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针灸调理的常见病证-妙用身柱防治感冒

感冒是一种由呼吸道病毒引起的,以鼻咽部炎症为主要表现,伴有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其特征,全年均可发病,尤以春季多见的自愈性疾病。西医学认为当人体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因素使全身或上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潜伏于呼吸道的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细菌可迅速繁殖引发感冒。有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之分。

适宜针灸调理的常见病证-妙用身柱防治感冒

祖国医学理论认为感冒是由于风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时,侵袭肺卫皮毛所致。据证轻重有“伤风”;“时行感冒”之别。临床上以风寒、风热两种证候最为多见。此外,时令之暑、湿、燥邪也能杂感而为病。故又有夹暑、夹湿、夹燥等不同兼证。感冒除风邪侵袭外,亦与体虚和不同素质有关。《黄帝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此可见调理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卫气)对于防治感冒是至关重要的。令患者将背部充分暴露,取胸部与治疗床贴紧、额部放于一脉枕上的自然舒适俯卧位,在身柱穴处用指甲做十字标记。临床表现以发热重,恶寒轻,咽干疼痛,甚至咽喉、扁桃体红肿疼痛,鼻塞、流黄鼻涕,口渴,咳嗽吐黏痰,舌边舌尖色红,苔薄黄为主者。采用小号三棱针(亦可用消毒后的缝纫针、采血针等)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露出约1、2分长的针尖对准身柱穴局部快速点刺3至6下,用95%的酒精搽拭点刺处(便于血液的顺利外泄)后,术者左手将打火机的火焰开至最大于右手所持的罐口适宜的玻璃罐中瞬间闪过后迅速拔罐其上,留罐10分钟起罐并用卫生纸将血迹搽拭干净并络合碘常规消毒即可。临床表现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关节疼痛明显,鼻塞声重,流清鼻涕,口不渴,咳嗽时吐白稀痰,咽喉疼痛不明显;或仅见咽痒,舌不红,苔薄白为主者。在前述三棱针点刺并拔火罐基础上术者一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笔写字状拿灸用纯艾条使艾条与身柱穴局部皮肤成45度角,将艾条点燃端对准穴位处(点燃端的艾头与切口处皮肤的距离约一寸左右),以患者自觉由穴位局部为中心有沿督脉分别向上下方向温热传导、术者视之局部泛红但不致烫伤皮肤为度,温和灸30至9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施术三天即可停止治疗,如还有不舒服表现可以改为隔三天施术一次。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多喝热的白开水及大米粥。对免疫力低下,平时易患感冒者可于每年夏季三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及冬季三九天的一九、二九、三九的第一天;或在感冒流行的季节于身柱穴如前述艾灸法每日施术一次,每次艾条温和灸以患者自觉由穴位局部为中心有沿督脉分别向上下方向温热传导、术者视之局部泛红但不致烫伤皮肤为度,温和灸30至90分钟。

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统诸阳,身柱穴位于上背部正中,第三胸椎棘突下,接近肺脏,通于脑髓,为督脉之脉气所发出入之门户,命名身柱含有全身支柱之意。刺激该穴能够鼓舞督脉之阳使诸脉之气皆充,阳气盛则阴邪消,具有通阳气、理肺气、补虚损、解表邪、解疔毒、宁神志之功。《玉龙歌》云:“忽然咳嗽腰背痛,身柱由来灸便轻”。《神农本草经》曰:“身柱治咳嗽可灸十四壮”。《内经?刺热论》亦云:“三椎下间(身柱)主胸中热”。“三伏”和“三九”皆为一年中比较特殊的时令,属于四季中气候变化的转折点和寒热交替点,所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传统中医学根据太阳历的节气理论于一年中之长夏与隆冬进行体质的改善或疾病的预防,特别是阳虚体质与肺系疾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身柱穴处针、灸、罐施术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应对感冒具有方便性、有效性、时代性及科学性。


职业的缘故,业余时间写了些针灸相关科普小文章,有些在《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家庭中医药》等报刊;百度文库、网易博客、针灸中国网等公开发表。从学术交流角度考虑汇集于此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治依据。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文章版权归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医生所有,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