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功夫中的「氣宜鼓盪,神宜內斂」之我見

“氣宜鼓盪,神宜內斂”之語見於張三丰祖師所著《太極拳論》,此言道盡內煉之妙。凡人是氣血混沌而神思外越,以至於元氣日漸流失。功家則要是以行功來運化氣血,沉澱心性,使自我身心得以日漸完善。

內家功夫中的“氣宜鼓盪,神宜內斂”之我見

“氣宜鼓盪”是指在太極拳行功中,要使氣機運行起來。初始行功,要使陰陽二氣分化,清者上升,濁者下降。其後繼續修行,通過行拳走架,復使陽氣下降,陰氣上升,這樣陰陽二氣得以交合,才能使體內元氣化生,如此過程反覆。“神宜內斂”是指行功時要心神內收,不使外馳。這樣才使氣機鼓盪之後,仍然能循行於脈中,不致陽剛外越。這兩者是一陰一陽的關係,光有“氣宜鼓盪”而無“神宜內斂”,必然氣機外遊,神馳而氣散;而光有“神宜內斂”而無“氣宜鼓盪”則氣血必然運行緩慢,很難培育壯大元氣以育精神。

內家功夫中的“氣宜鼓盪,神宜內斂”之我見

水機

“氣宜鼓盪”之語並非活動肢體就可以做到,可以說單純的體育運動是達不到氣機鼓盪的。它需要使體內的陰陽氣機很好的分化開合,只有真正的內家功夫才能比較好的做到這一點。太極拳中的“雲手”與“攬雀尾”兩勢就是不同風格的“氣宜鼓盪”,雲手是通過十二正經的循行,讓真氣循行於陰經陽脈之中,通過這種陰陽的交注來使氣機震盪。而攬雀尾一勢則是通過氣機納于丹田,佈於周身這種反覆的運動來實現氣機的鼓盪。

內家功夫中的“氣宜鼓盪,神宜內斂”之我見

上面所說的“氣宜鼓盪”之法是針對太極拳,這種內煉的武當功夫。那麼神勇的少林功夫又是怎麼讓氣機鼓盪的呢?他的作用機理別有他法。比如少林的禪宗武學“武勢玉環樁”,他多循陽經而少行陰脈,通過動作的大開大合,使氣血在陽經所在之處,往返運動。在這種週而復始的運動中,氣血不斷的相互交融震動,使氣機得以鼓盪。

內家功夫中的“氣宜鼓盪,神宜內斂”之我見

在功夫的修煉中,功法非常的重要,能不能啟動內力,能不能讓氣機得到真正的震動,非常關鍵。並不是說你隨便揮舞兩下動作,就能鼓盪氣機,那隻能刺激血液運行加快。只有正宗的功夫才能使氣機在正確的人體隧道上運行,從而產生震動。同時 ,神意的內斂也很關鍵,氣機鼓盪之後,要能使這股氣循行於內脈之中,不使外遊,如此才能漸漸地實現潛氣內循,以致氣與力合。

內家功夫中的“氣宜鼓盪,神宜內斂”之我見

內家功夫極其重視“氣宜鼓盪,神宜內斂”, 不僅僅是初始行功這樣,等到功夫有所成就,進入靜功修煉之時,雖然形體不動,心神寂靜,但是體內的氣機運行,亦是一樣奔流不息,帶動氣血周流全身,如此才能久坐而不疲累痠痛。

如喜歡此文,敬請關注,收藏,點贊,評論!

武當太乙鐵松派代14代傳人

武當先天太極拳代19代傳人 凌霄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