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四千多年歷史,有人說它是華夏文化傳承者,有人說只是件衣服

近段時間來又颳起了漢服的熱潮,收到很多人的追捧,在漢服穿戴的視覺上贏得了很多的掌聲。那麼你對漢服是怎麼去了解的呢?

承載四千多年曆史,有人說它是華夏文化傳承者,有人說只是件衣服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承載四千多年曆史,有人說它是華夏文化傳承者,有人說只是件衣服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鑑漢服特徵。

承載四千多年曆史,有人說它是華夏文化傳承者,有人說只是件衣服

嚴格意義上來講,元朝流行蒙古族服飾,清朝服裝為滿族服飾,這些服裝都屬於少數民族服飾,不屬於漢服。(元朝雖然壓迫漢族,但漢人還是可以穿自己的民族服裝——漢服的,清朝就不同了,妄圖消滅漢族的民族記憶,殘酷地“剃髮易服”,漢族人都被迫穿了異族服裝。)不少人其實對漢服是有誤解的,我們要明白漢服是“漢民族”的服飾,不是“漢朝”的服裝。

承載四千多年曆史,有人說它是華夏文化傳承者,有人說只是件衣服

中國自古以來又被稱為“華夏”,“華夏”一詞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佔有及其神聖的地位,這是今天的中國人不太好想象的。古老的元典《左傳》上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由此可見,華夏民族與禮儀之大、服章之美密不可分。或者說,漢服和漢禮儀就是華夏民族的主要特徵,以此區別於長期落後於華夏族的周邊蠻族。“中國”(古代所謂中國即中原華夏文明)也因此被尊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

承載四千多年曆史,有人說它是華夏文化傳承者,有人說只是件衣服

今天概括地談一下漢服所以成為漢服的三大特徵。非常重要哦!一句話:漢服的基本特徵為﹕交領右衽、無扣結纓、褒衣大袖,同時又以盤領、直領、箭袖、紐扣等為其補充。

這句話要分兩個層次來理解。其一,交領右衽、無扣結纓、褒衣大袖是漢服的三大顯性特徵、是成為漢服的主要條件。其二,歷史上漢人著裝也有跟這三條不一致的情況,體現了漢民族傳統服飾形態的豐富性,以及漢服的融合適應能力。

1.交領右

先說交領。左右衣領相交以裹縛身體,這在古代各民族包括西方的古代都是常見現象。另外,作為“交領”補充的是“直領”和“盤領”。直領就是領子從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來,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繫帶,有的則直接敞開而沒有繫帶。這種直領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領漢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盤領是男裝中比較多見的一個款式,領型為盤子狀的圓形,也是右衽的,在右側肩部有繫帶,在漢唐官服中採用,日常服中也有盤領款式。再說右衽。衽,本義衣襟。所謂右衽,右就是“往右”,將右襟掩覆於內,左前襟掩向右腋繫帶,反之稱左衽。左衣領蓋住部份右衣領,這樣左衣領的邊緣看起來就向右下傾斜,衣襟在外觀上呈現為“y”字形。

交領的兩直線相交於衣中線左右代表傳統文化的對稱學,顯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左右衽一內一外相重疊,此即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一個衣襟的系法,道家儒家的思想都有了。穿漢服交領衣,一定要右衽。絕對不能搞顛倒的。至於為什麼選擇右衽,與古人的方位觀念有關,也可能是為了生產生活方便。

承載四千多年曆史,有人說它是華夏文化傳承者,有人說只是件衣服

2.無扣結纓

結纓即繫帶,屬於“隱扣”。漢服的哲學是順應自然,用裁剪餘料做成纓帶連接衣片,幾乎不用釦子,更不用拉鍊、按扣等等。幾根細細的帶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系扎,一內一外就牢牢的固定了衣襟,可松可緊,便於調節,望之飄然若仙,同時還有利於腹部的保暖。另外一種是腰間的大帶(如腰封)和長帶子(如蔽膝),它不僅有實用性,而且有裝飾性,另外還有象徵性意義,象徵著權力。

承載四千多年曆史,有人說它是華夏文化傳承者,有人說只是件衣服

3.褒衣大袖

褒衣大袖即寬袍大袖。其中袖子的寬窄長短很有講究。一般漢服袖長為“回肘過腕”,即裁剪時要留出胳膊能回過彎的餘地,這樣胳膊彎曲時袖子長度不受影響,當著裝者曲臂時,這種大袖就會形成優美的流線。或於人的舉手投足之間,或於臨風屹立之時,寬博的衣袖便為人平添了古樸和諧、瀟灑飄逸的風韻。如果說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而袖子,則是圓袂,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

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袖寬且長是漢服中禮服袖型的顯著特點。漢服禮服一般都是寬袖,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采。一直以來,漢服袖子的標準樣式就是圓袂收祛(祛,袖口),先秦到漢朝所反映的實物無一例外都是如此。唐以後袖型多變,但漢服袖的主流依然是圓袂收祛。“袖寬且長”是漢服禮服袖型的主要特點,但不是唯一的款式,漢服常服袖型中,小袖、箭袖、短袖也很常見。主要有這幾種用法:參與日常體力勞動的庶民服裝、軍士將領的戎服、取其緊袖保暖的冬季服裝等。有時候歷史上各朝代的經濟文化和審美關注不同,在袖型上也有不同的表現。

承載四千多年曆史,有人說它是華夏文化傳承者,有人說只是件衣服

在前幾年其實許多的漢服愛好者有展開過漢服復興的活動的,但最終以失敗結束了。為什麼會失敗呢?那些漢服愛好者的觀點就是真的錯了嗎?並不是的!其實一個完整的民族文化體系,服飾是少不了的。沒有哪個人能真正做到“洋裝穿在身,我心依舊是中國心”。但是單單穿一件衣服又是無法復原我們完整的文化的,而是齊頭並進,相互發展,才能恢復我們的文化。漢服運動我是支持的,漢服不是文化的全部,但卻是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就像吃飯不代表人的一生,但是人的一生卻無法脫離吃飯。

承載四千多年曆史,有人說它是華夏文化傳承者,有人說只是件衣服

我們希望,通過復興漢服,來喚起華夏文化的重生,而不是穿一件衣服招搖過市就完了,那樣始終是達不到目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個人自身的文化修養,文化修養到了,漢服自在心中。我常想對漢服愛好者說,漢服不用天天穿,但是文化修養卻要天天去培養,這樣才體現漢服的重要性與尊貴性。所以漢服並不僅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蘊含著華夏民族最質樸、最崇高的理念——天人合一、與道相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