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不懂某些」丑書」就不真懂書法(修改稿)

按語:關於“醜書”的討論大家都很關注,前不久我發的同題目的文章反響很大。現把文章做了系統修改,重新呈現給大家,供大家批評!當然,關於書法的批評應該是文明的、理性的學術爭論,謾罵和人身攻擊不是書法人應該做的事情。

前不久,沃興華先生的一封道歉信,在書壇引起很大波瀾。當沃興華的《形式與構成:沃興華書法展》消息一出,有些所謂書法人士就在網絡上製造了鋪天蓋地的負面評論,沃興華書法展被叫停了。這個事件在書法界成了一個標誌性事件,關於“醜書”的各種各樣的爭論因此達到了一個輿論上的高潮。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不懂某些”醜書”就不真懂書法(修改稿)

(沃興華先生書法作品)

關於“醜書”的爭論,由來已久。目前,似乎已經形成一種風氣,在媒體評論和現實生活中,一些對書法似懂非懂的人,見到自己不喜歡的、自己看不懂的書法就斥之為"醜書"。當然我這裡說的"醜書",絕不是那種沒有任何傳統書法功底,靠譁眾取寵的"江湖書法"。

其實,美醜沒有絕對的界限,既然大家都管這些書法叫“醜書”,我們姑且就這麼叫。但要講清楚,這裡所指的"醜書"是有傳統功底,有藝術探索精神,有審美追求,但審美取向突破了大眾的審美眼光,一時不能被大眾欣賞,或者不能被一些對書法研究和學習不夠的人欣賞,被斥之為"醜書",更有甚者,以看不懂為由把草書直接歸入“醜書”之列。

甚至,這些人將書壇泰斗沈鵬稱為當代"醜書"的始作俑者,胡抗美、劉洪彪、王鏞、曾翔、沃興華等這些當今書壇的領軍人物稱為醜書的代表人物。經常上今日頭條瀏覽的朋友會發現,只要是這些人的書法作品一發表,下面跟帖評論幾乎是一片"醜書"的呼喊聲,甚至有謾罵味道的語言,甚囂塵上。 這種聲音如此之大,已經開始有引導輿論方向的苗頭,非常令人憂慮。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不懂某些”醜書”就不真懂書法(修改稿)

(沈鵬先生書法作品)

靠背後罵皇上,提高不了自己的地位。肆意、盲目攻擊書壇,攻擊書法家,也提高不了自己的書法。倒是靜下心來,認真學習別人的長處,才是提高自己的根本。如果我們深入的看,會發現,你可以不喜歡這些所謂的"醜書",但如果你否定它們的價值,不懂這些有傳統功底、富於探索精神、有個人性情和時代氣息的書法作品的探索意義和審美意義,那就不是真的懂書法。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不懂某些”醜書”就不真懂書法(修改稿)

(劉洪彪先生書法作品)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成因很複雜,筆者就此做了些研究,談幾點看法。 我覺得,要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有幾個基礎問題需要研究明白。

一、書法是小眾文化,是個有門坎的藝術,但由於漢字是書法的載體,漢字普及程度高,很多人誤以為書法就是寫字,使書法被變成了“大眾藝術”,形成了書法的審美氛圍混亂複雜的局面。在這個氛圍裡,唐楷和所謂“醜書”似乎成了兩個對立的陣營,因此,把書法的大眾審美和唐楷的關係理清楚,正確的認識唐楷,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書法是門檻很高的藝術,不是一般意義的寫字,對此產生的誤解,使書法的審美氛圍複雜混亂。

說書法是小眾文化,沒有任何貶損大眾的意思。其實,任何一個專業領域,都是小眾文化。把任何事情做到一定境界都會變成小眾,會成了大家不懂的東西。就說大家最常見的做飯,比如燉肉,夠大眾吧?我們隨機找100個人,真會燉肉的未必有幾個。幾乎每個人都能把肉做熟,但真做出正宗的燉肉,甚至紅燒肉、東坡肉、真能把燉肉研究的很明白,其實還是小眾。每人都會吃燉肉,但真能品出門道來的有多少?當然,小眾文化也是可以學習的,就像演員要演好醫生,需要到醫院體驗生活,要演好農民,需要到農村摸爬滾打一樣,要寫好書法,要懂書法,就得多讀書,深入研究書法產生的時代,研究書法經典產生的文化土壤,多進行書法學習和創作實踐,這道理都一樣,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關鍵是要承認自己不懂,只有承認不懂,才是懂的開始。

書法需要很好的綜合修養和藝術修為,一開始就是小眾文化。最初的書法是在古代文人士大夫階層出現和流行的,而且即使是在這個群體中,真寫的好,也是鳳毛麟角,王羲之等書法名家無一例外的來自這個群體。就像現在不是誰都能欣賞交響樂,也不是誰都能欣賞書法。現在大家都承認王羲之是書聖,但他的書法作品,有多少人能真的欣賞?就是對書法做了很深學習和研究的人,回過頭來想一下,你是一開始就能欣賞王羲之的手札和《十七帖》嗎?你真的能欣賞《蘭亭序》嗎?有多少人是因為歷史已經對王羲之有定論,王羲之地位不可動搖,而故意在王羲之的作品面前不懂裝懂的頻頻點頭呢?可是,對於交響樂,品頭論足的人就不多,因為大家都公認這不是個已經普及的藝術,都願意承認自己不懂。但對書法則不然。只要識字,就認為自己有資格、有權力評價書法。甚至有人認為,草書讓人認不出,就不是好字,就是醜書,那王羲之也寫草書,也不好認,算不算“醜書”呢? 因為我看不懂,所以就不好。這些莫名其妙的邏輯,使得書法的審美氛圍非常混亂。 ​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不懂某些”醜書”就不真懂書法(修改稿)

(胡抗美先生書法作品)

(二)大眾書法審美的啟蒙來自於印刷體,而唐代楷書(簡稱唐楷)是印刷體的母本,因此,大眾喜歡唐楷,甚至有些人以唐楷作為書法審美的標準,動不動就說讓草書大家寫幅楷書來看看。所以,正確認識唐楷就顯得非常重要。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拼命攻擊所謂“醜書”的人,大多都是楷書的愛好者。這個現象很值得研究。我講這些沒有攻擊楷書的意思,只是想研究這種現象,釐清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希望既正確認識楷書,也不簡單否定所謂的“醜書”。兼容幷包,書壇才能繁榮,書法才能真正健康發展。

我們現在消滅了文盲,只是從識字的角度。書法不是簡單的寫字;識字,也不代表懂書法。用毛筆學“寫大字”,頂多叫開始學書法,絕不是在寫書法。當代人對書法審美的啟蒙大多來自於現實生活,而現實生活接觸最多的是印刷體,印刷體又叫仿宋體,是由唐楷演變來的,最接近唐楷,因此,很多人認為,只有見到寫的像印刷體的唐楷,才是好字,​​甚至以此作為書法美醜的分界線。這就是大眾對書法審美趣味的由來,即使是專業做書法的人,也大多有過這個階段。

其實,印刷體雖然也很漂亮,但它是刻板僵死的,不是書法,更不是藝術。唐代楷書是書法,在書法的結體法度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唐楷的端莊、正大、肅穆的特點,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但唐楷只是書法藝術長河中的一段,它不是全部書法的審美標準,而且,不能不承認,唐代楷書讓書法進入了一個巔峰,也由於它的過於嚴謹和成熟的結構,近乎接進了一個僵化、呆板、了無生趣的死衚衕。楷書法度森嚴的結體,非常貼近工藝化,一不小心就會離開藝術。 從書法審美的角度,書法名家、書法理論家曹寶麟先生這樣評價楷書:“魏碑相對唐楷有奇的一面,這是就結構而言。結字必須奇正相生。如果一味地正,便索然無趣。唐楷總體來看,正多於奇。雖顯得正大,但更多作意,頗乏自然天真之趣。”這是他從唐楷和魏碑比較說的,魏碑也是正書,寬泛的說也是楷書,如果唐楷和草書、隸書、行書相比,弱點更加明顯。這是從書法審美的角度客觀的看待唐楷的侷限。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不懂某些”醜書”就不真懂書法(修改稿)

(沃興華先生書法作品)

從學習書法的角度說,唐代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有人誤認為唐楷是學習書法的基礎,而且這個誤解根深蒂固。因此,有些人見到自己欣賞不了的草書,總會質疑對方是否會寫楷書,好像能否寫楷書是衡量一個真正書家實力的試金石。其實,對書法史稍加研究會發現,書法演變過程是: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也就是說,楷書出現的晚,唐楷當然更晚,如果非以唐楷為基礎,就沒有書聖王羲之。現在主流的書法理論已經明確承認,楷書不是書法的唯一基礎,也不是書法入門的最佳途徑,因為唐楷是個極不容易學進去,又極不容易走出來的字體。如果一生就想學唐楷,沒有問題,如果還想進一步學習草書,從唐楷入手,可能就會遇到問題。如果從篆書、隸書或魏晉入手,可能發展的空間就大得多。因此,非讓草書家寫楷書,甚至寫唐楷,並沒有道理。當然,即使如此,還是有不少出色的草書家,為了擴大自己的書法根基,認真臨習楷書(包括唐楷),甚至卓有成就,其中包括哪些被斥為醜書家的人 。但不能不承認唐楷是有侷限的。邱振中先生認為:“ 楷書的筆法遠不如草書複雜,在某種意義上說,也不比隸書困難 ,但歐陽詢等人的作品在字結構上確立了一個極限標準。”“ 唐代以後,楷書創作成為一個非常困難的領域。學習唐人傑作已經要耗費一個人的大量時間,當你想開始創造了,但幾乎所有可能去做的方面都被唐人做過,而且都有了優秀的作品,才情和想象力找不到可以施展的空間。楷書以前的各種字體,不等發展到如此成熟,就會出現一種新的字體,一切便從頭開始,出現無數新問題,也給人們的想象力、創造力以機遇,但是楷書以後沒有出現新的字體。這是困難的根源。"邱振中先生的觀點確實一語道出了唐楷的侷限。看來正確的看待唐楷,已經成了一個書法審美和書法教育的重要課題。

當然,唐楷的價值和地位是不容忽視的,學習唐楷也不是壞事情,學習唐楷也能在藝術上取得成就,這是沒有疑問的。近代書法名家華世奎、現代書法名家舒同其實都是對唐楷繼承和發揚的典範。但對唐楷的侷限有正確的認識,更有利於把唐楷發揚光大。不要因為自己喜歡唐楷、學習唐楷就容不得別人說唐楷的弱點,更不能有門閥觀念,唯我獨尊,這就會變得荒唐。更不能一旦別人與自己的觀點不和,書法體式風格不同,就惡語謾罵,那還學什麼書法,學書法畢竟是為了讓人更文明。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不懂某些”醜書”就不真懂書法(修改稿)

(胡抗美先生書法作品)

二、書法審美既有審美標準,也有審美偏好。要允許不同風格的存在,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並不代表不好。有包容,才有發展;學人所長,才能不斷進步。簡單的否定別人,只能妄自尊大,是井底之蛙。 書法有審美標準,書法的審美標準來自於書法史中的經典元素,來自幾千年書法傳承形成的審美取向。看一幅作品好壞,不僅要看它和古代作品的相似度,也要看它本質上是不是取法經典,是不是符合經典的審美取向。當然這個經典是指的整個書法史,而絕不是僅僅限於唐代,僅僅限於唐楷。 除了審美標準,個體不同的閱歷、知識結構、性格等因素,會使每個人有自己的審美偏好。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不懂某些”醜書”就不真懂書法(修改稿)

​ (劉洪彪先生書法作品)

(一)書法的審美標準和書法審美的三個層次。

書法的審美標準是客觀的,但也是模糊的。書法的審美標準和別的藝術形式不同,書法的審美標準是在書法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包含在書法歷史的藝術長河的經典作品中,經典作品是書法的審美之源。一幅書法作品的好壞,其實就是看兩個因素,一個是裡面有多少古代書法經典作品的影子、元素和氣息,一個是有沒有在古人元素、影子、氣息的基礎上,體現了自己的思想、性情和精神,前者講的是繼承,後者講的是發展。 書法的審美,簡單的說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用和古代作品的相似度衡量,這是最低層次的,是表面的,也是最容易欣賞的。比如,一看就是臨的誰的什麼帖,甚至形似也神似。臨帖展、集字創作就是這個層次。第二個層次,更進了一步,是點畫都來自於古代碑帖的元素,但把這些元素用新的結構形式組合在一起,很和諧,很清新,撲面而來的是個人氣息,所謂有了個人風格和性情。第三個層次,也是更高的層次,就是表面看有點遠離傳統,但其實用筆都符合書法經典的審美取向,作品骨子裡是古典書法的氣息,但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這樣的作品,融合眾家,在線質、墨法、章法上雖然根植傳統,但又有了新的突破,試圖創造一些新的符合書法審美取向的書法符號,是藝術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藝術本質的需要。就像禪學的三境界, 青源惟信禪師講到自己修佛悟道的歷程時說:“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其實那些我們一時看不懂的書法大家,也許正是進入了書法更高的境界。比如,沈鵬先生的書法,剛勁中有柔婉,統一協調中有變化莫測的神秘,他的線質,有篆隸的剛挺,結體無疑也有魏晉風韻。胡抗美先生的作品,狂草線條奔放不羈,很難看出是古代經典的哪帖哪家的線條,但又分明有張旭的狂放,懷素的剛勁,黃庭堅的險峻。劉洪彪先生的草書,點畫很難從古典碑帖裡直接對號入座,但他的點畫又分明來自北碑的厚重蒼茫,他的流暢使轉,娟秀委婉的一面,又分明有張旭懷素和二王一脈的影子,他的章法,有了明顯的現代氣息,對書法形式美是個很大的推動。王鏞先生,在深研書法經典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古代民間書法的營養,使他的書法氣息摒棄了廟堂氣象的孤傲,在平和中見到了一種新的古拙和典雅。曾翔先生,雖然他的吼書,頗遭非議,但他的書法功底之深,不可懷疑,他悠遊的創作狀態,讓人們看到了什麼是“遊於藝”,他清新、自然、古樸的風格,值得品賞。就是人們爭議很大的沃興華先生,他無疑也是在努力探索把北碑的蒼茫厚重引入到草書中,把厚重蒼茫和流暢使轉放在一起,以衝擊草書的輕薄飄浮。他們都有深厚的古典功底,甚至於他們都能寫很好的楷書。但他們沒有停步,他們在不斷的探索,他們是真正的藝術家。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不懂某些”醜書”就不真懂書法(修改稿)

(沈鵬先生書法作品)

​(二)書法的審美偏好和審美包容。

書法作品,除了符合審美標準以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偏好。同樣都是美的東西,就像美食,同一款美食,有人喜歡的不行,有人可能看到就反胃。一款美食,不能因為有人不喜歡,就被否定。書法也是。即使是經典碑帖,也會有人不喜歡,這是審美偏好在起作用。對於有審美價值的書法作品,你可以不喜歡它的風格,但不能否認它的價值和地位。如果你不喜歡王羲之的字,很正常。如果你否認王羲之的價值,就說明你對書法還沒有入門。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蘇軾《寒食帖》,是公認的三大行書,但又分明是三種截然不同的風格,是三種不同的美。 楷書和其它書體的關係也是這樣,風格不同,各有所長。 ​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不懂某些”醜書”就不真懂書法(修改稿)

(劉洪彪先生書法作品)

從書法理論的演變上看,也是這樣,是在爭議和包容中推動著書法的發展。現在被一些人推崇備至的楷書,其實在歷史上也是很有爭議的。米芾,被公認是書法史上的大家,就是哪些恨“醜書”恨得牙痛的人,也不敢否定米芾。但米芾怎麼評價楷書的代表人物歐陽詢和柳公權呢?米芾說:“柳公權師歐不及歐遠甚,而為醜怪惡扎之祖,自柳出,世始有俗書。”又說“柳與歐為醜怪惡扎之祖”。相反,對所謂"醜書",也曾經有人大力支持和提倡。明代草書名家傅山就曾提出:“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他的理論對書法的審美,也有著深刻的影響。

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審美包容的歷史。從甲骨文到現代書法,就是書法風格不斷變化甚至是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歷史。從散氏盤的天真爛漫,到李斯小篆的嚴整規範;從漢簡的自由活潑,到漢隸的端莊大氣;從魏碑的厚重質樸,到二王的灑脫飄逸;從二王的灑脫飄逸,到唐楷的嚴謹森嚴;從唐楷的嚴謹森嚴再到宋代的多姿尚韻;從宋的多姿尚韻到清代的師碑復古,無一不是審美的跳躍,體現歷史對書法審美的不懈探索,對審美偏好的巨大包容,也因此使中國書法史豐富厚重,異彩紛呈。 ​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不懂某些”醜書”就不真懂書法(修改稿)

(沃興華先生書法作品)

對大眾來講,有審美普及和審美能力提高的問題。對於書法愛好者和從事書法專業的人來說,也有個審美包容的問題。藝術需要個性化,需要自己的審美追求。書法審美有一般標準,也有審美偏好。可以喜歡你自己的風格,你可以有自己的審美偏好,但要有審美包容,不是你不喜歡就是不好,不是你不喜歡就是醜書。對書法來說,個人不是標準,個人只是個人。對書法來說,大眾也不是標準,因為大眾審美有時就是一群似懂非懂的人的羊群效應。

更何況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書法也不例外的受到了影響。有些人,為了書法市場盲目迎合大眾口味,有些人,為了提高自己書法風格的地位,就不遺餘力的打壓和自己不同的書風,這都是不符合藝術發展規律的,是不正常的。藝術發展需要寬鬆、寬容、包容和相對超脫的環境。

三、書法需要傳承,需要尊重和取法經典,整個書法史都是學習書法的豐厚礦藏。但書法是藝術,要根植古人,也要師古開新。

所有藝術都離不開創造、創新,都離不開情感抒發。沒有探索和創造,沒有個人性情的表現和抒發,藝術就沒了生命。藝術有引導和陶冶大眾的責任,書法家有責任引領大眾的審美趣味,提升大眾的審美水平,而不是簡單的迎合。 ​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不懂某些”醜書”就不真懂書法(修改稿)

(王鏞書法作品)

現在,一些植根傳統又富於創新的作品一出現,很多人就大呼"醜書",有的還喊,寫幅楷書來看看。其實,楷書除了從審美上存在侷限之外,從難度係數來說,並不比篆書、隸書、草書、行書任何一種書體高級。楷書也不是衡量一個人書法水平的標尺。一個成熟書家的書法創作,一定會努力和自己審美高度相統一,而不會一味迎合大眾口味。別人不說,就說被人攻擊最甚的曾翔、沃興華,他們幾乎遍臨名帖,即使是楷書的功底也是一般人望塵莫及,沃先華先生早年就對顏體楷書下過很大的功夫,有很深的功底。如果就是保守的書寫,他們的書法地位也是不可小覷的。只不過,他們希望有所突破,有所開拓,他們也知道有風險,有可能因此身敗名裂,就單單這種對藝術追求的勇氣,就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勵。

書法如果總停滯在唐楷,還叫藝術嗎?還有後來的蘇軾的《寒食帖》、黃庭堅的《諸上座》、還有傅山、王鐸等一系列各領風騷的書家和書作嗎?即使在唐代,除了有法度森嚴的楷書以外,不也誕生了癲狂的張旭和醉乎乎的懷素草書嗎?"顛張醉素"不也成了千古絕唱的草聖嗎?我們要尊重傳統,書法經典確實給我們一種高山仰止、不可企及的敬畏感,但從理論上說,沒有不可超越的東西。有探索、開拓、超越的勇氣是難能可貴的。我們回過頭來看當代這些所謂的"醜書"代表人物,他們無一不是既有紮實的傳統功底,又希望對書法有新突破的書家。從這個意義上說,那些所謂的“醜書”,充滿藝術活力,是對藝術真誠大膽的探索。

書法在當今面臨許多新的情況,書法的非實用性進一步強化,書法的展示空間和場地也在不斷變化,都給書法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創造了新的條件。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對多元化藝術探索的包容度不斷提高,但書壇的一些人,以尊重傳統為名,正在做一些阻礙藝術發展的事情,這是值得警惕的。 目前,我們要真正普及書法藝術,任重道遠。書法藝術好的發展氛圍也沒有真正的建立起來。如果把一個小眾藝術的評判交給大眾,就像把交響樂和民間鼓樂班子放在一起,讓大家投票哪個更好聽一樣,找不同的人群,肯定投票的結果不同。這裡沒有想把兩者分出高低貴賤,但不同的人群的欣賞口味存在差異,這是沒有疑問的。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不懂某些”醜書”就不真懂書法(修改稿)

​​

(曾翔先生書法作品)

大眾審美是需要提高和引領的。試想30年前大眾的藝術欣賞水平和現在能比嗎?30年後大眾的藝術欣賞水平也要比現在高,這才對。而大眾審美的提高是和藝術家的創作水平不斷提高相關聯的。我們就說書法,現在的書法隊伍的整體水平也是在不斷提高的。一批有一定文化底蘊和藝術素養的藝術家,積極進行創作實踐,也因此產生了不少有品味、有格調、有新意、有開拓的書法作品,他們對大眾的審美趣味有引領作用,他們始終保持著藝術探索和開拓的熱情,是藝術的生命力所在,是藝術發展和大眾審美提高的引擎。中國書協這類國家級社團組織應該真的肩負起引導藝術發展的責任,旗幟鮮明的鼓勵真藝術,鼓勵藝術探索,鼓勵師古開新。不斷提高大眾對書法的審美能力,而不是簡單和粗淺的去迎合大眾,甚至阻扼藝術探索和藝術追求。

無論是"醜書"還是"美書",看書法存在的價值,關鍵看是否來自傳統,是否植根傳統,是否符合書法根本的審美取向。而且,不能把是否來自傳統,簡單化,表面化,浮淺化。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不懂某些”醜書”就不真懂書法(修改稿)

作者王川簡介: 王川,男,1966年生於北京,籍貫河北容城,研究生學歷,文化學者,書法家。被聘任中國(香港)書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首席研究員、中國國畫創作研究院書法研究委員會主任、中韓藝術家交流協會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傳媒大學國學與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紀曉嵐故居紀念館文化顧問。

王川曾有高校、機關、企業、媒體等工作經歷,閱歷豐富,底蘊深厚。對書法、國學、文學、哲學、美學、管理等眾多領域有學習和研究。 近些年來,王川發揮自己的底蘊優勢,潛心研究書法,篆隸楷行草五體全面發展,創作了大量作品。媒體評價王川書法,既質樸厚重、蒼辣雄渾,又拙中帶趣、雅中有味,努力融合帖的靈動、細膩和碑的古樸、蒼茫,形成了渾厚、古拙、韻味、雅趣的風格。王川曾受邀參加中埃建交60週年文化交流活動,他創作的表達中國夢主題的書法作品《夢想》,被埃及駐中國大使館收藏。 數次受邀參加中國國家畫院美術中心主辦的【藝術名家邀請展】,受邀參加第五屆國際文化管理年會。

王川不僅進行了大量的書法創作實踐,而且結合書法實踐,在書法理論上提出了很多獨到觀點。其中,《談關於書法的幾個問題》《談藝術是一種微妙的把握》《學習書法只有眼高手低才能不斷進步》《談樸素的審美和書法的審美》《提高書法的審美眼光》《書法的審美標準和審美偏好》《談武術與書法》等文章,產生了廣泛影響。 ​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不懂某些”醜書”就不真懂書法(修改稿)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書法作品)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不懂某些”醜書”就不真懂書法(修改稿)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書法作品)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不懂某些”醜書”就不真懂書法(修改稿)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書法作品)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不懂某些”醜書”就不真懂書法(修改稿)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書法作品)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不懂某些”醜書”就不真懂書法(修改稿)​​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書法作品)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不懂某些”醜書”就不真懂書法(修改稿)​​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書法作品)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不懂某些”醜書”就不真懂書法(修改稿)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書法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