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人看重倫理,皇帝若違背,官員冒著被打死風險直諫!

倫理道德一直被提倡是因為這關乎到人類的本性,人若不講倫理則枉為人,但,倫理教育過了度,後果也是相當可怕的。

​明朝以倫理道德作為治國標準,看似收效不大,其實卻有著隱形的作用,且除此之外,再也難以找到一個代替的標準來規約眾大臣和百姓。人心晝夜轉,但倫理卻不會一朝一夕之間大變。倫理教育不僅有成效,還產生了一些較為畸形的產物。

明代人看重倫理,皇帝若違背,官員冒著被打死風險直諫!

明代一個出了名的被倫理教育支配的臣子是鄒元標,他的壯舉在於三次上書。第一次,在剛剛中進士時,雖然當時的他沒有一官半職,但好在才二十多歲,前途可期,但他就在張居正沒有按照禮制丁憂時上書天子,直言當朝首輔的過失。當然這一次讓他極為落魄,不僅沒了進士頭銜,還被降成士兵,在當時,貴州算得上是窮鄉僻壤了,他就被流放到那兒一待就是五年。

五年的時間夠一個人學乖了吧?人生也沒有多少五年,但鄒元標被調回京後,仍然堅持自我,並且這次動土動到了皇上頭上,當然也和他現在的職位有關,他回京後擔任給事中,作用就是諫言,監察,其實論官職也就是從七品而已。但朝廷中這麼多官,你參誰不好?鄒元標可有個性,上來就參皇帝,指責皇帝不清心寡慾,皇帝大筆一批“知道了”,算是對他網開一面,不追究他用詞過激。

明代人看重倫理,皇帝若違背,官員冒著被打死風險直諫!

有一有二就還有三,鄒元標不久就又上書,指責皇帝過而不能改,還搪塞臣子,裝腔作勢,毫無人君風度,這大帽子一扣,萬曆就惱了,準備再賜他一頓廷杖。

但是諫官是一個朝廷的耳朵,隨意杖斃諫官就意味著手下的諫官有可能為保命而不直言,這個朝代就有閉塞視聽的危險了。所以在君主是明君時,諫官大可直言,但是萬曆皇帝對這種人卻深惡痛絕,他認為這種人本身對皇帝並沒有持盡忠態度,他的所做作為只是為了自己能博得正直的名聲。

今人看來,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去求一個忠烈之名,似乎有點太傻,但是漫漫歷史長河,能留下姓名的有多少?連辛棄疾都說“贏得生前身後名”。可見古人對名聲的看重。

不過,這樣的事情也並非只發生在飽讀詩書的文人身上,為了名聲不要命的還有一個相當大的團體就是寡婦,她們有的是甚至還沒嫁人,未婚夫就死了,為了博一個貞潔的名聲而殉夫或者終身守寡,有的屬於自願,但發展到後來,就完全變了味道,尤其是在清代,成千上萬的婦女為此而死,在清朝《康烈女傳》記載,康烈女本是商人之女,地位極低,但因為未婚夫死而殉節,這一死,張家馬上身價倍增,以一人之死,換來滿門榮耀,無怪乎還有父母逼著女兒死,甚至在死後敲鑼打鼓歡送的情況。

明代人看重倫理,皇帝若違背,官員冒著被打死風險直諫!

這樣看來,鄒元標這大膽做派也不是毫無社會基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