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源縣回應「鏟蒜」衝突:禁種爲治汙,補償後才清理蒜田

雲南大理州部分鄉鎮禁止種蒜工作被網友質疑“一刀切”,相關工作人員在剷除蒜苗過程中與部分農戶發生衝突的視頻引起人們關注。

10月9日下午,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委宣傳部張姓副部長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前述視頻中的衝突發生在洱源縣三營鎮永勝村桃樹組。衝突造成該村委會工作組一名工作人員受輕傷。當地全面禁種大蒜工作仍將繼續進行。

該縣相關部門提供資料稱,已有14026戶農戶簽訂了禁種承諾,已清理農田面積5000多畝。

據張姓副部長介紹,衝突發生前一天的6日下午,該村曾召集黨員和村民代表,專門就“鏟蒜”開會。大理州工作隊、永勝村委會和三營鎮派桃樹組工作組工作人員參加會議。會上除一人不同意鏟蒜外,其他代表均同意10月7日剷除蒜田中的蒜苗。會後,此人以本村的補償價格低於其他村為由鬧事。

大理市農業局黨政辦相關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8月底,大理市公佈了保護洱海、打造“洱海綠色食品牌”的三年行動計劃。大理市農業局相關部門及專家為該計劃提供技術指導,具體行動由州、縣、鄉、村相關部門推動。該計劃明確提到,在洱海流域的16個鄉鎮禁止種植大蒜,原因是以傳統方式種植大蒜需要使用較多的農藥和化肥,是給洱海造成汙染的面源汙染之一。

據中國之聲9日上午報道,一位參與鏟蒜的工作人員表示,在禁種大蒜工作上,相關政府部門在時間、節令上掌握得不好,導致農戶產生情緒。洱源縣有種植戶稱,“有些鎮今年早種下了大蒜”,政府補償方面,“老百姓都有點虧錢進去”。

洱源縣洱海保護治理“七大行動”指揮部向澎湃新聞提供的資料稱,8月28日,洱源縣下達禁止種蒜的通知。該縣以每畝600元的標準對農戶進行蒜種補助。如果農戶9月20日前已種植的大蒜,按每畝1200元的標準對其進行青苗及成本補償。目前,該縣已有14026戶簽訂了禁種承諾,已清理農田面積5000多畝。

該資料稱,工作組是在補償資金撥付後才清理蒜田的。清理前,村組核實登記面積、群眾簽字確認同意,村委會再次確認,張榜公示無異議,然後撥付的補償款。而當地的蒜田大部分集中在河流周邊。其種植方式非常傳統,使用的含氮含磷化肥過量、大水漫灌,氮磷隨農田尾水進入河道,“增加了河流水體中的氮磷負荷”。

據大理日報9月5日消息,大理州近日出臺《關於開展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汙染綜合防治打造“洱海綠色食品牌”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保護洱海,打造世界一流“洱海綠色食品牌”。在洱海流域實施“三禁四推”,如禁止銷售使用含氮磷化肥,“禁止種植以大蒜為主的大水大肥農作物,調整種植佈局,推行農作物綠色生態種植,鼓勵流域內大蒜種植向流域外轉移發展”。

此外,大理日報8月2日曾公佈消息稱,在該州洱源縣鄧川鎮開展1000畝生態種植大蒜示範區。鄧川鎮是大理州委、州政府洱海保護治理“七大行動”2017年派駐工作隊的16個鎮之一。

對此,張姓副部長向澎湃新聞強調,包括鄧川鎮在內,洱海將全流域禁種蒜。

轉自:澎湃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