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懟領導的年輕人,後來都怎樣了?

在職場中應該乖乖聽話還是路見不平一聲吼,就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可卻會讓一些人產生困擾。

最近一個剛剛工作一年的讀者發來消息,自己在一家創業型公司,主要從事軟件開發,江湖人稱程序猿。公司剛剛經歷過一波裁員,因為效益不好,現在只有18個人在公司。

一些項目總也紛紛辭職了,因為公司有一個人特別擅長討好領導,蘇大心理學高材生,可能比較會揣摩別人的心思,深得領導信任,整個公司也成了黨派紛爭之地,意見不合的得不到重用,有的看不下去也辭職了。因為待了一年很有情感,但是看到公司這個樣子又覺得沒有待下去的必要。

他特別想懟領導,覺得公司的經營戰略,目前的方向都太短視了,不能老是聽別人去粉飾太平,要做一些調整。可是又怕懟完以後自己被排擠,辭職,糾結不已。

那些懟領導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一.聽話,並不適用於所有情境。

在職場打拼,你會發現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概而論的,努力的不一定做的好,做的好的不一定會升職,聽話的人有時也不一定就是保險的正確的。

《異類》中曾提到過一個故事,1997年8月6日,一架由漢城(今首爾)飛往關島大韓航空801次航班,在降落前墜毀。

大韓航空801航班最後30分鐘語音記錄還原了墜毀事故發生前的情況:

機長:嗯……真是……太困了。(含糊不清的語句)

副機長:當然了。接下來是整個飛行過程最關鍵的部分。

副機長:你有沒有覺得雨下得更大了?在這個地方?

其實副機長本意是想提醒機長天氣狀況非常糟糕,不適合目視降落。

接著,隨機工程師又說:“機長,氣象雷達發揮了不小作用。”

其實也是在提醒機長天氣惡劣,但是都沒有站在自己的專業,角度上據理力爭,

飛機在降落過程中誤判機場位置,機組人員誤以為客機已經飛過頭還是看不到機場位置,打算拉高重飛,但其實飛機尚差5公里才到海拔78米高的跑道,故撞上了尼米茲山山腰201米處。

這次空難事故使228人遇難,航空公司受到公眾嚴厲的譴責與聲討。在一些情況下,乖乖聽話恰恰是自己專業範圍內的退步與妥協。選擇一個職業,就把這個專業做到極致,只有自己更專業,遇到問題才能據理力爭,更好地做好事情。

醫院裡在遇到比較嚴重的病人,會有一個多學科聯合會診,把每個科室的精英聚集在一起,討論進一步的治療方案,這時候每個人會根據自己的學科領域進行探討,不存在你比我職位高我就要乖乖聽你的。做工作也是如此,領導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專業領域,如果你足夠優秀,就要堅持自己的意見。

在羽翼未豐之前,要慎重;要對自己所堅持的深入考量得出最終結論,該堅持堅持;而不是不經思考去瞎懟,這樣既不尊重別人的成果,也暴露了自己的智商。

二:懟人是門技術,操作需謹慎。

要說歷史上最會懟領導的,那就莫過於魏徵了,一生直抒己見,懟天懟地懟皇帝,有時候氣的皇上都要斬他。但在他去世後,唐太宗痛哭失聲,非常悲傷,下令為魏徵立碑,親自撰寫碑文並親筆書寫。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魏徵沒,朕亡一鏡矣!。”懟人是門藝術,懟的好就會名留青史,也讓皇帝懷念不已。

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無人能出其右。

但是他每次的諫言都有理有據,合乎情,出於禮,言之有物。

唐初,因連年征戰國力衰微,於是提出一些列休養生息的政策,只有18-20歲的男子才去服兵役。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徵兵。有人建議,不滿18歲的男子,只要個頭大,也可以應徵,唐太宗同意了,但是魏徵堅決反對,將詔書扣住不發。

唐太宗很生氣,魏徵以涸澤而漁為例勸誡,把那些身體強壯,但不滿18歲的男子徵來當兵,以後還從哪裡徵兵呢?國家的租稅雜役又由誰來承擔呢?陛下的詔書上清楚地寫著徵召18歲以上的男子當兵,現在不到18歲的也應徵,陛下登基不久,不宜多次失信於民。

循循善誘,又直擊要害,換來了唐太宗的欣賞。在唐太宗的虛心納諫,魏徵的針砭時弊,唐朝迎來了盛世。

工作亦是如此,如果你想要達到目的,做出成績。有理有據,言之有物,對待自己的專業多一點堅持,少一點妥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