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针灸调理的常见病证-针灸防治疟疾效果也不错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敌,与艾滋病和癌症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 疟疾是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典型的间歇性寒热发作,突起寒战,高热,头痛,口渴,面色潮红,出汗等,以及脾肿大,贫血。恶性疟则有侵犯内脏引起凶险发作的倾向,可出现急性持续高热或不规则发热,寒战,昏迷与抽搐等危重症候。

适宜针灸调理的常见病证-针灸防治疟疾效果也不错


针灸治疟古有记载,《素问·刺疟篇》“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之论。中医学认为疟疾的发生主要是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致气血虚弱,正气不足;或劳倦太过,体质虚弱,疟邪乘虚而入,伏于半表半里,出入于营卫之间,邪入则与阴争而寒,邪出则与阳争则热,邪正交争即发疟疾;如邪正相离,邪气伏藏,不与营卫相搏,则寒热休止。张景岳说:“疟疾本由外感……惟禀赋怯弱,劳倦过度者尤易感邪”。感受疟邪之后,邪伏半表半里营卫之间,邪正交争则疟病发作,故历来有“疟不离少阳”之说。对于疟疾的治疗在发作之时可以选取大椎、外关。巩固及预防时可选身柱、四缝。令患者取舒适体位并将所取穴位处充分暴露,大椎处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重扣刺至出血后,医者左手将打火机的火焰开至最大于右手所持的罐口适宜的玻璃罐中瞬间闪过后迅速将罐大椎穴处,留罐10分钟起罐并用卫生纸将血迹搽拭干净,再在大椎穴处涂少许香油(以增强艾炷的粘附和刺激)接着将如绿豆大小艾炷放于其上,用线香由艾炷顶端点燃令其自燃直至艾炷全部烧尽(如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在施灸穴位周围用手指轻轻拍打,以减轻痛感),艾火自熄,除去艾灰为一壮,再如前法安放艾炷灸三至五壮。身柱穴除不做梅花针扣刺,其余治疗与大椎穴相同。拔火罐每周两次,艾炷灸每日一次。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外关穴1寸施以缓慢平补平泻捻转手法约1分钟,留针20分钟后起针。每日一次。患者仰掌伸指,术者双手拇指反复、温柔地在其2、3、4、5手指掌面第1、2节部位处揉搓,至局部发红、发热、浅表静脉怒胀后,在每个手指根部用绳捆紧(为缓解疼痛)常规消毒揉搓处,左手扶住欲刺手指右手持小号三棱针(一次性采血针亦可)快速、准确、垂直点刺第1、2节部位横纹中央点(或怒胀的浅表静脉)约3至5毫米(切忌刺伤骨膜),同法依次点刺其余三个手指第1、2节部位横纹中央点(或怒胀的浅表静脉),出针后即可见有淡黄色液体(淋巴液)、血液渗出,如果渗出不利术者亦以可用双手拇食指稍加挤压直至血液变淡红,解除捆紧于每个手指根部的绳子再以消毒后的干棉球擦拭干净淡黄色液体(淋巴液)、血液,压迫止血、常规碘酒消毒即完成一次治疗。术毕嘱患者24小时内针刺处禁湿水,注意卫生。每周两次。

方中大椎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可宣通诸阳之气而祛邪、退热,调阴阳。身柱穴位于上背部正中,第三胸椎棘突下,接近肺脏,通于脑髓,为督脉之脉气所发出入之门户,命名身柱含有全身支柱之意。刺激该穴能够鼓舞督脉之阳使诸脉之气皆充,阳气盛则阴邪消,具有通阳气、理肺气、补虚损、解表邪、解疔毒、宁神志之功。由日本有名的僧医梶原性全于嘉历二年(1327年)所著的《覆载万安方》卷第十诸疟门“诸疟灸法”中记载:“《严氏方》云:治疟疾久不愈,不问男女,于大椎中第一骨尽处灸三七状,立效;或灸第三骨节中亦可。”外关穴为人体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道,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在该穴处针刺可调气机,引邪外出,和解表里。四缝穴是经外奇穴,双手四指内中节是穴,共记八个穴位。点刺后可以通过健脾行气、清热除湿、调冲任、平阴阳达到通畅百脉,调和脏腑,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消毒一定要严密,如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患者禁止使用!


职业的缘故,业余时间写了些针灸相关科普小文章,有些在《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家庭中医药》等报刊;百度文库、网易博客、针灸中国网等公开发表。从学术交流角度考虑汇集于此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治依据。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文章版权归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医生所有,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