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长平之战中,魏国趁秦国倾朝而出袭击秦国或攻击秦军背后,秦国是不是完了?

秋天的红叶882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首先否定上面的答案。什么魏国无力出兵,不敢出兵和忌惮别国。这三个答案都是胡扯。

韩魏伊阙惨败是秦昭襄王十四年白起的杰作,长平之战已经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的事情,魏国早就恢复不少元气,长平之战一年后就能暴揍秦国,在信陵君死之前都能把秦国死死摁在函谷关里,这叫无力?这叫不敢?至于忌惮别国,那也是胡扯。照这么说国与国之间就都没战争了,都忌惮别国嘛。事实上魏国能动员的总兵力应该不少于30w,派出10w偷袭秦军留20w守国依然绰绰有余。

那为什么魏国或者楚国不偷袭秦国呢?其实历史不复杂,这个看一看长平之战的过程就知道了。

长平之战的主要过程是这样的:

秦昭襄王经过1年时间的备战决意对刚痛击秦军的赵国发动决战,争夺上党归属,奠定自己第一军事强国的地位。

47年1月秦王派王齕攻上党,平定了上党部分地区。

47年4月赵王派遣的廉颇领着数十万赵军开赴长平前线,救援上党,秦赵决战正式开始。这时候王齕放弃进攻上党,直接带兵来到长平战场与廉颇对决。为什么不继续攻上党?因为你不管廉颇继续攻上党的17座城池,万一城池打不下来,廉颇配合守城军里应外和就能把你连锅端了。

47年4月王齕与廉颇直接交锋,廉颇惨败,副将赵茄战死。而后廉颇开始采取守势。

47年6月,廉颇死守大营,却根本守不住,被秦军攻破。

47年7月,廉颇依托西壁垒固守,又守不住,西壁垒被秦军拿下。

同时秦国开始施反间计,说廉颇就要投降了。赵王综合廉颇前线的糟糕表现和流言蜚语,决定换赵括上前线,因为如果不换人,廉颇也是一定会惨败。而同时赵国也派人去秦国讲和,也去其它五国求援,秦国把消息释放出去,说赵国已经和秦国讲和了,所以其它国家都被麻痹了,没有答应赵国的请求,赵国也不是特别着急,赵国的想法就是大不了上党不要了,损失几万军队跟秦国讲和算了。

综合前后的史书描述,廉颇丢失西壁垒没多久就被赵括替换,大概就是47年7月初的事情,最晚也是47年7月中旬。所以廉颇根本没有固守3年,他连3个月都守不住。

与此同时,白起出山代替王齕指挥秦军,就这个时间点,战争的性质和形势就全变了。

47年7月,赵括带兵立刻反攻,白起诈败吸引赵军进包围圈,利用地形,仅用3w军队就完成了对赵军的分割包围。为什么说赵括纸上谈兵,就从这体现出来。其实刚被包围的时候,赵军的情形并不危险,立刻突围就能脱困。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就是说兵力10倍于敌人才能包围对手,白起则是1:1兵力包围,基本上是围不住的,包围圈处处兵力薄弱,很容易突围,因此赵括丝毫不担心自己的处境,当然白起也知道这么围很凶险,只是包围断绝赵军的粮食,根本不急于缩小包围圈围歼赵军。但是,在包围圈内的赵括根本不急于突围,反而修筑工事防御秦军进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按兵法所言,只要外部有援军打击秦国外围的军队,里外配合,赵军就能对秦军形成切割反包围,只要自己在包围圈内守住了,配合好外围军队,反而能消灭一半以上的秦军,取得大胜,赵括打得就是这个算盘。解放战争时期张灵甫打的也是这个算盘。但这就是纸上谈兵,当时的形势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赵括问题是:1,秦国不会给机会。秦昭襄王在得知白起包围了赵军,立马来到离长平战场极为靠近的河内郡指挥,给当地百姓赐爵,征发15岁以上的男子到前线,"遮绝赵救及粮食",一时间秦军投入的总兵力可能达到60w左右,新投入战场上的河内郡新兵就有10w左右。2,赵国根本没有力量组织大规模军队对白起的包围圈构成威胁。赵括手里的40w大军是赵国军备1年多组织的,赵王短期内已经组织不起军队反扑,长城和赵燕齐边境的守军虽然能抽调回来,但部队集结,粮草筹集也来不及。因此赵括的计划根本实施不了。

47年9月初,仅仅1个半月的时间,赵括军团已经必败,军心早已涣散,赵括被围死46天后才组织突围,饿的都拿不动刀的赵军哪有战斗力,赵括自己突围身死后,赵军投降,而后被坑杀。这个时候赵国组织的新部队都还没到达前线,谁都没想到赵括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遭受到这么大的损失。对赵国而言,整个战争形势到这里已经急转直下。原先不过是争夺上党归属,中原霸主之位,现在一下就面临被灭国了。

经过长平大战,白起的秦军根本没受到任何巨大损失,打完长平掉头南下平定上党。

48年10月,白起攻克上党全部17座城池,又掉头北上开始灭赵。白起把秦军一分为二,王齕打皮牢,司马梗打太原,全部拿下,赵国眼看就要灭了,赵国派苏代用反间计,范雎小人做梗,秦王决定撤军。

49年1月,白起率兵回国。一直到这个时候,白起手里起码还有30w左右军队,灭赵不在话下。

那么好了,题主的问题就很简单了。为什么不趁长平之战打秦国?1.廉颇王齕对抗期间,二虎相争,两不帮对自己最好,打秦国赵国后面也会打自己,打赵国秦国照样打自己,不如就看这俩斗得你死我活,互相削弱。2.白起包围赵括后,是来不及反应。一共46天的反应时间,组织数十万军队,调集粮草,开赴前线根本来不及。何况谁都没想到赵括那么没用,在意识到秦国有可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吊打山东六国的时候,想做出反应已经来不及了。赵国自己都来不及调集军队打破白起包围圈,其它5国哪有时间?长平之战这种规模的围歼战亘古未有,所有人都没想到。3.白起坑杀40w赵军后,秦军几乎没有任何损伤,还有60w的规模,又是武安君亲自坐镇,韩,魏,楚都被这家伙杀了数十万人,军队数量又是历史峰值,谁都不敢,更打不了。也就是,直到长平之战结束后,诸侯才是真的不敢打。


陛下84412811


就算魏国,再加上个楚国吧都出兵,也完不了秦国,因为决定战争胜负可能是由一场战役决定,但决定国运,特别是古代这种交通和通信及不发达的年代,可不是一场战争就能决定的,尤其是当时秦的家底实力雄厚。


在当时来看,最强的还是秦和赵,其它国家都已经被秦打怕了,而天下到底是秦还是赵能称霸在很多国君看来都有可能,也想好机会自己称霸,所以坐山观虎斗的思想一直都贯穿各诸侯心中。 除了这一点,还有就是不光是魏,各国都自顾不暇,主要是在长平之战之前,韩国和魏国已经被秦国打的奄奄一息了,在白起主导的伊阙之战中,二十多万韩魏联军被斩杀,而齐国差一点被乐毅灭掉,正在恢复元气的过程中。至于楚国,同样是都城都被白起给攻占了,楚人也和其它诸侯一样患恐秦症,实力也是被严重削弱。


由此,对于韩魏齐楚这四个国家,不支援赵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的国力受到重挫,实在无力出兵。还有燕国,这个国家和赵还是世仇,不管是在长平之战前,还是在长平之战后,均是经常交战,所以也不可能出兵来救。

单看魏国来说,第一是无力出兵,第二是顾虑其它国家,第三不敢出兵(怕秦先对付魏),当然,在赵国惨败后,秦赵之间的平衡被打败,信陵君窃符救赵,那是实在没办法了,因为都懂唇亡齿寒的道理。


许多谦


1.被秦国打怕了,看看从秦孝公到长平之战秦对魏国的战绩就知道了,秦国也有不停的派说客游说,谁要帮赵国,下一次战争就打你

2. 那时每一次战争都得是为了利益,秦赵是为上党,魏国出兵,帮赵国抢地盘?而且那是赵国实力强于魏国,赵魏也不和睦。

3.谁也不知道赵国会败这么惨。本来大家都是观望,两个军事超强互掐了,最好是两败俱伤,这样别的国家才有机会,在结果没出来之前,谁也不会轻举妄动。就算是战国初期齐国救韩国的围魏救韩,齐国也是让他们两国互掐好久把韩国军事实力耗尽才出手。


永远守护一个人


理论上是这样没错。可是问题来了魏国还想不想存国了。秦军在边境的驻防兵力没动哦。只是抽调秦国本土士兵进行互换而已。要是惹毛了秦人他不打赵国了。直接掉头攻击大梁魏国根本招架不住。楚国等国家不敢动也是这个道理。能和秦人硬刚的国家从来就没有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