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地方官吏也很头疼:某些人不纳税,最多打一顿!

税收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不管哪个国家,哪朝哪代,政府最怕的就是财政出问题,小国还好说,对于明朝而言,疆域辽阔到哪块地方都有自己说不清的犄角旮旯,税收问题也就变得更复杂。

都说张居正执政厉害,厉害在哪?他的一个专长就是理财,他直接扭转了明朝财政亏虚的情况,不过即使这样,也有他处理不到的地方。

明代地方官吏也很头疼:某些人不纳税,最多打一顿!

明代税收相当复杂,就在于疆域辽阔,光县就有一千一百多,虽然都叫县,但县之间也有很大差距,有的富的流油,有的天天哭穷,这样的话,纳税的份额就有所不同了,说一个富县的缴税额是贫困县的三五百倍,这句话毫不夸张。

古代最重要的税收其实就是缴粮,涉及到粮食上,这就要跟土地挂钩,那就更复杂了,首先,官方有官方的度量衡,人家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测量方法,极其混乱。另外,土地不长腿,但是人长腿啊!今天我去这边开荒,明天我去那边开荒,这官府都能一一注意吗?再说,就算这块地今天是我的,我赌博输了,把地卖了,买主有事再卖地,折腾上几回,这个地归属谁,官府恐怕也难弄清楚。

明代地方官吏也很头疼:某些人不纳税,最多打一顿!

贫穷使人更贫穷,富裕使人更富裕,这句话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挺有道理,贫困县一直缴税低,那更多的收入可以进自己的腰包,按理说,不久就可以富裕起来了,但是大部分的贫困县仍然保持“贫困”,如果从高税收一下子降到正常税收,老百姓会觉得满足,但是从低税收涨到正常税收,老百姓表示,对不起,受不了这个心理落差,受不了的后果就是,继续拖欠官府的税粮,即使有小部分的农民已经成为了地主。图2

穷县有穷县的法子,富县也有富县的对策,一般而言,征税能达到百分之六十左右,就算一个临界点,过了这个点,富豪也要想办法不纳税了,也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就一个字“拖”,反正人多,大家都不交,官府也没办法,到时候新税征收的任务下来了,旧税还没交全呢!官府只能找各种理由免了那些税,这样做当然也有坏处,大家一看,反正最后也是给免了,这招好使,以后还这样。

明代地方官吏也很头疼:某些人不纳税,最多打一顿!

当然,官府对待欠税户也不是那么无能为力,那就是杀鸡儆猴,找几个有代表性的,抓来打一顿,让其他人看看这就是后果,但这招不仅没奏效,反而间接性发展起了一个新职业,那就是“倩人代仗”,以前有雇人行军打仗,那时就有雇人挨打,一般看看街头上的乞丐,哪个身强体壮要哪个,也就一天饭钱的事,这可比缴税划算多了。就算是在苏州这样富饶的地方,这样的事也是数见不鲜。图3

​当然还有有趣的一点,这税老百姓是交了,但各地官员还发明了个词,叫“常例”,每次的税收各地官员都从中捞点油水,最后能交上去多少,这就谁也不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