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天天读——《杂阿含经》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佛经天天读——《杂阿含经》卷第一/(三)灭苦经

一、原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经天天读——《杂阿含经》卷第一/(三)灭苦经

二、经文参考释义

【原经文: 如是我闻】

【参考译文】:(阿难尊者说)如下的经教,是我与众结集者都亲自经历与听闻到的。

佛经天天读——《杂阿含经》卷第一/(三)灭苦经

【原经文: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参考译文】:

有一段时间,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注】:“祇树给孤独园”,梵文Jetavanavihāra,著名佛教圣地,亦称胜林给孤独园、祇桓精舍、祇洹精舍、祇园精舍等,位于古印度憍萨罗国(Kosala,亦作拘萨罗)的王都——舍卫城(Sravasti,室罗筏悉底)城南门外五里,内有浮图十二,讲堂七十二,房屋三千六百,楼阁五百。始建于释迦牟尼佛成佛后第六年,是给独孤长者和祇陀太子共同发心建造的,故称为“祇树给孤独园”,和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一道并称于佛教最早的两大精舍。佛世尊在此居住约二十五年,宣讲了许多著名的经典,如《楞严经》、《金刚经》、《阿弥陀经》、《胜鬘经》等。精舍遗址约相当于今天印度境内拉布提河南岸的塞特马赫特(Setmahet,或Sanetnmaheeh)。据《大唐西域记》,玄奘法师赴天竺取经来此时,精舍已然湮毁,“都城荒颓”、“伽蓝数百,圮坏良多”。

佛经天天读——《杂阿含经》卷第一/(三)灭苦经

【原经文: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参考译文】:当时,世尊告诉出家追随他修行的各位弟子。

【注】

1、“世尊”:梵语Lokana%tha音译“曰路迦那他”、或Bhagavat音译“婆迦婆”,意译为“世尊”,译为世尊。佛之十大尊号之一。以佛具万德为世间所敬仰与尊重之故而称之为“世尊”。又意为于世间独尊之义。

2、“比丘”:佛教用语,巴利文:Bhikkhu,梵文:Bhiku的译音,又译作“比呼”、“比刍”,意译“乞士”(乞食)、“出家人”、“净持戒”、“怖魔”(使诸魔恐惧)、“董士”、“破烦恼”(破恶)、“除馑”、“净命”,为佛教“五众”之一,指佛教已受250条具足戒的出家修行男性,按当时佛教的戒律,出家的佛弟子必须护持三衣一钵以托钵乞食活命。

佛经天天读——《杂阿含经》卷第一/(三)灭苦经

【原经文: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

【参考译文】:

对于从内到自己的身体,外到生活中物质世界常见的植物、动物、山川、河流、现象界的一切;小到邻虚尘,大到日月星辰、天体等等,如果我们不能去正确观察、了解、体证,就不知道、不明了无论它们的轻重、大小、形状、多少、远近如何,无论它们特性、特征怎样,又是怎么生成、怎样灭去,规律又是什么,它们都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依一定的因缘条件暂时和合而成的,都是或显性或隐性、或缓慢或迅速地不断变化的,都不是恒常的,也不知道它们都是此生彼灭,此灭彼生,互为因缘,生灭相续,缘起甚深,是没有自性的,因而就无法抗拒内心对色身的欲贪,对物质的贪婪,就不能够断除对色身、对物欲的执迷,无法挣脱欲贪所带来的挂碍与束缚,因而就不能断尽烦恼与痛苦,当然就无法脱离六道生死轮回的苦海了(在这里,佛陀并不是要我们断除对色身生存最基本物质的所需,而是要我们放下保证生存基本需要之外的物欲贪求)。

【注】:

1.“色”:①以有质碍为性,泛指一切物质以及由之所引发的各种现象;②指色身。本经此处主要指色身。③指色蕴(又作色阴),从小到邻虚尘,大到天体和宇宙的一切有质有碍类的事物所组成的集合或类别(即物质类)的通称。为五蕴(阴)之一。蕴(阴),积集义。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释“五蕴”中有文字云:“作有为法之用,无纯一之法,或同类,或异类,必多数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则概谓之阴,或蕴”。

2.“知/不知”:“知”,术语,了了自觉也。“不知”者,《传通记糅钞》卷六曰“小乘之果佛,因未断‘不染污无知’,故闇昧于世间事法;其事虽多,以十不知境为首。即:(1)味,指诸法之味。(2)势,指损益之势。(3)熟,指物之成熟。(4)德,指物之德用。(5)数,指物之数量。(6)量,指大小之量。(7)处,指远近等处。(8)时,指远近等时。(9)同,指物之相似。(10)异,指物之差别。《禅源诸诠》二曰:“问:诸缘绝时,有断灭否?答:虽绝诸念,亦不断灭。问:以何证验,云不断灭?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师即印可云:只此是自性清净心,更勿疑也……”。

3、“明”:(1)佛教术语,梵语vidya^,巴利语vijja^。音译作费陀、苾驮,即灼照透视之意,指破除愚痴之闇昧,而悟达真理实相,无所障无所碍之神圣智慧。其以慧为性,因慧能破愚痴,照了烦恼之黑暗,了知诸法实相,故称为“明”。虽有世智辩聪,却不能通达真理实相者,不名为“明”。

①佛陀圆满具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三明,以及身口之行业,故于十号之中有明行足之尊称。

②初地以上之菩萨观三世诸法实相而心明了,故于“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五种菩提中以明心菩提为初地以上菩萨所悟之菩提。

③据《六十华严经·十明品》载,十地菩萨具有如下十种智明,又称作“十明”、“十智明”,《八十华严》译为神通,故又作“十通”。即:

❶他心智明,全称善知他心智明,指菩萨对一切众生的心念,如实了知。

❷天眼智明,全称无碍天眼智明,指菩萨明了无碍地照见一切色相。

❸宿命智明,全称深入过去际劫无碍宿命智明,指菩萨对自己或他人的过去世之事,悉能如实了知。

❹未来际智明,全称深入未来际劫无碍智明,指菩萨能如实了知一切众生,于未来世流转生死,若出若没。

❺天耳智明,全称无碍清净天耳智明,指菩萨能随意自在听闻十方世界一切音声。

❻神力智明,全称安住无畏神力智明,指菩萨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大神通力,于十方世界,若来若去,自在无碍。

❼分别言音智明,全称分别一切言音智明,指菩萨能如实了知一切众生的语言差别,听得懂一切众生的语言。

❽色身庄严智明,全称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明,指菩萨能化现种种色相,度化众生。

❾真实智明,全称一切诸法真实智明,指菩萨能如实了知一切诸法。

❿灭定智明,全称一切诸法灭定智明,指菩萨入于一切法寂灭正受,而不舍一切所行。

《八十华严经·离世间品》说菩萨有十种善巧智,又称作“十明”、“十智明”。即:

❶知众生业报智明:指知一切众生的业报。

❷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指知一切众生的境界寂灭清净,远离诸戏论。

❸知一切所缘唯是一相智明:指知一切众生种种所缘,唯是一实相之理。

❹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指能以无量微妙音声,普令十方一切世界闻知。

❺普坏染着心智明:指普坏一切众生染着之心。

❻能以方便受生智明:指方便示现受生、不受生。

❼舍离想受境界智明:指完全舍离一切想受的境界。

❽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指知一切法非相、非无相、一性、无性、不可分别,且了知种种诸法,于无量劫分别演说。

❾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指知一切众生的受生因缘不可得,本来无生。

❿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指知一切众生无生空寂,一切行如影像,且恒行菩萨之行,能于生死海,平等济度一切众生。

(2)以真言能破烦恼之愚暗,故为“咒”的别称。又,陀罗尼(咒)以佛放光明于光中所说,故云明。

佛经天天读——《杂阿含经》卷第一/(三)灭苦经

【原经文: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

【参考译文】:

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由此而生的种种痛苦,也不能断由于对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所带来的种种痛苦。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缘起甚深的。要彻底断苦,除了断除对色身与物质的欲贪,还要断除对受、想、行、识的欲贪。如何断呢?与上面同样的道理,如果不能如实观察自己的身心,就不能如实了知、实证、通达自己身心的觉受状况(受)、欲念产生过程(想)、思维过程(行)、意识的认识与了别活动(识)等心理现象的升起、持续、消失的情况与规律,就不知道、不明了觉受状况(受)、欲念产生过程(想)、思维过程(行)、意识的认识与了别活动(识),也是依境相为缘而生而灭的虚妄不实的假相,它们也是无常生灭,变化不定,缘起甚深,了无自性的,因而就不知道、不明了受(觉受的本身以及与所感所受)、想(生欲念者、欲念本身、欲贪对象、欲念的生灭过程)、行(因欲念而产生的思维本身,以及思维的生灭过程、思维对象)、识(对人、事、物性状、规律认识与了别的能力、认识与了别过程、认识与了别的对象)都非我、无我,因而就不能断除对五阴(自我五官感受、身心感受)的执着,就会始终羁绊于对五阴的欲贪(自我五官感受、身心感受),因而就不能断除当下之身心痛苦与未来世的轮回六道之苦,无法获得无欲无贪所带来的身心自由的快乐。

佛经天天读——《杂阿含经》卷第一/(三)灭苦经

【原经文: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断苦。】

【参考译文】:

各位出家求解脱的修行人,如果能通过如实观察、思维而了知、通达如下实相:色身与宇宙万物皆是缘起甚深的,它们无一不是因缘生、因缘灭,此生彼灭,此灭彼生,互为因缘,生灭相续,变化无常,了无自性的;如果能明了此理而远离并断除对色身、物欲的贪图欲求,则能断除对色身及物质的欲望贪图所带来的羁绊与束缚,断除由此带来的当下与未来世轮回六道的痛苦。

佛经天天读——《杂阿含经》卷第一/(三)灭苦经

【原经文: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

【参考译文】

就这样同样地如实观察自己的身心,对如实观察到的受、想、行、识等等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进行思维、体悟,从而了知并通达其生灭过程与生灭规律,亲证其实相也同样缘起甚深,它们依境相为缘而生,依境相为缘而灭,它们与物质现象一样,也是因缘生、因缘灭,此生彼灭,此灭彼生,互为因缘,生灭相续,变化无常,了无自性的;亲自证得色、受、想、行、识,皆非我、无我,从而远离并断除对色、受、想、行、识的欲望贪图,就能彻底断除此生与来世的一切痛苦,永远脱离苦海。

佛经天天读——《杂阿含经》卷第一/(三)灭苦经

【原经文: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参考译文】:这时,每一个听闻佛陀教导的随佛修行的出家人,都法喜充满,高兴地认真按照世尊的开示,认真去思维、去体证。

佛经天天读——《杂阿含经》卷第一/(三)灭苦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