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距宝鸡市96公里。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法门寺占地1.06万平方米,自南而北有山门、铜佛殿、真身宝塔、大雄宝殿等。仍为唐代塔院建筑布局。寺内存唐至清代碑碣十余通,宋元以来佛经653卷,佛像106尊。1987年清理地宫时出土各种质地的珍贵文物六百多件(组)。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山门,佛寺院的大门,由于佛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一般是三门而立,中间大两边小,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故''山门''也称''三门'',也以山门做寺院的别称。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盘人居地,故由三门入。三门俱开,从那门入从信门入。凡夫圣贤人,平等无高下,只在心垢后,取证如反掌。前殿始建于民国28年(1939年),为仿效明清建筑,内塑华严三圣,韦驮天将及十八罗汉像。据专家考证,法门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99年前后,现寺内尚存的北魏千佛残碑就是立塔建寺后不久树立的。当时称''阿育王寺''(或''无尤王寺'')。隋朝时,改天下佛寺为道场,阿育王寺改为''成宝寺''。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它以皇家寺院落的显赫地位,以七次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对唐朝佛教、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初时,高祖李渊改名为''法门寺''。武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民在这里度僧80名入住法门寺,宝昌寺僧人惠业为法门寺第一任住持。唐朝贞观年间,把阿育王塔改建为四级木塔。唐代宗大历三年(786年)改称''护国真身宝塔''。自贞观年间起,唐朝朝政府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对法门寺进行扩建、重修工作,寺内殿堂楼阁越来越多,宝塔越来越宏丽,区域也越来越广,最后形成了有24个院落的宏大寺院。寺内僧尼由周魏时的五百多人发展到五千多人,是''三辅''之地规模最大的寺院。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法门寺地宫

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87年2月底重修宝塔。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1988年,法门寺正式开放并举办了国际性的佛指舍利瞻礼法会。海内外诸山长老及各界代表共三百余人参加法会。十多年来,法门寺在前任方丈澄观、净一法师的住持下,相继建成大雄宝殿、玉佛殿、禅堂、祖堂、斋堂、寮房、佛学院等仿唐建筑。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吊装法门寺地宫文物时的情景

至1981年秋,真身宝塔因连日阴雨倒塌,塔内所藏的造像和经卷跌落。经过清理,发现有宋刻《毗卢藏》20残卷,元刻《晋宁藏》579卷,元刻《秘密藏》33残卷,清抄《妙法莲花经》7卷,民国抄经200余卷。其中《晋宁藏》和《毗卢藏》是今已十分罕见的珍本经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版本价值。

法门寺唐代地宫的清理和发掘遗迹包括明代塔基、唐代塔基和唐代地宫三个部分。发掘总面积为1300平方米。明代塔基叠压在唐代塔基之上,近于圆形,下用夯土筑成。唐代塔基包括外围部分和中心方座两部分。其外围为一正方形,由五层夯土筑成。夯土之中沿周边分布着19个唐木塔的支架柱础。中心方座在塔基中部的方形夯土台基,其正下方,对着唐代地宫后室基槽。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法门寺地宫全景

唐代地宫坐北向南,近于''甲''字形布局。长21.2米,宽2-2.55米不等。地宫前有21级踏步漫道,下为长方形平台,经台后甬道即为前室,入里为中室(主室),最里为后室和后室秘龛。踏步漫道、平台和秘龛由方砖铺成;甬道和前、中、后室全用石块构筑。除了前室门前有两通碑石之外,四枚佛指舍利和各类文物出自前室、中室和后室之内。从发掘情况来看,法门寺唐代的地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

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

出土的纺织品数量较多, 均散布于各室砌石地面上,堆积放置,已有许多灰化。据地宫中''衣物账''碑所记,丝织品总数700余件,从保存较为完好的丝织品来看,有唐代的绫、罗、纱、绢、绵、绣和印花贴金、描金、捻金、织金品,其中菱纹织金锦和捻金线,在唐代实物中是首次发现。菱纹织金锦的捻金线,其直径仅0.1毫米左右。捧真身菩萨袱残件,每平方厘米有经丝72根、纬丝14根。平绣中有齐针、接针、顺线、钉线、圈金、铺绒加刻鳞等多种针法,技艺极为高超。这些文物,大都是唐代后期的懿宗、僖宗、惠安皇太后等人所供奉。其质量之精、数量之多和内涵之丰富,在考古发掘中是极为罕见的。许多金银器物的形制和精工为前所未有。丝织品的数量较大,品种较全,被人称为''划时代的发现''。引人注目的秘色瓷的发现,其定名和断代有了可靠的根据,可作为陶瓷研究中悬而未决的秘色瓷的断代标本。琉璃器原产于西亚一带,这些器物从形制看应为公元五世纪到九世纪的产品,反映出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