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凝聚了河北省多家企业智慧和汗水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今天,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在这座全长55公里的世界级跨海通道建设中,凝聚了我省多家企业的智慧和汗水,闪耀诸多“河北元素”。

港珠澳大桥:凝聚了河北省多家企业智慧和汗水


河钢集团:“撑”起世纪之桥的“钢筋铁骨”

全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中,包括一条长达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这是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因其要经受复杂的海床结构、超长的距离等挑战,对工程用钢筋产品的强度、韧性、耐腐蚀性有着严苛要求。建设中,河钢集团承钢公司生产的高强抗震螺纹钢筋,以其优良的耐腐蚀性、抗震性和耐久性得到施工方高度认可,供货量达13.5万吨,占海底隧道巨型沉管建设总用量的90%。

河钢集团承钢公司技术质量部副部长张俊粉介绍说,为了满足设计寿命达到120年、抗击8级地震以及16级台风的设计要求,我们采用高于国标的标准生产与控制,比如说在钢水的冶炼环节,百分之百经过精炼处理。河钢承钢技术质量部轧钢工艺科一级主管王林说,为确保施工精度,港珠澳大桥设计采用了直径12至40毫米,长度为14.75米、12.35米、9.75米等多种规格的非标定尺钢筋。相对于一般用户精确到厘米的定尺,港珠澳大桥这些精确到毫米的特殊定尺钢筋,在国内极为少见。



中铁山桥:“系”一枚780吨重的“中国结”

2012年起,中铁山桥集团承接建造港珠澳大桥钢箱梁三个标段中长度最大的CB01标段,其中的青州航道桥最大跨度达458米、主塔高度达163米,是港珠澳大桥跨度最大、主塔最高的通航孔桥,索塔上的“中国结”造型是全球首次以钢结构作为上横梁来使用。为此,中铁山桥集团以焊接机器人为技术核心,研发出一系列添补国际空白的自动化焊接技术,提高了钢箱梁板单元的制造质量。确保大桥120年使用寿命的同时,在伶仃洋上空成功“系”上一枚美丽的“中国结”。中铁山桥技术中心钢结构制造工艺研究院院长付常谊表示,18万吨钢相当于2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焊接机器人是用电弧跟踪技术来实现的,可以达到毫米级,甚至更高,也比传统焊接方法人力节省40%,而效率提高50%。在大桥建设过程当中,我们获得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还获得了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巨力索具:“吊”起所有环节的“四梁八柱”

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还有位于保定的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从可以通航船只的青州桥、九洲桥和江海直达航道桥到22.9公里的非通航孔桥、自重3100吨的钢塔“海豚”钢索塔等,巨力索具参与并承接了港珠澳大桥所有吊装项目。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赵春江表示,我们提供了所有的吊具,包括桥墩吊具、桥面吊具、钢塔吊具等,可以说覆盖了桥梁施工过程中所有的吊具。港珠澳大桥难度最大的吊装项目,是接近东人工岛的6000吨级接头,工程项目部要求4根吊带长度误差在50毫米以内。他表示,每根吊带由14万根高纤维丝组成,4根吊带56万根高纤维丝,要保证56万根丝长度误差控制在50毫米以内,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后经过研发人员攻关,最终4根吊带的长度误差控制在20毫米以内。

港珠澳大桥:凝聚了河北省多家企业智慧和汗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