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针灸调理的常见病证-耳穴放血、贴豆治疗黄褐斑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呈对称性分布(主要发生在颧部、颊部、鼻部、前额及颏部为主)的后天性色素沉着过度性皮肤病,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春、夏季加深、秋,冬季变浅。西医认为其出现多与内分泌不调、自身免疫、月经不调、妊娠、久服避孕药、肝功能不好、慢性肾病、化妆品使用不当等有关。此外日晒和精神因素也会加重本病。孕妇常常在妊娠3个月以后出现黄褐斑,多数人在分娩后月经恢复正常后会逐渐消退。需与雀斑、炎症后色素沉着、颧部褐青色样痣、黑变病、色素性扁平苔癣等进行鉴别。

适宜针灸调理的常见病证-耳穴放血、贴豆治疗黄褐斑


黄褐斑中医称之谓“黧黑斑”;“肝斑”;“面尘”;“蝴蝶斑”。中医学认为该病属于多因素性疾病,肝、脾、肾功能失调是其诱发根源。患者情志失调,长期抑郁,肝肾精血亏虚不足,肌肤失养,虚火上扰,燥热内结;或脾不健运致瘀内生,血瘀气滞使清气不能升,浊气不降发上犯,正常气血精不能上荣于面日久最终形成黄褐斑。对于黄褐斑的治疗当抓住“疏”和“养”这两个方面调理。选取耳尖穴及耳穴心点、肾点、肝点、脾点、内分泌点、内生殖器点、面点。令患者取端坐位,将一侧耳朵充分暴露,用75%医用酒精消毒后术者一手拇食在患者耳廓的上方揉搓至局部发红,将耳轮自然向耳屏对折时于耳廓上方的尖端处取耳尖穴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针或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在耳尖穴直刺约2毫米深,接着用95%的酒精搽拭点刺处(便于血液的顺利外泄)挤出20余滴血,按压止血并碘伏消毒。医者手持火柴棒用一头在患者耳部心点、肾点、肝点、脾点、内分泌点、内生殖器点、面点各穴点处逐个力量适度的反复按压,找出穴点处最为胀痛的点作一标志,将事前挑选并于75%酒精中浸泡过的生王不留行籽一粒放于约6×6毫米的医用胶布中间,药粒对准选好的穴点标记上贴敷于耳廓上。嘱患者每日自行用手按压贴有胶布处3至5次,每次每穴点处约10余秒钟,以局部有热、胀、痛感为度。左右耳交替施术3天一次,15次一疗程。《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在耳尖穴点刺放血可以去滞、活血、理气、舒经、通络的功效。《灵枢?口问篇》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认为耳穴是耳廓皮肤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沟通的部位,同时也是脉气输注的所在,更是用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的特定点。选取肝点调理情志,畅达气机,调和气血;内生殖器点、内分泌点调节内分泌和机体脏腑功能代谢;心点、肾点合用交通心肾以平衡阴阳;脾点能健脾补气养血;面点为病患部对症取穴。生王不留行籽别名“奶米”;“王不留”;“麦蓝子”;“剪金子”;“留行子”,为常用的耳穴贴压药物。用其于以上耳穴点处贴压利用其硬性刺激及本身的药性作用,共同起到通经、活血、理气、调节脏腑的功能。

耳穴放血、贴豆治疗黄褐斑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见效迅速,效果持久,无不良反应,便于推广的特点。但在耳尖穴放血时应注意严格消毒和无菌操作,最好使用一次性采血针,以防血源性传染病。对于有各种出血性疾病、因怀孕导致的黄褐斑当禁用!


职业的缘故,业余时间写了些针灸相关科普小文章,有些在《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家庭中医药》等报刊;百度文库、网易博客、针灸中国网等公开发表。从学术交流角度考虑汇集于此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治依据。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文章版权归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医生所有,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