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Q Focus|怎样准确理解一个人?我们一起面对面探讨吧


GQ Focus|怎样准确理解一个人?我们一起面对面探讨吧


如何准确理解一个人?在《智族GQ》编辑部内部,讨论从未停止,甚至会延续到发稿几个月后。

很多情况下,这种讨论都得不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事实上,也不可能达成明确的答案。但我们依旧认为,这样的争论是必要的,值得的。

10月27日下午两点,我们将把以往在《智族GQ》编辑部内部展开的讨论,放置在公共空间中与大家共同探讨。等待你的到来。

人物特稿写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人物予以足够深入的观察和理解,还原人物与人性的真实面貌。然而,这注定是一条没有终点的道路,即便花费再大的努力,我们都无法还原全部的事实,描摹全部的真相——尤其是当我们想要写的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个“人”。

但人物特稿并不因此而丧失它的魅力。相反,在所有的新闻题材中,人物特稿总能激起最广泛的关注和最热烈的讨论。在编辑部内部,这样的讨论从未停止,甚至会延续到发稿几个月后。

很多情况下,这种讨论都得不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事实上,也不可能达成明确的答案。人性之复杂深邃,永远没有尽头。但我们依旧认为,这样的争论是必要的,值得的。理解一个人,这不只是职业写作者的一份工作,更是每个人认知世界的重要路径,是每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课题。

10月27日下午两点,我们在王府中环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等待你的到来。(请点击文末小程序报名)我们会把以往在编辑部展开的讨论,放置在公共空间中与大家共同探讨。我们不会大谈特谈永远得不出结论的理论与概念,而会结合近期操作的几篇人物特稿,由它们的作者讲述各自眼中的人物与人性、理解与误解。

究竟应该如何准确理解一个人呢?在面对面的交流探讨之前,报道组的成员于蒙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下她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感受。以下是于蒙的讲述:


GQ Focus|怎样准确理解一个人?我们一起面对面探讨吧



我在《李阳依旧疯狂》里写到一个叫昝强的年轻人。在李阳的演讲课上,他不断挥舞手臂,重复李阳的每一句话,虔诚的模样让我惊讶。我的第一反应是,他属于“如果我不做采访就永远不会认识的”那类人,我其实并不知道该怎样理解他。

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49岁,喊英语三十年。他是一代人的记忆,从《李阳依旧疯狂》的评论区就能看出,有人受到鼓励,有人感到恐怖。这些人逐渐成长,意识到“疯狂”的荒诞,但李阳依旧在利用这种气质招揽信徒,并且让他们相信,只要跟着李阳,就能改变命运。

昝强就是信徒之一。采访后我知道,他来自山区,家庭清贫,借网贷学演讲。他为了还钱省吃俭用,却仍要再借钱上李阳的课,他把李阳当成精神信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我说,“和各种人接触,自然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GQ Focus|怎样准确理解一个人?我们一起面对面探讨吧



他说的各种人,是“成功学大师”、“世界人脉学第一人”、“环球资源整合专家”。这些人宣扬“屌丝逆袭”,他在迷茫中受到鼓舞,获得信心,认为自己也能成功。在这个层面上,我理解他的行为。但我时时想,这是否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理解?我是否必须进入他的生活,见证他的遭遇和喜怒哀乐,才能真正平视他,理解他?

在这篇文章里,昝强不是主角,因此问题还并不太突出。后来我又写了《麦田里的爆文制造者》,故事关于一家农村里的自媒体工作室,老板李传帅带着二十几个农村妇女做网络爆文,收入超过城市白领。后来我亲耳听到一位读者说,这篇文章让她感到不适,因为觉得作者在凭借城里人的优越感对另一群人指手画脚。


GQ Focus|怎样准确理解一个人?我们一起面对面探讨吧



我反驳说这是对我的误解,但我也承认,造成误解的也许就是我自己。我一直在反思,对这两个/群人的理解不够充分,采访不足是最大的问题。就算存在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他们最细微琐碎的生活究竟如何,我终究没有看到,这是难以弥补的遗憾。

但我还想说(并不是给自己找借口),即使建立在(我认为)充分的采访基础上,理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第一次做特稿时就有这样的体会。尤其当我希望和采访对象达成互相理解,希望事情有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我和采访对象往往都会感到失望。

《清白之后》主要写两个人物,周远和他的母亲李璧贞。1997年,周远被冤入狱,坐牢15年。在这期间李璧贞不断上访,最终使案件平反,周远重获清白。然而出狱之后,周远和母亲的关系彻底变了,他们争吵、冷战、互相抱怨,说难以入耳的脏话。冤案改变的远不止他的生活习惯和社会技能,也不仅改变了周远本人。母子关系几乎是他仅剩的社会关系,却成了这副不堪的模样。采访时我也会劝解他们,但更多的时候我只是观察。我把这些细节写进文章里,这是理解人物处境的关键。


GQ Focus|怎样准确理解一个人?我们一起面对面探讨吧


但一个观察者不带感情的讲述,怎么能让人感到被理解?果然我接到电话,李阿姨生气地问我,为什么要把那些写出来?我知道我的解释对她来说是无力的。误解已经形成。她或许纳闷,不久前那个陪她说话,让她觉得“是我女儿就好了”的记者,怎么就变了一个人?

所以作者和人物之间的互相理解是可能的吗?我看到周远不习惯坐在床上,总坐板凳,没有板凳就蹲着,看到他不停用纸巾擦桌子,把手机放在桌角一遍遍对齐。这些下意识的动作,他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我的理解是监狱生活留下的痕迹。所以我问他在监狱里每天都做什么,监房什么样子,是不是不能坐在床上,卫生不好扣几分。周远能理解我的工作,配合回答问题,但有时也表现出不耐烦,你问这么细干什么?你到底想写什么?

采访中,我的同情是真的,安慰也发自内心,但最终不能在稿子里写明;他们盼着尽快得到国家赔偿,我帮着出主意想办法,却终不能为他们大声疾呼。真诚有时会成为误解的源头,我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GQ Focus|怎样准确理解一个人?我们一起面对面探讨吧



我也知道这种对“皆大欢喜”的希望是没必要的,我的责任也不在于此,但有时仍免不了会对自己感到失望。采不到、采不够、写不好,会对自己失望;采够了、写出来、效果不错,但处理不好和采访对象的关系,也会对自己失望。

那么让人充满希望的是什么?也许是,在我看见、验证、呈现之后,真实本身生出了力量,打动了读者。李阳的前妻在报道发表后发来邮件说,“作为编辑,我能够客观地审视作品。我觉得你真明察秋毫,几乎一切事情都注意到了。所有的最好的作家 “show, don't tell." 你绝对成功。作为李阳前妻子,这文章把我的心击成碎片。”

读者,尤其是主人公的前妻这样身份的读者,她的理解尤为珍贵。但对我来说,误解也很重要。误解让我看清自己,让我感到每一次采访、每一篇稿子都是无法重来的,要认真再认真,慎重再慎重。█

GQ Focus|怎样准确理解一个人?我们一起面对面探讨吧


正如于蒙所说的这样,对于一个写人物特稿的作者而言,更进一步讲,对于每一个试图理解他人的人而言,每一次对人的探索与了解,都是理解和误解的总和。不只是于蒙,GQ报道组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又一个操作案例和相关感受,想跟大家一同讨论。

10月27日下午两点,我们在王府中环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等候你的到来。

关注微信公众号“GQ报道”,在最近一篇推送末尾报名。

报名结果将以短信形式通知,注意查收

* 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智族GQ》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