小舟荡漾,车马行旅正翻山越岭而来。人物比例虽极小,但须眉表情清晰可见,极为生动传神。

每日读一画|宋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

宋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题跋

朱标题跋:洪武八年孟秋,将既入装褙,所褙者以图来进见,题名曰《赵千里江山图》。于是舒卷着意于方幅之间,用神微游于笔锋岩 峦弯珑幽壑之际,见赵千里之意趣深有秀焉。若观斯之图,比诚游山者,不过减觔骨之劳耳。若言景趣,岂上下于真山者耶!其中动荡情状非止一端,如山高则有重峦叠嶂,以水则有湍流幡溪。树生偃蹇,若出水之苍龙。遥岑隐见,如拥螺髻于天边。近峰峻拔,露掩僧寺之楼台。碧岩万仭,临急水以飞云架木。昂霄为栈道,以通人致,有车载、驴驮、人肩、舟棹,又有樵者负薪,牧者逐牛,士行策杖,老幼相将。观斯画景,则有前合后仰,动静盘郁,盖为既秋之景,兼肃气带红叶黄花,壮千里之美景,其为画师者若赵千瑞安得而易耶!洪武八年秋文华堂题。

每日读一画|宋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

宋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

《江山秋色图》卷钤有清内府“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印,以及梁清标鉴藏印。尾纸有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标题跋。

《江山秋色图》无疑是一幅典雅、富丽、精致的全景青绿山水画杰作。画家在此幅作品中重点表现了千岩竞秀的宏伟气势,以造成一种灵动而神秘的气氛,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综观整幅作品,用笔坚劲,肤色淡雅,旖旎工整中充溢者一种文人的理想境界。虽然《江山秋色图》是一幅院体青绿作品,但赵伯驹赋予了其新的艺术气质,就是将文人“士气”融入其中,画面在淡彩、雅致、清幽中透出文人意趣和神采。赵伯驹画此作时身居江南,对北方崇山峻岭大好河山的细致描绘,或多或少地表达了他对失去故土的思念情怀。从这个角度来看,《江山秋色图》就有了一番隐喻而凝重的现实意义。

赵伯驹,生卒年不详,字千里,为宋太祖七世孙,担任过浙东兵马钤辖。他擅长山水、花果、翎毛画,尤善金碧山水画。其山水画承继李思训父子,同时吸取了北宋文人画家水墨山水画的表现方式,逐渐形成了清幽淡雅、精工细酌的特色,又颇具文人的书卷气。他的山水画虽采用青绿赋色的表现形式,但对房舍、楼阁、树木等景物的刻画已具有北宋自然主义山水的体貌特征。


每日读一画|宋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