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照片:生活条件艰苦 百姓与飞虎队关系融洽


抗战期间云南的孩子。这组抗战时期的老照片由美国摄影师伯特·克拉夫奇克在云南拍摄,时间是1943-1945年间。伯特是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的工作人员,他花了3年时间研究当地百姓的生活,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昆明一对笑逐颜开的夫妻,似乎是知识分子。

云南一位老汉。伯特在昆明、嵩明、陆良等地,用一架老式照相机拍摄了数千张照片,记录了大后方的社会实况,如今已成为珍贵的历史写照。伯特深有感触地说:“云南人民无限的忍耐性及他们克服艰难困苦的精神,使我惊叹不已。”

昆明飞虎队的P–40战斗机。P-40机头的“鲨鱼嘴”涂装在抗战时期广为人知,并受到尊敬。

街头卖竹篮的小商贩。从1938年至1944年,日本飞机对昆明进行了长达6年的狂轰滥炸。《云南防空实录》记载,昆明共发出警报232次,日机共投炸弹3043枚,死伤无辜同胞3530人,制造了“9·28惨案”、“交三桥惨案”,城市百孔千疮,弹坑累累。

飞虎队的工作人员与当地的孩子。1942年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来到昆明,日军空袭才有所减少。陈纳德将军带领的飞虎队驾驶着大嘴鲨鱼图案的飞机,强势遏制了日军的空中势力。1944年以后,日机停止了空袭昆明。

正在修建的昆明空军基地,即将完工。从周边征用的民夫身上系着绳子,用巨石碾平飞机跑道。当时建军用机场,主要是美国出技术出钱,中国出人力。数万民夫用各种形状大小的石碾子建造出一个平整坚实的机场。

云南农村的一个院落。1940年代,云南农村依然贫穷,农民的生活非常艰苦。耕地、种植、栽培和收获都要靠令人精疲力尽的人力劳作来完成。伯特发现,尽管一无所有,这里的百姓很乐观,对良田里产出的作物心存感激之情。

中美人员在空军基地的工地上共同劳动。蒋介石与美国高层有不少分歧,但在一般军民而言,还是能在抗日这个目标上达成一致。

乡间很有趣的一幕,可怜了这头老牛,既要拉车,又要驮着少年。

一位英国士兵与卖棺材的人聊天,他能说一口流利汉语,与当地百姓交流毫无障碍。当英国士兵问道棺材里是否有人,回答是:“没有,不过快了。”

昆明的碧鸡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抗战期间的昆明有来自全国各地沦陷区的学生、商人、工人,因此很热闹,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商业与社会活动。碧鸡坊所在的位置,是传统的闹市地段,马路右侧有一家以“白宫”命名的工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