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廁所革命即將到來

從大歷史觀來看,人類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個階段,正向生態文明探索和邁進。相應的,廁所革命也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次廁所革命:從露天排便到簡易的旱廁;第二次廁所革命:糞尿還田,農業循環利用;第三次廁所革命:抽水馬桶與下水道系統的普及。目前正處於第三次和第四次廁所革命之間,第四次廁所革命是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的廁所。


第四次廁所革命即將到來


餘池明 (全國市長研修學院城市發展研究所所長)

第一次廁所革命:有了茅坑

人類從動物界分化出來以後,經歷了幾百萬年的原始社會,通常把這一階段的文明稱為原始文明或漁獵文明。原始人的物質生產能力雖然非常低下,但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已開始了推動自然界人化的過程。

在原始社會,儘管人類已經作為具有自覺能動性的主體顯示在自然界面前,但是由於缺乏強大的物質和精神手段,對自然界的開發和支配能力極其有限。

據考古發現,我國最早的廁所出現在5000年前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遺址,當時的廁所只是一個設於房舍外的土坑,因古時農家廁所常用茅草遮蔽,故也稱“茅坑”或“茅廁”。我國最早的廁所記載,出現在西周的《儀禮·既夕禮》中:“隸人涅廁。”說的就是古人掘地為廁,待坑滿後,就命令奴隸把坑填上,再挖個新坑。“坑廁”可以說是中式廁所的始祖。

西方早期的廁所,出現在公元前3000多年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也是相當簡單的設施:地面上的一個孔洞,通向地下放置的可移動的罐子。相對野外隨地解決,這種簡易設施邁出了人類如廁文明的第一步——將排洩物置於可操作的範圍,防其四溢漫流,改善了定居點的環境。

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於有文化,有羞惡之心。從像動物那樣露天隨地大小便到建設有坑有遮擋的簡易旱廁,可以說是第一次廁所革命。

第二次廁所革命:糞尿還田

大約距今一萬年前出現了人類文明的第一個重大轉折,由原始文明進入農業文明。農業文明使自然界的人化過程進一步發展,主要的物質生產活動是農耕和畜牧。人類不再依賴自然界提供的現成食物,而是通過創造適當的條件,使自己所需的動物和植物得到生長和繁衍,並且改變其某些屬性和習性。

在農業文明時期,一方面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仍有限,所以仍然肯定自然對人的主宰作用,主張尊天敬神。在農業文明時代,人類和自然處於初級平衡狀態,物質生產活動基本上是利用和強化自然過程,缺乏對自然實行根本性的變革和改造,對自然的輕度開發沒有像後來的工業社會那樣造成巨大的生態破壞。

中國有數千年沒有間斷的農業文明史,形成世界上有代表性的農耕文明。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中的純農業定居者,我國先民很早就掌握了成熟的糞肥技術。至少在戰國末期,人們發現豬糞尿和人糞尿等在豬圈中充分混合發酵後形成的肥料,是最好的農家肥。於是,秦漢時期出現了帶豬圈的廁所——“溷”。即建造時把廁所架高,有梯子坡道供人上下,讓糞便由此落入其下的豬圈,供豬食用。豬圈與廁所合一的生活習慣,使得兩種汙穢集中於一處,減少了汙染源,清理起來更方便,有效利用了生活空間,同時也有利於資源的再利用。

在江南農村,早在宋代就已有收集人糞的記載。《陳旉農書》已說到建造糞屋、糞池收集人糞尿。王禎、袁黃也說元、明兩代的江南農家“各家皆置坑廁,濫則出而窖之,家中不能立窖者,田首亦可置窖,拾亂磚砌之,藏糞於中”。

因此,糞尿還田,資源化利用形成循環傳統的循環農業,可以說是與農耕文明相適應的第二次廁所革命。

第三次廁所革命:抽水馬桶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人類文明出現第二個重大轉折,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工業文明是人類運用科學技術的武器,以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勝利的時代。

1775年,第一項具有現代意義的抽水馬桶專利由亞歷山大·卡明斯發明。經過其後傑寧斯、克拉普爾、杜愛福等人的不斷改進,抽水馬桶變得方便而便宜。這時,經歷了大規模黑死病、霍亂等疾病的倫敦人,意識到衛生的重要性。1845年,在英國召開的第一屆世博會上,約有80萬人耐心排隊領略了坐抽水馬桶的體驗。從此,抽水馬桶風靡英國,沒幾年,僅倫敦就有了20萬個抽水馬桶在運轉。抽水馬桶很快替代了便壺和便坑,走入平常市民家中。

當時,人們用更新的技術將髒物清出室內,卻不加處理地全部排到了泰晤士河中,而泰晤士河是市民飲用水源,這反而促進了霍亂的流行。直到19世紀後期,人們才意識到病菌與飲用水之間的聯繫。英國人開始將排汙管線佈置在飲用水管線下游,抽水馬桶被這些看不見的管線連接起來。正是有了城市一體化的排汙系統工程,才使得抽水馬桶有了革命性的意義,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象徵。因此,抽水馬桶和下水道系統的結合和普及是第三次廁所革命,這次革命對人類衛生和健康帶來了巨大的進步和貢獻。

19世紀的倫敦,排汙設備很差,有一半的嬰幼兒夭折;當擁有了廁所、排汙系統以及人們習慣了用肥皂洗手後,兒童的死亡率降低了1/5。這是英國曆史上兒童死亡率降幅最大的一次。美國哈佛大學遺傳學家加利·拉夫昆認為,在延長人類壽命的諸多因素中,廁所是最大的變量,現代公共衛生設施使人類的平均壽命延長了20年,這是兩百年來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第四次廁所革命:綠色循環

歷史進入20世紀,曾經陶醉於征服自然的輝煌勝利的人們開始認識到,工業文明在給人類帶來優越生活條件的同時,卻給自然造成了空前嚴重的傷害,因而使人類自己也面臨著深刻的危機。

當人們為了滿足自己不斷增長的慾望而對自然進行掠奪性開發和破壞利用時,自然界則以自身鐵的必然性,向人類實施了報復——全球生態失衡和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

歷史呼喚新文明時代的到來。這種新的文明,有人從文明發展的順序出發稱之為後工業文明,也有人從生態價值標準出發,稱之為生態文明,即人與自然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新文明。

順應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我們要反思傳統水沖廁所對水汙染的影響。我國城市汙水處理廠每天處理1.6億噸的生活汙水,已飽受糞尿之苦,汙水處理廠90%的氮、70%的磷,都是人糞尿帶來的。因為糞尿,處理廠為了總氮、總磷的達標投入大,成效低。廁所革命和下水道變革,才是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汙水治理治本之策,才有可能實現汙水處理廠綠色、低碳、循環的目標。試想一下,如果進入汙水處理廠的汙水將不包括糞尿,主要汙染物將變為商品肥進入農田;農村不再用化學肥料,還可以確保城市食品和飲水安全……

回顧人類廁所歷史的進程和展望未來,可以看出廁所革命是一個梯級演進的方式,包括滿足人生理需求的露天如廁、實現人與糞便分離的原始廁所(旱廁、馬桶等)、清潔的廁所空間(戶用、公共廁所、供行為障礙者使用的第三衛生間)、具有處理和環保單元的廁所、實現廢物資源化的廁所等類型。目前正在進行的第四次廁所革命,是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的廁所革命,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廁所革命。

網編:崔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