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多動症」

有一個民間說法,「基本上所有男孩的一生中,都至少有一次被懷疑是多動症的機會」。

但是,這個障礙卻一直因為字面意思而被誤讀

正如自閉症總被誤認為是「自我封閉」一樣,多動症的行為特徵也一直被我們粗暴地歸為「多動、好動」。

但事實是,它也可能發生在看上去平和安靜,總是乖乖坐好的孩子身上。

本文轉載自救助兒童會(ID:SC_China1995),藉由一則新聞開始——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多動症」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多動症」


這源於錢江晚報報道的一位「安靜」的多動症女孩,在杭州上小學三年級的小娟,是老師家長眼中的乖乖女,從不調皮搗蛋,可成績卻一直很差,排名總是靠後,成了班裡的後進生。

爸媽甚至懷疑,女兒是不是智商有問題。帶小娟到醫院檢測,卻驚喜地發現,小娟智商高達130(正常人普遍在90-110),比絕大多數人都聰明!

那麼問題又來了,這麼高智商,學習成績為啥就是上不去?

醫生給出的答案卻讓爸媽又一次大跌眼鏡,小娟患的是多,動,症!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多動症」


智商高成績差,不愛動卻得了多動症,這是什麼情況?

像小娟這樣安靜乖巧的女孩,看起來在認真聽課,但面對課堂提問她卻一頭霧水,直到同桌告訴她,才知道老師剛剛講了什麼,得的是注意缺陷型多動症

看來大家對多動症的誤區還不少,那小編在這裡就給大家講講它的類型和特徵吧。乾貨來了,趕緊記下重點喲~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多動症」


多動症的學名叫「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它的主要特徵是活動過多、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動、衝動任性、情緒不穩定、攻擊、動作不協調、學業失敗、同伴關係差,所以多動症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注意缺陷型、過動衝動型和注意缺陷與多動衝動的混合型

在這三種類型中,過動衝動型、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動同時存在的混合型最為常見。而那些不多動但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孩子,卻往往隱藏得最深,需要專業醫生的診斷。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多動症」


能不能及早發現多動症,在於對孩子社會行為的觀察和判斷。

想給孩子套症狀?別急!看了這些兒童多動症判斷指標再說:

  • 在功課、工作或其他活動中,常常不能密切注意細節、發生由於粗心大意所致的錯誤;
  • 在作業或遊戲活動中,常常難以保持注意力集中;
  • 在與別人說話時,常常似乎不留心聽;
  • 經常不能聽從指導完成功課、家務或工作任務(不是由於違抗行為和對指導的不理解所致);
  • 難以安排好作業或活動;
  • 迴避、討厭或勉強參加那些要求保持精神集中的作業(如家庭作業);
  • 經常遺失作業或活動所需的物品(例如玩具、作業本、鉛筆、書本或工具);
  • 容易因外界刺激而分散注意力;
  • 健忘。

如果孩子在學齡前(6-7歲)發病,且符合上述6項或以上症狀並持續半年以上,要注意了,他有可能會得了多動症。面對患有多動障礙的孩子,學校會怎麼做呢?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多動症」


一個人的班級」 、「無學校接收」,小編在網上搜索「多動症」時,沒想到盡是這些讓人心酸的字眼。如果社會對兒童多動症能有更多的關注和認識,學校能夠接納這些孩子並正確地引導,他們的命運也許就會截然不同。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多動症」


學校的教育影響著孩子今後的人生,沒有排斥、沒有歧視、沒有分類的全納教育,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實在太重要。所以,對於有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守課堂紀律、自控能力差以及不能跟同學相處融洽等障礙的孩子,老師應該採取一種全面包容的教育理念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多動症」

救助兒童會在雲南省普洱市景東的一所全納教育項目學校

So, 如果您是老師,班裡有符合多動症特徵的孩子,要怎樣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在教學中引導他們提高注意力呢?

TIPS

1、將多動障礙的學生安排在靠前的座位,並建議其保持桌面整潔,他們一旦上課分心,老師可以及時給他們一個眼神或輕輕點幾下桌子,提醒孩子集中精神。

2、教授學生適當的社交技能,他們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影響了其他同學,也不知道什麼行為是正確的,所以要讓他們在學習和玩耍過程中與同伴一起操練(如等待輪換、要求輪換和使用禮貌用語)。

3、教導學生練習自我控制,他們可能會搶別人的東西、推別人或喊叫,應引導他們平靜地使用語言或舉手解決問題

4、把學生一天的運動、活動納入到每一堂課和課間當中(如伸展運動、跳舞、為老師跑腿等)。

5、鼓勵學生參與自己喜歡的運動,讓他在舞蹈、空手道、踢足球等各種活動中展露自我。

久而久之,在我們的引導下,孩子們在被尊重和理解的環境中成長,不僅變得專注、優秀,還學會了與同學們融洽的相處,一起進步,一同愉快地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