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老子》,如讀詩(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可以說,但不是通常所說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說它是無,因為在天地創始之前;也可以說它是有,因為它是萬物的母親。所以,從虛無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奧妙。從實用的角度,可以看到它的蹤跡。實有與虛無只是說法不同,兩者實際上同出一源。這種同一,就叫做玄妙。玄妙而又玄妙啊,是宇宙間萬般奧妙的源頭。


【心得】

讀第一章,我讀了很長時間。從這一章的題解、註釋、譯文和解讀心得中,都有不同的收穫。

從“題解”中讀到了一個詞“哲學詩”!當時讀時,竟然沒有注意到這個詞!是啊,朗朗上口的《道德經》,讀起來就是感覺像讀詩;當然,不僅僅是老子的語言如詩,更重要是其中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含義,讓人感覺特別愉悅。讀後或會心一笑,或哈哈大笑。這不就是“詩”的意境和神韻嗎?而當一邊讀老子如詩的語言,又彷彿看到老子騎著青牛,悠然出關的場景時,清新的哲學詩的意境呼之欲出。

讀“註釋”,我知道了“道”的三層含義,我概括為,“形而上之道”“規律之道”和“規則之道”。對於後兩者“道”,比較好理解。“形而上”的道不好理解。而本章中的“道”,即是“形而上”的。於是,讀了又讀,結合“無”和“有”,再看解讀,似有所明。

從 “解讀心得”中得知,老子在本章中提出了兩種認知“道”的方法,即“常無”和“常有”。一種“自上而下”,另一種“自下而上”;一種方法為“哲學數學法”,另一種方法為“實驗科學法”。仔細琢磨,很受啟發。

高明的醫生,有“常無觀其妙”的功夫,能“治未病”,那麼高明的老師,也應有“常無觀其妙”的智慧,能“防患於未然”。

2020/4/9 鄒城市鳧山小學 周廣玲


再讀《老子》,如讀詩(第一章)

所讀《老子》版本封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