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戶外廣告代理公司靠什麼一年掙3個億?

洞悉中國廣告的未來,必須深入剖析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所導致的傳播方式的革命性鉅變,以及由此所引發的眼下整個傳媒業格局的顛覆、尤其贏利模式的革新與再造。中國廣告公司單純靠創意賺錢的不多,靠發佈廣告從媒體那裡賺錢的不少。靠創意賺錢的已向提供市場整合營銷策略的方向轉變,靠媒體賺錢的在跨省區或跨媒介整合、朝提供一站式綜合投放服務的方向轉變。這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也是現階段客戶發展的要求。

一個戶外廣告代理公司靠什麼一年掙3個億?

中國現如今的媒體太多,過於碎片化的媒介環境,反而突出了戶外媒體的價值。某些情況下,傳統媒體已經成為落後和low的代名詞。不開玩笑,上央視甚至沒有上某個公眾號頭條來的有話題性。可在傳播行業看似質變的過程中,藏著令人難以看透的真相。央視廣告經營管理中心任學安主任談及他進入廣告傳播行業兩年多來的感受。

“企業主的戶外廣告費用並沒有減少,只是散落到各處,市場一定不好。”“戶外衰落了嗎?沒有影響力了嗎?大家總是在不停遊說。”“兩年前,大家開始注重投放數據的真假,這不是風氣,這是潮水退去後,誰在沙灘上沒穿衣服。”相比廣告圈流行的經濟下行、廣告主預算減少、傳統媒體已死、大眾痴迷於社交網絡和移動終端的說法。如此言論犀利太多。而央視“國家品牌計劃”媒介產品的巨大反響則給了上述言論莫大支持。

根據CODC的數據,2016年全國地鐵媒體投放總花費約為274億,同比增長16%,在全國戶外媒體投放淨值呈負增長的態勢下,地鐵媒體仍穩定發展。相應的創意玩法、創意內容也層出不窮。品牌對地鐵的使用已經達到極致,不禁要問:還有哪家沒投過地鐵廣告?雖然很多內容實際都還有不少提升空間吧。當然選擇一個合適的投放載體和地鐵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的企業或者品牌也想獲得這樣的投放效果,那麼可以利用戶外決策媒體大數據技術先對投放位置進行效果評估,確定上刊計劃後用戶外決策APP進行投放驗收和監播,相信一定對您的品牌營銷起到非常有力的輔助。2017年7月,小黃人&小黃車高調宣佈“在一起”。基於小黃人形象設計的定製版“ofo大眼車”開始在北京各大商圈出現。要不是它倆的合體,很多人還沒有認真考慮過這事。在傳統媒介思維裡,這是不太能想象的。理論上做電影營銷大多在在微博、微信、豆瓣、公眾號上做策劃,然後創意跟進,進行媒體平臺傳播,會玩的還可以想想事件營銷,搞點事出來。偏偏這次,小黃人選擇了最出人意料的戶外投放渠道。

一個戶外廣告代理公司靠什麼一年掙3個億?

戶外廣告圈裡有三類公司:

A:創意很好,但不太會掙錢;

B:創意一般,但很會掙錢;

C:創意很好,又很會掙錢。

從流水上看,A類公司裡的佼佼者一年營業額5千萬以上,B類可以到1億,C類則可以超過1.5億甚至達到3億。數字的區隔往往比千言萬語更言簡意賅。“內容+媒介”已經成為這個時代裡最佳的媒介模式和盈利方向。內容依然是大眾的剛需,只是內容產生、獲取、轉移和流動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回到開頭阿迪達斯停止電視廣告的事,其CEO的原話是:“很明顯,年輕消費者主要通過移動設備來跟我們進行互動。數字化業務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你們不會再看到任何電視廣告了。”

這中間互動是重中之重。回想阿迪這兩年間的時尚之路,飢餓營銷、明星攻勢、話題製造,在一個接一個的爆款單品背後,無不體現著內容多元性與媒介多樣性的極致統一。媒介動力把這種最新的媒介環境稱之為媒介4.0時代。未來戶外廣告的內容生產模式會更加產品化、可流通化、可營銷化以及可傳播化。更多眾包、眾籌的生產分發形式會激發所有人的積極性,並形成從內容產出到最終發佈的合作共贏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