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法,要先專一再博愛!

關於行書是否可以作為初學的書體這個問題,我並不推薦將行書作為初學的書體。

顧名思義,行書有快寫的意思,快寫需要在筆法正確並且有一定熟練程度的基礎。楷書作為行書的基礎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學習行書的正途。

從廣義上講,正書包括篆書、隸書、楷書,都可以作為行書的基礎,不一定只是楷書。先學習書法的基本筆法,學習“規矩”,在紮實的基礎上再寫行書。

學書法,要先專一再博愛!

周培納硬筆作品

我一直持有的觀點是,作為初學行書的範本,所遵循的原則是:墨跡優先於碑刻,摹本優先於集字。

眾所周知,《集王羲之書聖教序》(以下簡稱《聖教序》)是很好的行書範本,但我建議如果學王羲之行書的話,可以先從墨跡入手,再學習《聖教序》。

《聖教序》字數眾多,懷仁集王羲之作品中的字,缺失字拼貼組合而成,巧制精鑿,非常好地體現了王羲之書法的藝術特徵,明王世貞稱其“備盡八法之妙”。《聖教序》集合王字字數之多,非其他勾摹本可以比擬,筆法精絕,筆勢遒勁,終成為後人學王字的寶庫。

學書法,要先專一再博愛!

懷仁集王羲之《大唐三藏聖教序》(局部)

王羲之沒有真跡傳世,目前我們所見的王羲之墨跡,要麼是勾摹本,要麼是臨本。因為臨本多少會加入作者自有的風格和用筆特徵,所以我們這裡討論的墨跡指向的是勾摹本。

學習墨跡的好處很多,比如我們可以清晰地看清楚用筆特徵,起承轉合之間的來龍去脈等細節。

再往大處看,字與字之間的大小、錯落、濃淡枯溼的變化,以及作者對章法經營都一覽無餘,而碑刻由於材質的問題,許多方面的表現受到限制。因此,我個人認為學王羲之可以從墨跡入手,然後再深入學習《聖教序》。

學書法,要先專一再博愛!

王羲之《聖教序》中的“真”

《聖教序》正因為是集字,所以在章法和佈局上已經做了很大的調整,而且石刻本身經過了再次加工和創造,和墨跡相比,缺少原創的筆性和筆趣,僅存大概的形體而已。而在字的大小、間距、正欹,以及字勢的連貫會有所缺憾無法達到一氣呵成,因為我們可以從《聖教序》學單字,從其他墨跡本學行氣和章法。

我聽過不少人反映,學硬筆行書時臨毛筆字帖無從下手,不知道如何取捨。確實,由於工具不同,寫出來的結果就會不同。

學書法,要先專一再博愛!

王羲之《聖教序》中的“群”

用硬筆臨摹行書,主要會出現幾個問題:

一是受毛筆的線條表現力所影響,在臨寫過程中作者過分注重追求輕重對比或者牽絲引帶而影響整體作品和線條的流暢性,這樣的作品哪怕單字對比很像,也僅僅侷限於形似,既表現不出毛筆的豐富筆性,又體現不出硬筆特徵;

二是由於沒有毛筆書寫經驗,又或者對所選毛筆行書字帖沒有正確的審美認識而無法體現所學範本的風貌;

三是一直在臨寫,卻也僅限於臨寫,脫離字帖後不會寫,或者字帖中沒有出現的字就不會寫。

學書法,要先專一再博愛!

王羲之《聖教序》中的“有”

關於臨帖,我提倡的基本原則是臨古帖。針對上述這些問題,我認為:

第一,需要多看帖。有時候讀帖比臨帖還重要,因為讀帖時會很專注地只關注到原帖的字本身,而不需要像臨帖時同時兼顧許多事情。這時候就更容易讀懂整體,又讀懂細節。

第二,需要看多帖。比如,我們學《聖教序》,可以同時把王羲之手札、《蘭亭序》等一起對比分析,這時候就更容易瞭解其風格特徵。我們還可以擴大一步地多看看其他的行書字帖,將自己的眼光放到更宏觀的位置上,通過不斷地對比來調整和提升自己的認識。

學書法,要先專一再博愛!

王羲之《妹至帖》摹本

規格 25.3cm×5.3cm

第三,需要練毛筆字。通過毛筆臨帖能更好地體會原帖,從而體現在硬筆的臨摹上。

第四,要專一。古代經典範本眾多,很多人容易這個也喜歡、那個也喜歡,於是蜻蜓點水、邯鄲學步,到頭來沒掌握正確技法而寫了一手油膩的自由體。我們可以選一個自己喜歡也比較有把握的範本,進行深度學習,在學好學精這一個範本之後,再“遍臨百家”。

總之,我們通過縱向的深入學習和橫向的對比分析來臨摹字帖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學書法,要先專一再博愛!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行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楷書的快寫,然而又有區別。寫好楷書是為行書打下良好的基礎。掌握了楷書規則,才能更好地深入學習行書,所以學好行書要有紮實的楷書基礎。從而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

在起收上,減少頓挫的動作;在使轉上,行書將許多楷書的折變為轉;在筆畫上,行書可以進行簡省和合並;在筆畫之間,行書可以變斷為連;在大小上,楷書大小變化不大,而行書可以豐富表現大小;在空間上,楷書以平正勻稱為主,而行書要打破均勻。

學書法,要先專一再博愛!

周培納毛筆作品

行書抱琴歸去橫幅

我自己在創作前很少用硬筆打小稿,除非是一些不大常見的篆書寫法,為了避免寫錯,會先查好字,將大致模樣寫在備用紙上,創作中也不會照搬。

至於行書創作,可分為兩方面看。從整件作品的章法和所要展現的風格來說,是需要預先考慮好的,尤其是大作品或者構成元素豐富的作品,做到心中有數,或者打個簡單的小稿是很好的。而從具體的每個字的書寫來說,我則從不打稿,無論硬筆還是毛筆。我不很喜歡行書書寫過程中有太多事先“設計”好的痕跡。因為我覺得行書展現性情,每一次寫出來的效果都不會是完全一樣的,正是這些不一樣,才是行書的生命和意義。即便打了小稿,我也傾向於認為創作是小稿的藝術發揮而不是完全複製。

學書法,要先專一再博愛!

王羲之手札(唐摹本)

談到臨摹,我的建議是多看帖、看多帖、先專一再博愛。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學會“清空自己”。我建議硬筆愛好者放棄已有的認知,不要把硬筆的方式拿來套毛筆。經典範本是硬筆學習的源泉,我們需要用毛筆的視野來觀照硬筆,而非相反。

我們可以看到不少硬筆書法愛好者,在硬筆學習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和不少成績,其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書寫技巧和審美而選擇開始寫毛筆字,這是很好的方法。/

學書法,要先專一再博愛!

集王羲之《興福寺半截碑》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高島本

但事與願違的是,很多硬筆愛好者把毛筆字寫出了“硬筆味”,即將毛筆字寫成了硬筆字的放大版。我在這裡沒有任何貶低硬筆的意思,我想表達的是物盡其用,每種不同的工具應該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其特性,而不是成為其他工具的附屬品。

同理,硬筆也沒有必要過分追求如同毛筆一般的輕重對比,應該有自己的風格語言。一個優秀的作者,必須是一個勤于思考,有獨立精神的人。藝術尊重不同,否則便不存在藝術一說。如果每個人只是千篇一律地模仿,那麼,世界上只有一個王羲之,而剩下的全是帶著王羲之面具的仿製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