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情》有一種愛從不表達,卻刻骨銘心

《父子情》有一種愛從不表達,卻刻骨銘心

對於導演王超在電影作品中關注普通人的獨到視角,一直很熱衷。並且,對於其電影敘事的手法也很是喜歡。和前一陣公映的《西小河的夏天》中略帶輕鬆調侃的味道不同,這部《父子情》則從普通人生活的另一個視角出發,演繹出一段讓人刻骨銘心的父子情感。

《父子情》有一種愛從不表達,卻刻骨銘心

還記得前者中老人顧寶明調侃的一句“父子不和,天經地義!”的臺詞。的確,無論是不善表達的東方人,甚至在情感直接的西方文化中,父與子的關係以及情感交流,總逃脫不開沉默甚至對立的形容詞。《父子情》裡更是用一段“兩世相隔的父子交流”展現出這種情感,這種愛的鮮明特質。影片中,王超巧妙運用若隱若現的雙線敘事的方式,說是雙線敘事,其實兒子餘老師那一條線,更像是整個故事中的閃回片段,幾近無臺詞的工藝中,更顯導演的敘事功力。

《父子情》有一種愛從不表達,卻刻骨銘心

看得出,導演將整部電影都處理成對白稀少,畫面灰暗的效果,也是在側面烘托故事中這對余姓父子的溝通不暢甚至冷漠邊緣的親情關係。一個是事業重於溝通的老父親,一個是夢想高於家庭的年輕人,卻終於在兒子為救學生而落水遭遇不幸之後才最終“見面”!一條河,一座山,一片林,一個貧窮的村落,一個孤兒……兒子留下的除了沉默不語似倔強的牛,只有被救的孤兒學生的可憐身世,以及校長和村長們的片片回憶。

《父子情》有一種愛從不表達,卻刻骨銘心

王超的超現實手法在這部《父子情》中再次力道十足。幾次出現的小牛,兒子餘老師頻頻出現時的尋找和回首,以及從父親手中接過吉他時那一句“對不起”後步入河水急流中的身影……當然還有老餘父親苦苦尋找的腳步,對孤兒對村民對學校的一次次幫扶,還有那痛徹心扉的河邊哀嚎之聲……都讓這對父子的情感在一次次走向沉靜的書寫中瞬間爆發!

對於現代人親情的一種深刻寫照,《父子情》的真實感,以及故事中艱苦的地域環境,堪稱是相輔相成,大河的邊緣除了有吃苦耐勞的人們,更該有情真意切的關注和關心。

《父子情》有一種愛從不表達,卻刻骨銘心

難道只有等到有不可悔意的大事件發生後才要表達?只有等到一個不在後才願意努力去真正理解?電影中的父子關係雖稱不上極具代表性,卻在潛移默化中具備濃厚的同時代人們的父子關係縮影意義。溝通也好,理解也好,大時代的襯托也好,父子情感的魅力和動人之處,甚至可以說是缺憾之美,不正是如影片中的悲痛之情一般汩汩傳達出來嗎?!

現實中又有多少人經歷著與父輩的溝通不暢、情感難達,相反,放在心底的父愛雖重如山,卻也難以收到愛的反饋。或許,這就是父愛的魅力與珍貴吧!

《父子情》有一種愛從不表達,卻刻骨銘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