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鄒城孟府

遊鄒城孟府

遊鄒城孟府

孟府在孟廟的西側。我們遊覽過孟廟,出孟廟“養氣門”向西,經過“亞聖坊”,便是孟府。孟府又稱為“亞聖府”。是孟子嫡系後裔世代居住和生活的地方。“亞聖坊”始建於北宋末期,距今已有880餘年歷史。盂府佔地約2萬平方米,前後七進院落,保存樓、堂、閣、室共200餘間。孟府大門正中懸掛著“亞聖府”鎏金豎匾。進人大門,便是孟府的第一進院落。東西廂房,是當年孟府內差役、守衛人員居住和值班的地方。第二道大門上方掛“禮門義路”橫匾,出自於《孟子·萬章下》“義,夫路也:禮,門也,唯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在這裡,孟

遊鄒城孟府

子用了一個比喻,把“禮、義”比喻為“門和路”,他認為要成為君子,必須要依據仁德,遵循義理來做事。

“儀門”是獨立於庭院之中的一座象徵性的門,建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封建社會,只有列土封侯的邦君才有資格建造這種形式的門,此門平時關閉不

遊鄒城孟府

啟,每逢孟府喜慶大典、皇帝幸臨、宣讀聖旨或舉行重大祭祀儀式時,才在禮炮聲中開啟。

遊客是從儀門旁邊的走道上繞過儀門的。過了儀門,即是“孟府大堂”。大堂前

遊鄒城孟府

有一方青石平臺,平臺東側放一座“石晷”,它是我國發明最早的計時器之一。它由晷盤和晷針組成,在晷盤上刻有十二個時辰,當太陽照射在晷針上,晷針的影子隨著太陽的升落而移動,落在不同的刻度,就表示不同的時辰。在它的西面相對而

遊鄒城孟府

立的一件石器是“嘉量”。嘉量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標準量器,全器從大到小依次為:斛、鬥、升、合、龠,含有統一度量衡的意義,象徵著國家統一和強盛。“嘉量”和“日晷”都是效仿皇宮格式來擺放的,是一種權力的象徵。

遊鄒城孟府

大堂,是孟府的主體建築,是孟子嫡系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開讀詔旨,接待政府官員,申飭族規家法,以及節日、壽辰舉行重要儀式的地方。堂前簷下正中懸掛著清雍正皇帝手書欽賜孟子第六十五代孫孟衍泰“七篇貽矩”堂匾。“七篇”指《孟子》一書是由《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七個篇章組成。雍正皇帝的用意是告誡孟家後代要用孟子的《七篇》作為言行的準則和行動的規矩。門兩側的抱柱對聯是“繼往開來私淑千年承燕翼;居仁由義淵源百代仰先烈”。意思是說孟子繼承孔子使之傳世千餘年,孟

遊鄒城孟府

子的仁義思想淵源百代使後人敬仰先賢先烈的功績。此聯是由著名書法家、中國書協副主席王學仲先生題寫。大堂正中木製暖閣內,設公案,背景繪製暗八仙等圖案,暖閣兩側陳列著刀槍劍戟和“肅靜迥避”等官府出巡儀仗。

穿過大堂,便是內宅。內宅門在封建時代是一道禁門,一般人不得擅自入內。內宅是孟家嫡裔世代居住的地方。因時間不早,孟府內宅我們只匆匆進去瀏覽一遍便出來了。總的來看孟府雖比不上孔府的規模大,但其格局卻與孔府差不多的。可見,孟子在人們心目中確實夠得上僅次於“至聖”的“亞聖”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