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要先专一再博爱!

关于行书是否可以作为初学的书体这个问题,我并不推荐将行书作为初学的书体。

顾名思义,行书有快写的意思,快写需要在笔法正确并且有一定熟练程度的基础。楷书作为行书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学习行书的正途。

从广义上讲,正书包括篆书、隶书、楷书,都可以作为行书的基础,不一定只是楷书。先学习书法的基本笔法,学习“规矩”,在扎实的基础上再写行书。

学书法,要先专一再博爱!

周培纳硬笔作品

我一直持有的观点是,作为初学行书的范本,所遵循的原则是:墨迹优先于碑刻,摹本优先于集字。

众所周知,《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以下简称《圣教序》)是很好的行书范本,但我建议如果学王羲之行书的话,可以先从墨迹入手,再学习《圣教序》。

《圣教序》字数众多,怀仁集王羲之作品中的字,缺失字拼贴组合而成,巧制精凿,非常好地体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明王世贞称其“备尽八法之妙”。《圣教序》集合王字字数之多,非其他勾摹本可以比拟,笔法精绝,笔势遒劲,终成为后人学王字的宝库。

学书法,要先专一再博爱!

怀仁集王羲之《大唐三藏圣教序》(局部)

王羲之没有真迹传世,目前我们所见的王羲之墨迹,要么是勾摹本,要么是临本。因为临本多少会加入作者自有的风格和用笔特征,所以我们这里讨论的墨迹指向的是勾摹本。

学习墨迹的好处很多,比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清楚用笔特征,起承转合之间的来龙去脉等细节。

再往大处看,字与字之间的大小、错落、浓淡枯湿的变化,以及作者对章法经营都一览无余,而碑刻由于材质的问题,许多方面的表现受到限制。因此,我个人认为学王羲之可以从墨迹入手,然后再深入学习《圣教序》。

学书法,要先专一再博爱!

王羲之《圣教序》中的“真”

《圣教序》正因为是集字,所以在章法和布局上已经做了很大的调整,而且石刻本身经过了再次加工和创造,和墨迹相比,缺少原创的笔性和笔趣,仅存大概的形体而已。而在字的大小、间距、正欹,以及字势的连贯会有所缺憾无法达到一气呵成,因为我们可以从《圣教序》学单字,从其他墨迹本学行气和章法。

我听过不少人反映,学硬笔行书时临毛笔字帖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取舍。确实,由于工具不同,写出来的结果就会不同。

学书法,要先专一再博爱!

王羲之《圣教序》中的“群”

用硬笔临摹行书,主要会出现几个问题:

一是受毛笔的线条表现力所影响,在临写过程中作者过分注重追求轻重对比或者牵丝引带而影响整体作品和线条的流畅性,这样的作品哪怕单字对比很像,也仅仅局限于形似,既表现不出毛笔的丰富笔性,又体现不出硬笔特征;

二是由于没有毛笔书写经验,又或者对所选毛笔行书字帖没有正确的审美认识而无法体现所学范本的风貌;

三是一直在临写,却也仅限于临写,脱离字帖后不会写,或者字帖中没有出现的字就不会写。

学书法,要先专一再博爱!

王羲之《圣教序》中的“有”

关于临帖,我提倡的基本原则是临古帖。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我认为:

第一,需要多看帖。有时候读帖比临帖还重要,因为读帖时会很专注地只关注到原帖的字本身,而不需要像临帖时同时兼顾许多事情。这时候就更容易读懂整体,又读懂细节。

第二,需要看多帖。比如,我们学《圣教序》,可以同时把王羲之手札、《兰亭序》等一起对比分析,这时候就更容易了解其风格特征。我们还可以扩大一步地多看看其他的行书字帖,将自己的眼光放到更宏观的位置上,通过不断地对比来调整和提升自己的认识。

学书法,要先专一再博爱!

王羲之《妹至帖》摹本

规格 25.3cm×5.3cm

第三,需要练毛笔字。通过毛笔临帖能更好地体会原帖,从而体现在硬笔的临摹上。

第四,要专一。古代经典范本众多,很多人容易这个也喜欢、那个也喜欢,于是蜻蜓点水、邯郸学步,到头来没掌握正确技法而写了一手油腻的自由体。我们可以选一个自己喜欢也比较有把握的范本,进行深度学习,在学好学精这一个范本之后,再“遍临百家”。

总之,我们通过纵向的深入学习和横向的对比分析来临摹字帖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学书法,要先专一再博爱!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行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楷书的快写,然而又有区别。写好楷书是为行书打下良好的基础。掌握了楷书规则,才能更好地深入学习行书,所以学好行书要有扎实的楷书基础。从而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起收上,减少顿挫的动作;在使转上,行书将许多楷书的折变为转;在笔画上,行书可以进行简省和合并;在笔画之间,行书可以变断为连;在大小上,楷书大小变化不大,而行书可以丰富表现大小;在空间上,楷书以平正匀称为主,而行书要打破均匀。

学书法,要先专一再博爱!

周培纳毛笔作品

行书抱琴归去横幅

我自己在创作前很少用硬笔打小稿,除非是一些不大常见的篆书写法,为了避免写错,会先查好字,将大致模样写在备用纸上,创作中也不会照搬。

至于行书创作,可分为两方面看。从整件作品的章法和所要展现的风格来说,是需要预先考虑好的,尤其是大作品或者构成元素丰富的作品,做到心中有数,或者打个简单的小稿是很好的。而从具体的每个字的书写来说,我则从不打稿,无论硬笔还是毛笔。我不很喜欢行书书写过程中有太多事先“设计”好的痕迹。因为我觉得行书展现性情,每一次写出来的效果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正是这些不一样,才是行书的生命和意义。即便打了小稿,我也倾向于认为创作是小稿的艺术发挥而不是完全复制。

学书法,要先专一再博爱!

王羲之手札(唐摹本)

谈到临摹,我的建议是多看帖、看多帖、先专一再博爱。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清空自己”。我建议硬笔爱好者放弃已有的认知,不要把硬笔的方式拿来套毛笔。经典范本是硬笔学习的源泉,我们需要用毛笔的视野来观照硬笔,而非相反。

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硬笔书法爱好者,在硬笔学习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和不少成绩,其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书写技巧和审美而选择开始写毛笔字,这是很好的方法。/

学书法,要先专一再博爱!

集王羲之《兴福寺半截碑》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高岛本

但事与愿违的是,很多硬笔爱好者把毛笔字写出了“硬笔味”,即将毛笔字写成了硬笔字的放大版。我在这里没有任何贬低硬笔的意思,我想表达的是物尽其用,每种不同的工具应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其特性,而不是成为其他工具的附属品。

同理,硬笔也没有必要过分追求如同毛笔一般的轻重对比,应该有自己的风格语言。一个优秀的作者,必须是一个勤于思考,有独立精神的人。艺术尊重不同,否则便不存在艺术一说。如果每个人只是千篇一律地模仿,那么,世界上只有一个王羲之,而剩下的全是带着王羲之面具的仿制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