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老人回忆16岁参加“抗战” 只有一把发射一发子弹的盒子枪


1940年9月6日,100多名抗日军民将一腔热血洒在秋天的山野。那是百团大战中一场有名的阻击战,挂云山阻击战;那也是中华民族在争取独立的抗争中的一曲慷慨悲歌,歌中最高亢的部分则是吕秀兰等六壮士纵身跳崖的壮烈背影。

于挂云山下的河北井陉县威州镇三峪村而言,全民抗战不是概念,不是历史,不是尘封的往事,而是惨痛的屠杀,是慷慨的赴死,是血淋淋的亲身经历、家族记忆。

“清江一曲绕村流”,一条小河,环抱了这个太行山深处的村庄。跨过河道,就来到94岁老人李绪绪的住处,从黑洞洞的石头房子走出来,老人精神矍铄坐到了厢房门口的石阶上,“没事,老人习惯坐台阶。”村里干部说。

打仗那年,李绪绪刚刚16岁,是村里的“青抗先”队员。“青抗先”是青年抗日先锋队的简称,当时很多抗日战士都是循着“儿童团—青抗先— 民兵”这条道路,进入八路军的队伍中的。李绪绪也不例外,1940年参加青抗先,1946年参加游击队,1947年参军,做晋察冀六纵野战二旅6团团部通讯员,1951年退伍返乡。

当年,挂云山阻击战中,青抗先李绪绪他们的装备很简单,只有一把一次发射一发子弹的盒子枪,几把大刀,还有就是手榴弹。“我先后扛了四箱手榴弹,扔手榴弹。”“枪声响了整一天,到处都是鬼子。”“村里死了很多人。”李绪绪后来随一部分乡亲转移到卧狼垴北壁半山腰的白云洞内,才得以幸存下来。现在李绪绪一个人住在老宅里,同在村里的闺女给送点饭,他白天在外边石头上坐坐,日子也就过去了。


同样94岁的老人高俭,脚步硬朗,口齿清楚。当年打阻击的时候,也是16岁的青抗先高俭在山下,“死的人太多了。”“阻击是死任务,100多号人都牺牲了。”

三峪村村主任康树成说,那时候村里的年轻人都参加了“队伍”,能干什么工作就干什么,没有闲人,这就叫“全民抗战”。他的父亲也是青抗先,后来被鬼子抓走,弄到井陉煤矿下井,因为年龄小,人机灵,才瞅空子跑了出来。

惨烈的牺牲,往往来不及很好地安葬烈士,很多时候,甚至连烈士的名姓、亲人都无从查找。挂云山阻击战结束以后,一些有人认领的烈士,遗体被家人领回,那些无人认领的烈士,只好由当地百姓下葬。

如今,挂云山抗日烈士纪念馆已经建好,三峪村修建了一座“公墓”——挂云山抗日烈士纪念馆。纪念碑和烈士名录墙,全县2230多名烈士的英名全部上墙,熠熠生辉;最高处则是圆形公墓。站在这里放眼望去,青山屹立,冶河绕村,一派祥和的景致。

随着岁月变迁,这里的人们生活日渐改善,但不管是老人和孩子都依稀记得当年那段历史……【版权图片,谢绝转载!点击关注作者或添加公众号“片儿”留言提供拍摄线索、浏览更多精彩图片。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